黃崢嶸:當前經濟環境下的企業IT架構及原則要求|V課堂第11期
2月25日,江蘇省企業信息化協會總群迎來第11期“智造+V課堂”。本次課堂邀請了外資制造企業亞太區IT總監黃崢嶸,給大家奉上了主題為“當前經濟環境下的企業IT架構原則及要求”的精彩培訓。
嘉賓介紹
黃崢嶸 外資制造企業亞太區IT總監
擁有1000多名IT用戶
英資制造型上市企業IT總監
管理亞洲10多個國家的IT運營
13-14年在德工作,有豐富海外項目經驗
2015年獲得“中國優秀CIO”榮譽稱號
如下是分享實錄:
我來自一家英資制造型企業,負責IT的亞太區的運行,總共有十多個國家,一千多名用戶,提供IT基礎架構,還有ERP在內的應用支持。我們公司坐落在蘇州工業園區,整個IT團隊,包括亞太區其他國家的IT大概有將近40個人。
蘇州公司從1997年成立到現在將近20年的歷史,整個集團今年是100年的歷史了,在蘇州工業園區我們是屬于最早的一批的企業,一般很少有把亞太區總部放在蘇州的,所以呢,我們公司在蘇州應該還是一個不錯的平臺,我有幸大學畢業以后,第一份工作就加入了這家公司,到現在已經14年了。
感謝大家和我一起度過這1個小時的時間,其實我有點擔心,因為我講的那些IT專業知識也許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都已經在做了,所以為了讓這個分享更有趣呢,我為穿插一些實例和一些故事,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鳴,也希望給這次分享帶來一些樂趣,大家輕輕松松度過這1個小時。最后我會留多一點時間給大家問問問題,看大家想聽什么,我就分享什么。
那今天的分享主要會分三個部分:一是公司的基礎架構,二是公司的應用ERP,最后一部分是公司的業務流程再造。
現在開始第一部分:基礎架構?,F在IT的規劃都要以公司業務的格局為基礎的,那我們公司的一個格局是我們靠近用戶建廠的,并且由當地的專家團隊為客戶提供專業的產品和技術服務的。所以呢,這就導致我們在全球有很多的廠,因為我們的客戶遍布全球,每一個廠都不大,這些廠雖然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有的IT的應用,它都必須有,比如說郵件,文件服務器、ERP、各種企業的應用,視頻系統,與總部的網絡互聯以及客戶端的支持,這些都要有。
另外一個,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我們要為企業盡量地省錢,所以我們的IT運行也是全球統一運營的,IT部門不屬于任何一個業務單元,它由CIO統一管理,在全球實行統一的標準,而且我們的管理是扁平式的,就從最基礎的每個廠里面的IT支持人員,再往上一級到經理,再往上一級到總監,再往上就到CIO 了,所以中間的層級不是很多,比較高效。
IT為了符合企業的這個數量多,每個單個廠規模不大這一特點呢,所以我們的基礎架構就不可能在每個廠都有部署,不可能每一個廠都配一套機房,都配一套服務器,都配一套相應的IT人員,這樣的話成本太大了,標準也無法控制,并且廠與廠之間的工作量也很難平衡,所以我們IT基礎架構的戰略就是集中,包括服務器的集中,機房的集中,人員的集中,并且我們是全球IT支持人員分為三個層次,有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待會兒我會具體地介紹。
先跟大家聊一下,我們的服務器和機房的一些做法。我們公司在全球有三個數據中心,一個是美國,另外一個是中國的蘇州,還有一個是德國。我們所有的應用都要部署在這三個中心集中起來,而各個小廠不建機房,做Server-Less,當地不建機房。這樣子呢,我們才能集中有限的預算,投在三個核心機房上面,把這些機房搞搞好,而外地這些廠就不再部署機房了,人員也都是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地方的。
這樣集中在三個數據中心以后,我們的災難恢復也會好一些。試想一下,如果在中國那么多廠,每一個廠都有小機房的話,那一個小機房如果趴下了,它的災難恢復就是沒有保證的,每一個廠頂多配一名IT人員,那我的專業工程師都在蘇州,當地的設備看不到、摸不到,出現了故障了,很難去遠程支持,所以我也很難保證,如果各個廠還有自己的小機房的話,我們很難保證在和業務規定的時間內,比如說多少小時內恢復IT的服務,所以一個集中管理是有必要的。
目前,我們蘇州機房已經為很多地方提供IT服務了。比如說在韓國,韓國去年把他們當地的服務器都停掉了,全部從蘇州提供服務,這個也是本地管理層主動提出來的一個Server-Less的項目。
我們的印度工廠也是訪問蘇州的服務器,來訪問上面的ERP系統。另外我們北方有兩個廠今年會移到蘇州來,實現Server-Less,所以這些是我們當前在做的。但是我們也沒有100%完成所有廠Server-Less,預計需要到三年以上才會全部完成。
那當前還有一些廠是有自己機房的,但是運行當中也遇到一些困難,遇到一些事情,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以以這個為經驗,以后如果想說服自己的主管來做Server-Less的話,那可以用來參考。比如說我們在南美一個國家,它的那個網絡有一天被小偷給偷走了,花掉了,賣掉了,這就導致當地的一個服務的中斷。
