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Wi-Fi覆蓋 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原創與有線網絡相比,Wi-Fi突破了空間束縛,能夠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增強用戶體驗。可你有曾想過,在數萬人的場館中,穩定的Wi-Fi接入是如何做到的?
了解Wi-Fi的朋友都知道,想要實現整個場館的Wi-Fi全覆蓋并不是一件難事,無非是多部署AP就可以了。然而這僅僅是完成了Wi-Fi“覆蓋”,并沒有考慮用戶的應用體驗,特別是高密度環境下用戶的應用體驗,因為Wi-Fi網絡中的信息是通過電磁波在傳遞,電磁波就像聲音一樣,它會穿透,會折射,互相之間還會干擾。
而AP之間的干擾問題,正是高密場景的一大難點。以2.4GHz頻段為例,其范圍是2.4GHz-2.483GHz。按照我國規定的頻點規劃,只有1,6,11三個不互相干擾的信道,每個信道帶寬20MHz。所以在過去的2.4GHz頻段WLAN覆蓋方案中,使用3臺以內AP進行覆蓋即可避免干擾的產生,但是當AP數大于3時,必然會存在頻率相互干擾的問題。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多,需要的AP數也就越多,同頻干擾便更加嚴重,最終造成整個網絡無線資源枯竭。除此之外,在某些特殊場館中,施工的難度也給Wi-Fi覆蓋增加絆腳石,特別是金屬材質、水泥實墻、玻璃材質等,都會阻礙信號的傳輸。
也許這正因為在超大型的Wi-Fi項目上,只能看到少數幾家廠商的案例,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誰也不敢輕易嘗試。
當看到有數萬人的Wi-Fi接入案例時,筆者震驚了。就在多特蒙德,其主場聯賽每場上座人數平均超過8萬人,如此高的用戶密度,竟然沒有讓Wi-Fi網絡癱瘓。原來,這幕后出自華為之手。
同樣的福利北京也有了,就在剛過去的2015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在賽事主辦場館的9萬觀眾,可通過華為高密Wi-Fi在社交媒體發布觀賽感受,分享精彩瞬間,享受一屆***的體育盛宴。據整個解決方案監測到的數據顯示,總共有16.4TB的流量,相當于有16億次社交的互動。當然,這份福利也來自于華為。
2015田徑世錦賽組委會技術保障總監李想先生在分享該案例時說:”我們的要求是9萬人能夠在5分鐘以內全部接入。同時,還需要保證核心網的接入、無線網接入,無線網需要包括內部的局域網應用,比如無線打印;也要保證安全性能、防火墻、認證系統,以及互聯網的接入。
敢于挑戰這種難度的項目,沒點真功夫恐怕不成。華為WLAN產品總監付潔女士接受51CTO記者采訪時談到,在初期做網絡覆蓋規劃的時候,需要***化降低鋼結構對信號的影響,精準把握覆蓋、干擾和容量的平衡,華為工程師通過規劃工具,進行信號強度的可視化仿真,讓1000多個接入點各就其位,各盡其職。
其次是施工難度高。需要在數十米高的頂棚上安裝完所有的接入點和天線,同時要進行反復的調試和優化,對于工程經驗要求非常高。華為全球擁有數千名卓越的服務工程師,聯合渠道伙伴一起提供強大的售后服務保障,整個項目交付僅用了90多天,其中所有的硬件設備安裝更是在45天內全部完成,這也是客戶選擇華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世錦賽場館中,為了解決干擾的問題,2.4G和5G天線角度非常小,2.4G是水平18度,垂直18度,5G天線是水平15度,垂直15度。說到這里,可能有的朋友會想到,那我們把天線的角度挑到更小好了,但可曾想過,角度小了,就要多增加AP或天線。如此一來,掛在頂棚的AP總體重量也上去了,安全問了就出來了,誰也不想冒著被砸的風險觀看比賽。
就在筆者完稿的時候,雙11晚會上的Wi-Fi似乎又出了問題,不說是哪家的產品,相信很多圈內人士也都知道,至于問題出在什么地方,這里也先不探討。想說的是,做好高密Wi-Fi,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因為一個案例的好壞,就已經決定了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