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IT行業“中國式合伙人”的離合春秋
由陳可辛導演,黃曉明、鄧超、佟大為領銜主演的創業傳奇電影《中國合伙人》自5月17日上映以來,截至26日票房已突破3億元。這部隱射商界大佬的電影大獲全勝。而其末尾的“彩蛋照片”也在提醒我們,在中國民企發展的30年里,不少企業家就像《中國合伙人》的主人公一樣經歷了跌宕起伏,就讓我們看看這些中國式合伙人的離合春秋。
一:因夢想相聚,因友誼相守
【編者按】他們或自少年攜手,或因夢想而聚;他們或因事業而犧牲自我,或經19年仍舊相互扶持;他們是商業中的好搭檔,更是生活中的“好基友”。
(圖說:雷軍)
1 小米七大創始人:超豪華陣容的相聚
小米公司一開始便是受到眷顧的孩子,因為它的創作團隊都是在互聯網行業屈指可數的精英,堪稱超豪華組合。而小米就是他們共同的創業夢想。
總裁雷軍是金山軟件的董事長,和著名的天使投資人。林斌是谷歌研究院的副院長,洪鋒是 Google高級工程師,黃江吉是微軟工程院首席工程師,黎萬強是金山軟件人機交互設計總監,金山詞霸總經理,周光平是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總工程師,而劉德是一位自世界上頂級設計院校ArtCenter畢業的工業設計師。
強大的團隊使小米發展神速。小米公司今年銷量目標1500萬臺以上,相比雷軍公布的小米去年700萬臺總量銷量,等于翻番。對比競爭對手,三星電子去年在國內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一,總量是3006萬部,市場份額17.7%(Strategy Analytics數據),而三星2011年在中國的智能手機銷量還只有1090萬部。如果小米能超過1500萬臺的銷量,在智能手機出貨量上,有可能進入國內前五,去年位于第五的酷派,份額9.7%,出貨量1643萬臺。
(圖說:馬化騰)
2 騰訊馬化騰及他的四大金剛:皆大歡喜的大結局
1998年馬化騰與他的同學張志東“合資”注冊了深圳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納了三位股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這5個創始人的QQ 號,據說是從10001到10005.為避免彼此爭奪權力,馬化騰在創立之初就和四個伙伴約定清楚:各展所長、各管一攤。馬化騰是 CEO(首席執行官),張志東是CTO(首席技術官),曾李青是COO(首席運營官),許晨曄是CIO(首席信息官),陳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騰訊創業5兄弟很“難得”,因為直到2005年的時候,這五人的創始團隊還基本是保持這樣的合作陣形,不離不棄。直到做到如今的帝國局面,其中 4個還在公司一線,只有COO曾李青掛著終身顧問的虛職而退休。在這個背后,工程師出身的馬化騰從一開始對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設計功不可沒。
當時,從股份構成上來看。5個人一共湊了50萬元,其中馬化騰出了23.75萬元,占了47.5%的股份;張志東出了10萬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萬元,占12.5%的股份;其他兩人各出5萬元,各占10%的股份。
許晨曄和馬化騰、張志東同為深圳大學計算機系的同學,他是一個非常隨和而有自己的觀點,但不輕易表達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而陳一丹是馬化騰在深圳中學時的同學,后來也就讀深圳大學,他十分嚴謹,同時又是一個非常張揚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狀態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如果說,其他幾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檔級人物”的話,只有曾李青是5個創始人中最好玩、最開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個,與溫和的馬化騰、愛好技術的張志東相比,是另一個類型。其大開大合的性格,也比馬化騰更具備攻擊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過或許正是這一點,也導致他最早脫離了團隊,單獨創業。
后來,馬化騰在接受多家媒體的聯合采訪時承認,他最開始也考慮過和張志東、曾李青三個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還是采取了5人創業團隊,根據分工占據不同的股份結構的策略。即便是后來有人想加錢、占更大的股份,馬化騰說不行,“根據我對你能力的判斷,你不適合拿更多的股份”。因為在馬化騰看來,未來的潛力要和應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問題。如果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會發生。