另外我們在中國中部的一個地區,它的存儲也發生了故障,導致整個廠的IT運用停掉了。還有在美國的一個工廠,廠邊上有一條河,河水流到缺口了,流到外面來了,整個廠區過水20分鐘,水蔓過辦公桌,各部門都有損失,但是對IT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所有設備浸在水里20分鐘就都完了,包括個人的筆記本電腦。
這些事故都讓我們每一次學習到了很多經驗。比如說一個戴爾服務器的設計故障率,假設是0.1%的話,那如果我們的機房數量非常地多,就會把這個故障概率放大,一年總歸有那么幾次事故。如果我們都集中在了幾個數據中心,那我們就可以花錢把這幾個數據中心各方面都弄得比較強壯,那發生故障的次數就會下降。比如說我們蘇州機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中斷過IT服務。
那像剛才說的那些廠區過水20分鐘,以及外面的網絡被挖斷了,這些廠如果把它Server-Less到蘇州以后,一旦服務中斷了,比如說服務器壞了,用戶的筆記本壞了,那也許還能找到幾臺好的筆記本,給他們一個3G網卡,插上以后,通過網絡再通過VPN連回我們蘇州的數據中心,那服務立刻就可以恢復了,所以,Server-Less還是有好處的。
那如果蘇州的機房網絡斷了怎么辦?我們在蘇州的網絡是有一個環的,那這個環里面任何一個環節斷了,我還能從另一個方向繞一圈出去。所以呢,理論上說,蘇州機房的網絡也不會趴下的。
另外本地不建機房,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數據備份,一些小廠只會配一名IT人員,如果他休假的話的,那備份磁帶要更換還有點麻煩,所以當地你還需要考慮那些固定資產的折舊了,財務會擔心費用問題了。當地那些小機房里面的設備你也要保持它的定期維保,不能有任何設備不在保,你還要考慮當地的機房空調怎么樣等等,這些都是工作量和費用在里面,所以一旦Server-Less以后,外面那些工廠的機房是非常安靜的,里面就幾臺交換機在工作,可以進去喝喝茶,看看美麗的網線,比較地舒服。
另外還有一個原則,如果服務器都不在各個地方的工廠了,那本地還要不要留任何服務器呢,其實有一些服務器還是要留在本地的,就是和生產設備相關的,電腦也好,服務器也好,它還是要留在廠里面的。如果把這些設備都移出工廠的話,那一旦網絡斷了,那些生產設備都停止工作了,這個損失是比較慘重的。所以我們的原則就是和設備相關的服務器要留在工廠本地。
順便給蘇州做一下廣告,蘇州工業園區在創建的時候,我們從金雞湖里面,把金雞湖的水全部都抽干,然后從湖里面挖了很多的泥出來,把整個園區墊高90 厘米,當初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說,當一旦蘇州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在園區投資的這些企業的所有設備工廠不會泡在水里,所以蘇州還是不錯的。
剛才講的是服務器和機房的一些原則,那在我們公司還有一個原則就是服務器虛擬化,我們盡量不用物理機,把所有服務器都虛擬化,當前已經幾乎是 100%的服務器虛擬化了,用的產品是VMWARE。VMWARE是15年前發明服務器虛擬化的,它是市場的一個領導者。服務器虛擬化了以后,服務器的部署、硬件維護、管理以及機房的用地用電,服務器的冗余,這些都會有改善的,負載均衡做得也會比以前好的。
我來分享一個VMWARE的服務器虛擬化以后的成功的一個故事吧,就是在我們日本工廠,他們用SAP,然后通過Citrix發布。在上線初期,我們給它配了三臺Citrix服務器,但是在上線第一天就發現這三臺服務器不夠用,因為其中有一個發運單,打印發運單的時候占用非常大的內存,所以一下子就把服務器的內存給占滿了,我們就向蘇州團隊求救,當時蘇州團隊花了一個下午時間,增加了兩臺Citrix服務器出來,在當天下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你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做服務器虛擬化的話,還在用物理機的話,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也許急著下采購訂單去采購,等待供應商交貨,服務器上架,這些工作絕對不會在半天內完成,所以呢,這樣敏捷的IT服務在當地管理層得到了很好的評價。
還有第三個原則是,我們所有的硬件服務器,筆記本、臺式機,全部用戴爾的,服務器都是Windows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用MSSQL,我們主動放棄 Oracle,全部都換成MSSQL.因為Oracle太貴了,另外Oracle也許對數據量非常非常大的公司才需要。我們企業剛才講了,單個企業都不大,所以MSSQL也夠用了,并且MSSQL在外面招人比較容易。
另外還有一個原則是應用程序的發布,我們的發布方式采用的是Citrix應用虛擬化,在客戶的筆記本電腦上是不裝任何客戶端的,客戶通過 Citrix來訪問服務器上面的ERP,那這樣無論用戶本地客戶端發生什么故障,它都不可能把我們的ERP搞趴下,這樣子,維護工作比較低。
應用虛擬化用Citrix,講到Citrix就必須講一下Thin Client(瘦客戶機),我們大量部署瘦客戶機,因為瘦客戶機,它的運維非常方便。比如說在生產現場有很多的灰,然后有很多的振動,不適合放電腦,而且你放電腦過去也不安全的,會不會被偷呢。所以放瘦客戶機,它本身沒有任何硬盤,沒有任何活動的部件,它不怕灰,而且瘦客戶機放在現場被人偷走,你拿回家也沒法用,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一個終端。
