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中國式婚姻”前行的思索
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2010年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于印發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確定了北京、上海等12個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作為第一批的名單。《通知》還要求有關省(區、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真組織好試點工作。
截止2011年7月份,自這12個地區(城市)成為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以來,工信部通過對第一階段試點工作進行總結評估,認為全國范圍內三網融合工作取得一定進展,試點地區(城市)電信網絡寬帶升級改造基本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數字化和雙向化改造基本完成,目前大部分地區電信、廣電企業已具備向用戶提供業務的能力。不過雖然首批12個試點地區(城市)在技術和網絡等層面已較完備,但上述地區(城市)在業務層面甚至管理層面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更沒有進行業務層面真正的“落地”。試點地區工作仍面臨較多問題和阻力,進展緩慢,筆者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管理體制不暢,廣電和電信兩個部門的發展思路存在差異,雙方對試點業務的理解也不同、需打造開放統一的平臺。
第一:管理體制不暢
目前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實行的是電信和廣電分業監管的管理體制。筆者認為,由于電信和廣電所處的發展階段、所采用的發展模式不同,導致了管理思路、發展目標、監管體系等方面雙方存在較大差異。在過去條塊分割的時代,不同部門管理體制的差異并不會對對方有太大的影響,但現在兩家共同推動一項事業,不同的管理辦法必然會發生碰撞。
電信行業經過政企分開和企業重組等多次改革,已經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政府監管體制、企業治理機制以及市場競爭機制。相比之下,廣電行業在政企分開、企事分開,網臺分離、轉企改制等方面還處于探索推進階段。
第二:發展思路存在差異
根據媒體報道,之前廣電部門對三網融合試點持消極態度,并通過行政手段對三網融合發展模式加以限制。一些地方的廣電部門甚至按照廣電總局要求,關閉原已開展的IPTV業務,曾得到中央認可的上海等地的發展模式也遭到廣電部門的否定。筆者認為三網融合并不是網絡的融合,更應是業務的融合。電信與廣電業務雙向進入對廣電帶來的最大沖擊來自于IPTV業務,廣電將來肯定會產生自己的殺手級業務,而視頻業務將是核心。
在三網融合的發展思路上,廣電和電信差異很大。筆者認為在保證網絡信息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工信部的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允許并鼓勵探索多種模式的思路非常正確。目前廣電總局也大力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加快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改造,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最新消息,國家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將在7月份掛牌,有線網絡整合即將進入“全國一張網”的關鍵時期。
第三:對試點業務理解不同
在對國務院有關文件的理解上,筆者認為雙方也存在差異。如在對IPTV、手機電視播控平臺、業務傳輸分發平臺的功能以及各自職責分工,廣電和電信有不同的理解。此外,廣電企業提出建設和經營全國互聯網骨干網和國際出入口等要求,工信部認為這超出了三網融合總體方案和試點方案的范圍。
第四:需打造開放統一的平臺
與電信行業不同,由于歷史原因,廣電行業從一開始就沒有走上統一、標準、規模化之路,而三網融合的到來,讓這一歷史積弊被放大。筆者認為,廣電在新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下,必須制定統一、開放的標準,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互聯互通,才能實現規模化發展,才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創新業務,融合業務的部署與發展需要建立在開放、統一、標準化的平臺之上。
目前,廣電正在加快網絡整合的步伐,積極推進NGB的建設,將全國的有線電視網整合為一張網,其目的就是實現廣電內部的互聯互通。
盡管三網融合試點工作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但根據官方消息,工信部依然強調應該繼續大力推進。工信部表示,盡管面臨很多困難,但仍應該堅定信心,積極推動三網融合工作。目前國務院三網融合小組已經開始重啟研究第二批試點城市方案,包括天津、重慶、廣州、成都等在內的第一批試點落選城市一直在積極爭取第二批的資格,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已經組織有關部門組成三個調研組,分赴試點地區開展了專題調研,以進一步推動試點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將在今年下半年適時對第一階段試點工作進行總結,對試點企業三網融合業務發展、網絡建設和安全保障情況進行測試評估。在此基礎上,將根據第一階段試點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地區在網絡、市場、組織能力、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條件,確定下一階段試點推廣方案。筆者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三網融合試點將擴大到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城市,如果條件成熟,將在全國范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