那瘦客戶機在當初我們買的時候,供應商跟我們講,說瘦客戶機可以省費用,因為它便宜,但是在我們使用下來,我們發現其實電腦的價格也在不斷地下降,瘦客戶機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還有一個供應商跟我們的是,瘦客戶機對機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因為它通過Citrix技術,僅僅是彈一個屏幕回來。那你的瘦客機使用的壽命就會很長,長過臺式機、筆記本。但是這個經過我們實踐下來也有些問題的,因為瘦客戶機,它的技術本身在不斷地提高,如果你要想使用這些新的技術的話,你就必須更換你的瘦客戶機硬件,所以到最后瘦客戶機的服務年限和電腦也是差不多的。
但是瘦客戶機對我們IT運營的費用還是有幫助的。它可以降低我們的維護工作量,因為用戶在瘦客戶機上沒有訪問的應用都是通過Citrix發布的,它本地沒有存儲,沒有大量的運算,所以呢,它搞不壞。那即使瘦客戶機硬件發生壞了,由于它本地不存任何數據的,我們只要找一臺新的瘦客戶機,把它插上電源,插上網線,一開機用戶就可以立刻回到原有的工作狀態了,維護非常省心,降低企業的運維成本。
我們以前的IT基礎架構總監,他就非常喜歡瘦客戶機,他出差的時候,只帶一個紙質的筆記本,不帶任何電腦,他跑到任何一個工廠,打開瘦客戶機,打開 Citrix,他所有的應用,所有的數據都在那邊,立刻可以開始工作的。所以一個IT總監做到連電腦都沒有了,是一個很神奇的事情,就像一個武術高手,做到沒有劍了,隨便路邊上拔根草就可以跟別人打一樣的,。所以瘦客戶機還是不錯的。
另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對于這些應用的License服務器,我們都把它部署在一個地方,在全球只有一臺License服務器,比如說 Citrix License服務器,只有在美國有,其他地方,歐洲、中國都是訪問美國的License服務器。這樣有一個什么好處呢?就是在亞洲上班的時候,歐洲、美國都在睡覺,所以我們亞洲使用License。在美國上班的時候,我們亞洲去睡覺了,所以我們亞洲把License釋放出來,可以讓美國的用戶使用。這樣子就是非常地高效了,可以節省IT的運營成本。
把License集中在一個地方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說在我們的馬來西亞曾經發生過一次事故,馬來西亞目前是有本地機房的,但是它的 Citrix License是從美國得到的。那有一次發生了一次斷網事故,馬來西亞的網絡被挖斷了,那根據Citrix的設計,當網絡中斷的時候,它仍然能夠保留一段時間的License。雖然它和License服務器無法通訊了,但是License會保留一段時間仍然有效的。
不過實踐下來,我們發現并不是這樣的,當網絡斷了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Citrix的所有的License都得不到了,那所有發布在Citrix上的應用都起不來了。等于本地機房都趴下了。這個是沒有達到設計的要求。
另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我們的客戶端,我們的客戶端都使用的是戴爾的產品,戴爾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做到第二工作日上門,它在中國據戴爾工程師講,它有2000多個點,全球不知道有多少個點了,也許在單個國家有別的品牌能夠比戴爾做得更好,但是在全球來講,我覺得戴爾的服務是做得不錯的,它的第二工作日上門是真的實現了。
比如說有一次我在日本出差,在機場那個電腦包掉在地上了,然后一個角著地,把屏幕給摔碎了,那我就打電話給戴爾,那日本工程師第二天就在日本上門把我的屏幕給換好了。我們有很多的銷售散布在全國各地,他們也是當硬件發生故障的時候,戴爾工程師都會上門幫他們做維修,所以戴爾減輕了很多IT的工作量。另外所有客戶端統一品牌了以后,比如說無論出差到哪一個廠里面,電源忘記帶了,你都可以找當地同事借一個電源。如果你的電源插頭和當地的電源插頭不一樣,中國的、美國的、歐洲的,不一樣,你都可以找當地去借一個,因為我們所有人用的都是戴爾。
另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我們默認不采購臺式機了,我們現在已經很少批臺式機的這個采購申請了。如果有誰要采購臺式機,我第一個就會問他,為什么不能用瘦客戶機,瘦客戶機省成本。所以現在虛擬機、虛擬技術、云技術以及筆記本越來越便宜,臺式機真的沒有什么優勢了。
在我看來,臺式機反而它的維護工作量比較高,現在唯一還能用臺式機的是那個金稅系統,開票的那個系統我們還不得不用臺式機,以及一些對計算機,計算性能非常高的那些設計軟件,模擬軟件還必須用臺式機、在其他領域里面,我們已經不再采購臺式機了。
那講到客戶端,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客戶端維護的一個小故事,就是Office升級。Office升級我們有一個軟件叫Altiris,它是可以通過Altiris的后臺,把一些軟件包從后臺推給用戶,然后在后臺完成應用程序的升級,那MS Office也可以這么做的,但是它不是100% 能夠成功的。大概Office從后臺自動升級成功的概率是70%左右。那在歐洲當地的IT就非常地糾結這個百分比,他們就對這個百分比不滿意,說為什么還有30%的電腦要我們手工去裝,不能夠自動完成?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一下,能夠自動升級的要求是什么?現在集團內有多少臺電腦符合這個要求?多少臺電腦不符合?總之就是對這個70%不滿意。
那同樣的問題,我回到中國以后,我又問了一下我們中國的同事,我說MS Office升級,你們感覺怎么樣?他們說成功率70%,然后說你們覺得好嗎?他說挺好的,70%都能幫我們做掉了,大部分都做掉了,只有少部分我們自己手工做一下就好了。所以你想同樣的一件事情,同樣的一個70%比例,但是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觀點。
另外我再分享一個,是IE 11,Internet瀏覽器的一個升級。在歐洲我們的IT同事在遇到瀏覽器要升級的時候,他們就在會上做一個話題,大家都要討論,討論什么呢?Internet Explorer升級,能不能在工作時間做?還是要在用戶下班的時候做?用戶下班的話,我們IT就要加班了。然后這個升級,新的IE 11要不要測試?有哪些網站需要測試?由誰去搜集這些網站?然后我們IT能夠自己測試嗎?有的網站也許登錄是要用戶名密碼的,我們沒有,那是不是還要用戶自己去測試?那用戶自己去測試的話,我們是不是要跟用戶管理層去溝通,讓他們安排時間,讓誰去溝通,各個國家誰去做這個事情?IT內部是不是要指派一個IT項目經理來做?所以每一個國家的IT針對這個IE升級這個話題都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討論的非常熱烈,然后主持會議的那個人,我也感覺他真的非常地累,頭發都要白幾根了,就為了IE升級這樣一個事情。
那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在中國,如果一個瀏覽器要升級的話,會不會討論這么多內容?我們是怎么做的?我其實跟大家說這兩個不同,并不想說哪一種是對,哪一種是不對,其實在不同的環境里面沒有對錯的。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IT的CIO,他能夠看到全球各個地方做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他會認同哪一種觀點?哪一種工作方式又更能得到我們用戶的認可?當如果有一天,我們的主管是一個老外的話,作為一個中方的IT從業者,我們應該怎樣來要求自己?我們該怎么做?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就不再深入分享了。
另外有一個關于IT人員,我們的一個做法是,我們只在一些比較大的工廠里面,放IT的PC Support,解決一些客戶端的問題,那其他的大量的IT人員是集中在蘇州的,因為只有當人員集中起來以后,他們才能夠共享資源,才能保證每個人都差不多忙,才能控制IT標準。
我們在各個廠里面放的IT叫Level-1,然后我們還有Level-2,Level-3,那這三個IT的團隊是怎么來分工的呢?在現場的 Level-1的IT,他會解決用戶遇到的所有的問題,用戶也會聯系他,不管什么問題都會找他。但是他什么都管就不可能管得很精,當他發生某一個IT問題,他就會把這個問題遞交給Level-2,那Level-2就會分工細一點了,由專門管理,比如說SAP網,SAP,ERP的,有專門管理網絡的,有專門管理郵件系統的,Level-2就會更精一點,他能解決一些更專業的問題,并且Level-2,他不是住廠,他是屬于整個區域的,比如說為整個亞洲服務的。
有的時候Level-2也解決不了問題,那他就會像Level-3去遞交,Level-3是負責全球支持的,范圍更廣,但是就更精于某一個領域里面了,比如說網絡,ERP里面的某一個模塊什么的,Level-3基本上解決不了,那就只有跑到廠商那邊去了。
當前我們IT所有的問題,有80%的問題是在Level-1解決的,16%的問題在Level-2解決的,只有4%的問題是在Level-3解決的。并且我們的Level-3是很牛的,因為我們招Level-3,甚至招Level-2的時候,都是從原廠去找人的,從那些顧問公司去找人的。所以我們公司IT團隊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服務器部署、服務器虛擬化、應用虛擬化、郵件部署、ERP的實施,甚至我覺得我們可以出去賺錢了。
好的,我就分享了一些服務器,還有應用人員的一些原則,這個就是我對基礎架構的分享,我發現我準備得太多了,只能跳過一些了。
在這里我想對所有做基礎架構的人說幾句,我感覺做基礎架構的人,你們不容易。因為做基礎架構的人,做到最優是什么樣子呢?做到最優是讓所有人忘記你們的存在。做得最差的基礎架構團隊才會讓所有人都知道你們的存在。
就打個比方說OFFICE軟件升級,最成功的團隊,它會在后臺把安裝包Push過去,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完成安裝,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完事情走人,所以呢是一個幕后英雄。
另外,基礎架構做的一些工作,有時候還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比如有人說為什么XP要升級?為什么要裝殺毒軟件?能不能把它停掉?有的時候甚至連IT內部都有一些不理解。但是當發生事故的時候,當服務器有病毒的時候,當網絡有癱瘓的時候,當一臺臺服務器從你的屏幕上消失的時候,大家卻來抱怨你們了,所以呢,基礎架構團隊默默無聞,比較難有閃光之處,甚至有的時候得不到別人的理解。不過我是非常理解的,我覺得任何一個工作,越難越有價值,我為基礎架構團隊點贊。
好,下來開始我的第二部分的分享“應用”。
應用,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自己開發,但是不自己開發應用程序,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挺難的。因為你想一件衣服,你是買外面的衣服穿起來合身,還是讓外面給你訂做一件衣服給你合身呢?很多管理層就認為訂做的更好,我們有一個特殊的需求,軟件廠商出來的,買過來的軟件不能滿足我們,而如果我們自己開發卻可以實現這種需求。我們有的時候都不會去考慮這個需求是否合理,而管理層就又喜歡這個定制了。
我們公司從一九八幾年就開始定制自己的系統了,我們有一些應用包括現在還在跑,比我們的IT人員年紀還要大。我們自己開發的這些系統是越來越頂不住了。為什么呢?因為一個開發語言,它是有生命周期的,當一個古老的語言,臨近退出市場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根本在外面招不到會這個語言的人了,沒人來支持這套系統了。當這個語言正式退出市場,在新的操作系統上跑不起來的時候,你就不得不要把所有的應用重新開發,這個IT投入是非常非常大的。
另外自己開發還有一個不好,就是需求很難確定。同一個功能,中國說要這么搞,日本說要那么搞,IT到底聽誰的。如果我們要開發一個系統,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能跑起來,那很困難的。
舉一個例子就是條碼系統,倉庫說,我們要給我們的備品備件用條碼管理,產成品的人說,我們的產成品要用條碼管理,大家都說我們要用條碼。但是考慮一下,我們的需求文檔由誰來寫?誰來制定我們該怎么用條碼系統?我們在全球有近100個工廠,散布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生產,不同的產品,制造流程還不一樣,原材料訂購方式不一樣,生產排程方式不一樣,那我們要開發自己的條碼系統,就首先要來做一個全球的需求分析吧,找一找什么是最佳實踐,最佳業務流程吧。
那舉個例子,德國人說我們要這樣搞,日本人說,我同意。意大利人這個時候說:不行,這樣做做不了。澳大利亞工廠的人說:這么做可以的,但是我要加人。巴西這個時候說:不行,你們不懂巴西市場,我們不能這么搞。印度人說:我覺得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中國人說:隨便你們怎么搞,但這套系統太貴了,我不會用。
在這樣的全球構架里面,任何一個需求想要全球統一,是很難的事情,這個方案誰來寫,誰寫得出來?就算你把方案定下來了,給到IT了,把IT開發出來的質量又怎么樣呢?還是不是當初大家想的那個方案呢?我們IT開發出一個程序了,然后給第一個廠先去測試,測試的時候發現,這個其實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是那樣的,然后改來改去,好不容易第一個廠落地了。再推到下一廠,也許下一個廠又說不行,這個不是我想要的,當初我以為是那樣的,IT你們這個設計不對,要改,要怎么怎么改,這個過程是非常累的,而且我們畢竟不是專業軟件公司,很難把控這個質量的??傊痪湓?,建議大家不要自己開發軟件,有能從市場上買的就從市場上買。
從市場上買這些軟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要做什么修改不容易,即使能做,它的成本也很大的。舉個例子,如果條碼系統,日本用戶跑過來跟我說:我認為這樣做條碼不對,應該那樣那樣地做。那IT這個時候就比較好回應他了,就可以說這套系統是SAP的最佳實踐,可能無法修改。要不你就這么先用用吧,畢竟其他廠也都這么用了,應該問題不大。如果這樣子還說服不了日本人,那我們就真的去給他找一家公司,讓它報一個價,那日本管層一看這個費用,也許他覺得,哎呀,這么多錢投下去,我當月的利潤就受影響了,他就會自己考慮一下,我這個需求真的值得投這么多錢去做嗎?也許只是一個Nice to have,也許只是一個最好有這樣的功能吧,要不就算了吧,就不要改了吧。所以呢,購買軟件還有控制用戶需求這個好處。
另外還有自己開發的軟件錯誤會比較多,質量會達不到外面買的這個要求。舉個例子,我們開發一個系統,也許當初測試的時候,幾十條記錄,幾個人用戶測一下,感覺就可以了。但是一旦上線的時候,發現幾千條記錄并發的時候,性能馬上就下來了,這個我們在開發的時候也許我們想不到,但是外面的商業軟件,其實人家早就遇到過了,人家早就有解決方案了,而我們才第一次面對,第一次來想辦法怎么補救,不太容易搞定的。
如果自己開發系統,要和ERP集成在一起的話,那如果遇到ERP過了一段時間以后要升級,有些ERP升級的時候會導致它的數據結構發生變化,表結構發生變化,那你所有的周邊這些應用都需要跟著變,那這些應用要一個一個去查起來,做修改,這個費用是比較大的。另外,如果你的開發人員走了呢?如果你是讓外面的乙方企業幫你開發的,如果你對這個乙方不滿,你想換,但是這個更換成本也是非常大的。
問答精選
問:因為機房集中應用分散,信息安全如何考慮?對于公共網絡的可用性要求是否很高?
答:因為機房集中,比如說都集中在蘇州了,那全國各地需要連過來訪問,那對網絡的要求是會高一些,所以我們一般會備兩條線路,一條是MPLS,另外一條是普通的Internet,走IPSec那這兩條線路不太會同時斷,那即使發生同時斷的話,我們可以在現場備一些3G網卡,在緊急情況下,通過3G網卡連回蘇州,再將VPN連回蘇州,所以應用還不會趴下。
問:全部虛擬化了,帶寬問題如何解決?跨國網絡會不會很慢?
答:其實全部虛擬化了,通過Citrix,它對帶寬的要求是大概每一個用戶需要有20K,那你可以算一下,有多少用戶需要連過來,就是多少個 20K,然后通過MPLS連回蘇州,這樣對帶寬要求還可以,我們在和韓國之間的這條線路用了2兆,但是實際看起來,連1兆的帶寬都用不了,所以對帶寬的要求還可以的。跨國也不慢啊,跨國MPLS達到2兆的話,它是會保證你2兆帶寬的,所以不會慢的,一定要用MPLS。
問:在制造業IT人才的獲取和保留似乎很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答:其實在甲方要想留住人才確實很難,因為甲方這個平臺不像乙方那樣,能不斷接觸不同的用戶,不同的環境。甲方就是永遠都是一個企業待下去,所以這樣就更需要集中,因為只有集中了以后,你一個人,如果是支持一個廠或者支持一個國家,甚至支持整個亞洲不同國家,也許范圍越大,越能留住這個IT人才。所以我們這個Level-1,Level-2,Level-3這個構架對留住人才有幫助的,在我們蘇州團隊就有一些是Level-3的人,他的服務對象是全球的,全球的所有的比如說網絡都歸你管,那這個里面也能學到不少,對人才有吸引力。如果你是管SAP的,在這里可以做到Level-3,也可以管理全球的 SAP,那也是一個不錯的平臺,我們的平臺不比乙方弱,而且我們能夠提供很多的海外項目,所以集中管理是對留住人才是有幫助的。
問:像支付寶這樣網絡被挖斷兩小時,假如被挖斷的企業是工業企業的話,那斷網兩個小時,那它的損失是怎么計算的?
答:這個問題蠻難的,最近我也在準備一個這樣的文檔,我的計算方式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把這個廠的全年利潤拿出來,利潤除以天數,然后就得到斷網一天,它的損失是多少。并且我計算一下,這家企業斷網一天,一年內發生的概率是多少,比如說10%的概率,第一年會發生,以后逐年遞增,那這樣的情況下,我就能大概計算出來,一年這樣斷網的事故導致的損失是多少。
問:中小企業是否適合實施瘦客戶機及虛擬化方案?
答:其實我覺得虛擬化,不管你企業大還是小,未來都是一個方向,如果你自己不做虛擬化,你也可以到云上面去租,去使用云上面的這些基礎架構,這樣你就不需要維護本地的一個應用了,所以虛擬化是一個大方向。
問:在有一些國家,它的網絡發展并不好,比如說連3G網絡都沒有的。那在這樣的國家里面,如果網絡斷掉了,工廠豈不是要停產了嗎?
答:首先如果某一個服務會導致,丟掉這個服務以后生產會停止的,那這個服務我們是不會移到外面的,是會留在工廠里面的。那些和設備相關的電腦服務器是留在廠里面的,我們移出工廠的服務,一旦斷掉都不會導致生產停止,這樣的服務我們才會移出來的,所以不會導致我們IT機房無法聯系,導致停產。
問:如果想為工業4.0做點準備,現在需要做哪些方面知識的儲備?
答:工業4.0,我覺得是現在是一個很火的話題,上次我參加一次工業4.0的分享,其中一個大學里面的教授,我覺得他講得很好,他說工業 4.0,IT非常激動,因為覺得我們的機會來了。企業非常地迷茫,因為企業不知道該怎么做工業4.0,到底什么才是工業4.0。,政府非常地著急,因為政府覺得再不做工業4.0,我們的制造業優勢就快沒有了。
我們IT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準備?我感覺工業4.0還是得由生產部門去主導的,這不是我們IT主導的,也許生產上面連工業3.0都還沒有經過了,那 4.0也許太早了,所以對于工業4.0,我們可以看生產上,他們想要怎么做,然后我們IT去積極地配合,我們沒法去推動這個工業4.0。
問:各個國家機房之間的數據交換怎么做?這個沒有辦法被虛擬化,2兆帶寬夠嗎?
答:各個國家機房之間的數據交換確實會比較大,但是它對時效性要求會相對低一點,所以我們是會放一條Internet的線路,比如說10兆、20兆、、40兆這樣子,來做各個國家機房的之間數據同步,比如說郵件的同步之類的。
問:有人建議說,核心系統,比如說ERP不建議開發,最多只建議開發一些報表,而非核心系統小兒美,我倒是建議可以根據我們公司的實際需求進行開發。
答:其實什么樣的系統可以自己開發,什么樣的系統不開發,不是黑與白,這個沒有一個判斷的標準,我剛才想說的就是,如果市場上能找得到的,就盡量不要自己開發了。假設有一些小的需求,市場上的軟件不能滿足,那也盡量想一想,我們的需求是不是合理,能不能改,能不能改成比如說SAP那么多企業的最佳實踐,盡量不要自己開發。剛才有人問了,由于一些特殊行業找不到市場上有買的,那當然就沒有辦法了,只能自己去開發了,但是盡量避免吧。
問:制造業IT每年預算應該是1%左右,是這樣嗎?
答:差不多吧,我們公司好的時候是1.1%或者是1.2%,1.5%,不好的時候0.8%,我們公司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個水平。但是也要看你的制造業,它的自動化的程度的。比如說你到汽車廠里面,相信他們就不是1%了,因為他們有大量的機器人,大量的自動化,所以要看不同的行業的。
問:全球會計計算周期如何一致?各國稅法法規不同,也用統一應用帳套嗎?
答:一個全球賣的ERP系統,一般它都做到各個國家的稅務法規要求,它都滿足了,否則它是賣不到這個國家的。比如說SAP,你在中國用的話,只要你勾選,你的當前公司是中國,中國的金稅什么就都有了。
問:對于結賬周期如何一致?
答:總部會有一個標準的結賬周期的,比如說從1月1日到1月31日為結賬周期,各個國家,你自己有不同的結賬周期,法律法規要求不同的話,那你準備兩套報表,一套是給本地國家的稅務機房用的,一套是報給總部的。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你的問題。
問:金蝶、用友、SAP,不太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企業都需要定制開發,在什么情況下定制開發?預算的配比是怎么劃分的?
答:金蝶、用友、SAP,他們都是基于很多企業的最佳實踐來開發出來的。如果不符合那個企業的需求的話,也許企業可以自己想想,是不是因為它需求太特殊了,是不是它的需求有些不合理性?
我原來寫到這一塊了,但是沒來得及講,對于如何控制用戶需求這一方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曾經在實施的時候,遇到一些用戶的特殊的報表開發,這個報表,我們的系統里面是沒有的,開發起來非常地復雜。那我們就問他,你這個報表跑了以后有什么用?他說:我要發給這么多,這么多,這么多管理層。然后我們就去問,每一個管理人員一個一個去問,你每個月收到這個報表以后有什么用呢?他說:我就看一看。我說:你上一次看了之后,根據這個報表上的數據,采取什么行動的時間是什么呢?他回憶了半天,回憶不出來他上次根據這個報表采取什么行動了,也就是說,他看了根本就沒有用的。那我就問他:你這個報表還要看嗎?你看了都沒有任何行動,你還看它干嘛,不是浪費時間嘛。
就這樣一個一個用戶去問他,他們就很難證明我這個報表是真的有用的,就是一個一個的收到報表的人去挑戰他們,你們看了有什么用,上次用到是什么時間,當所有人都過完一遍以后,你就回到那個開發報表的那個人,跟他說,我一個一個都問過了,其實那些人都可以不收到這個報表。然后做那個報表的人就覺得有點尷尬,他就看著他的主管,他的主管也比較尷尬,花了這么多時間,每個月都發,發的這個報表居然沒有什么用,所以到最后這樣的報表需求就被踢掉了。我們曾經用這個方法不斷循環,每個報表都去挑戰它,大大降低報表的需求。
之所以有很多ERP實施到最后失敗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原因,就是因為企業的業務流程和ERP里的流程不相符。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導致實施失敗,有可能導致ERP雖然上線了,但是用戶還沒有真的用,用戶系統外還有一套系統,但是這種失敗案例,一般企業,還是實施公司來講,他們都不太愿意提及,不過這個是 ERP實施失敗一個很大的原因。
問:關于如何控制用戶需求,還是講講吧,大家都想聽。
答:OK,控制用戶需求,我覺得可以去站在一個管理的角度,站在比較高的角度去挑戰用戶。你首先要有絕對的自信,比如說我們出去實施的時候,我們是代表總部的,我們是代表最佳業務實踐的。我們去挑戰用戶,首先我們自己是很自信的,我們非常了解每一個業務流程。所以當用戶提出一個新的需求,一個特殊的需求的時候,我們就會問他,我說你這個需求到底有什么好處?好處無非就是對兩方面有好處,要么對用戶有好處,要么對我們自己有好處。如果一個需求,你既不能說明對用戶有好處,又不能說明對我們自己有什么好處,那它放著就不太合理了。
所以這個時候對方就要向我證明,我這個需求到底是對客戶能帶來什么好處,還是對我們企業帶來什么好處,它要證明給我。然后我會用其他實施過的項目的經驗去告訴他,你這樣的需求,其實在別的廠里面已經遇到過了,人家是怎么怎么處理的,你看看能不能也像他這樣處理一樣,差不多能夠達到相同目的的。
那這個時候對方就會告訴我說:不行,我不能接受別的廠,我必須要這么做。那我就又會問他: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又把這個球踢回他了,為什么不能照別的廠做?這個時候,他又要想辦法向我證明,我們這個廠就怎么怎么特殊,非得這樣這樣做。然后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腦海里找別的廠,別的國家,別的公司是怎么處理的。
假如他向我們證明了,比如說日本非常特殊,我們就不能用中國的方案來做,那我這個時候,就會向我們中國一個比較資深的用戶去求救,跟他說,你知不知道,日本有這個特殊需求?他說我們中國的方案不可行,你認為怎么樣?這個時候,集團內的那些業務上的高管就會幫助我們,給我們一些建議,說其實你被他忽悠了,其實日本人也可以這樣做的,也可以照著我們中國的方法去做,或者怎么怎么樣,然后我們背后其實是有一個專業的集團在支持我們的。
那在專業領域大家就這樣PK互動,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能照別的廠做?你有什么特殊的,別的廠怎么弄的,到最后一般這樣幾輪下來,就可以真正質疑到用戶,足夠地挑戰到用戶這個需求是否合理了。
在全球有將近100個廠,一般某一個廠遇到的需求,其他幾十個廠都已經遇到過了,方案都已經在里邊的。你很難證明你有一個需求,真的就那么特殊,人家都好過,你就不好過,很難的。所以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以及不斷地去挑戰它,一般我們都能把很多需求擋在外面。
另外我們在集團內指定了幾個業務流程專家,這些都是在各自領域里面的高手,并且這些人都不是IT,而是財務、采購、銷售等等,當提出什么特殊需求的時候,都需要由這些人去批準的,而且這個交流不是由IT去跟他們交流的,是由提出這個需求的人,你去跟集團的高管說一下吧,為什么你就是這么特殊,為什么你就是要有這個需求出來?讓他們業務對業務自己先談好了,談好了以后再來找IT,一般我這樣跟他們講了以后,也許他們談都不會去談,都不愿意去找集團的財務,集團的這些高管,因為他們知道,其實也許是他們自己管理的問題才會有這些特殊需求的,這樣也可以讓業務跟業務自己談,來擋掉一些需求。
問:如何得到真正的用戶需求?如何去了解真正的用戶需求?
答:這個我覺得你就不斷地問為什么吧。你問為什么,我要這個報表,你就問他,你為什么要這個報表?要了有什么用?他就說因為這個那個……,那你為什么要這個那個呢?不斷地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一般問五個為什么,你就能問到根上了。有的時候問到最后你發現,他其實管理不好才要這些需求的,就不斷地問為什么,不斷地去聽,不斷地站在用戶的立場去想,你就能知道這個用戶真正想要解決什么問題了。
問:如果IT全部外包了,機房也放在外面了,放在云上了,ERP支持也通過顧問來做了,那IT的出路在哪里?
答:這個想法很悲觀,但是很多人都在擔心這個事情。我覺得技術的進步,我們是擋不住的,虛擬化、私有云、公有云,這些技術的進步,我們單個人是永遠無法擋住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出路就是不斷地去了解業務了;不斷地了解業務的真正的需求。因為你了解了業務了,你的價值才會更大,才會真正地幫到用戶。那些外包的那些通用的東西,他們不了解你的廠的實際的情況,不了解你的銷售實際情況等等,所以更緊密地和業務待在一起,真正了解他們的痛點,去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痛點,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出路。
問:貴公司在用MRP?MRP要怎么才能運行起來?
答:我們在用MRP的,并且MRP是否運行起來,我覺得是ERP是否運行成功的一個標志。如果你在用ERP了,但是沒有用MRP,其實你還是沒有在用ERP的,并且MRP是檢驗整個ERP數據是否準確的一個標志,要讓它跑起來真的不容易的。什么數據都要準,都要精確,訂單數據要準,物料清單,BOM 要準,庫存要準,所以當一個系統各方面都運轉良好的時候,MRP才能真正跑起來,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