當然,經過幾次稀釋,最后他們上市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有當初的1/3,但即便是這樣,他們每個人的身價都還是達到了數十億元人民幣,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本節內容源自中國企業家網)
(圖說:聚美優品)
3 聚美優品三大夢想家:少年創業史
2011年,聚美優品的營銷廣告讓人們記住了“為自己代言”的CEO陳歐。其實聚美身后,還有同樣年輕的戴雨森和劉輝。
陳歐26歲獲得了美國斯坦福大學MBA學位,同年回國創業。和他一起回國是他的師弟戴雨森。當時他在攻讀美國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為了歸國創業,他中途輟學。同樣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還有聚美另一位創始人劉輝,劉輝放棄的是在新加坡的高薪和期權。
陳歐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們一開始并不是打算做電子商務,但是游戲平臺利潤太低。陳歐與合伙人經過大量的市場觀察和定向分析,發現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驚人。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化妝品市場2010年的市場規模達到近1300億元,是全球第三大化妝品消費市場。由于前期資金投入有限,他們模仿國外網站做得一日一團購,也就是聚美優品的雛形團美網。
(圖說:馬云)
#p#
4 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從未散去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園馬云家。攝像機在進行全程錄像。馬云妻子、同事、學生、朋友,18個人或坐或站,圍繞著馬云。
馬云將手一揮,“從現在起,我們要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我們的B2B將為互聯網服務模式帶來一次革命!因為失敗可能性極大。我們必須準備好接受 ‘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會跳起來繼續戰斗!至于將來具體要做什么,我自己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網站。”
后來被稱為“十八羅漢”的創業者們湊了50萬元本金。辦公室設在馬云家里,最多擠過35個人。工資大家都一樣,每月500元,10個月內沒假期。馬云要求員工每天工作16~18小時,困了就席地而臥。阿里巴巴十八羅漢為今日的“阿里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張瑛稱為了馬云背后的女人,其余的人也大多數服務于與阿里緊密相連的部門,十八羅漢從未散去。
(圖說:雷軍(左二)、求伯君(右一))
5 金山雙雄:壯志未酬的19年朋友
雷軍還有另一個身份是金山軟件公司董事長,
如果說雷軍則是一個長袖善舞但不乏真誠的商業奇才,那么,有“中國第一程序員”之稱的求伯君是個技術天才;在企業管理上,二人形成了天衣無縫的互補。他們領導的金山公司是中國少數有雄心壯志的軟件公司,但是也是一家長期壯志未酬的公司。
金山的英文名稱是Kingsoft,即“王軟”,顯然有模仿微軟(Microsoft)之嫌,而且不甘于微小,立志于稱王。金山的所有產品不是以“王”就是以“霸”來冠名(如金山詞霸、毒霸、解霸、金山畫王)。但由于中國特殊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更由于微軟的強大,金山一直壯志未酬,公司成立近 20年才上市,而且上市的時候早已經不再有稱王稱霸的心氣。
2010年,金山集團飽受謠言困擾,矛頭直指求伯君和雷軍,稱其在金山各立門派,造成集團內斗不斷。
求伯君在發布會上稱能與雷軍搭檔近20年是人生中非常寶貴和慶幸的事:“在IT行業中,20多年來,大到聯想、方正,小到一些網絡公司,合作了19年的創始人至今沒有散伙的還有誰?”雷軍也直言:“我相信求總不會坑我,我也相信求總相信我不會坑他”。
2011年,求伯君最終卸任了金山的職務,正式退休。而他推薦的下一任金山CEO正視金山曾經的二把手雷軍。
二、最美好的時光,卻經不過時間
【編者按】他們聯手時風光無限,分手時各奔前程;他們有的選擇離職,有些卻對簿公堂;他們稱彼此為“合作者”“聯合創始人”,他們說共同創業的時期是最美好的時光。
(圖說:李彥宏)
1 百度七劍客:曾是最好的時光
2010年11月,百度客戶端軟件總監王嘯正式從百度離職,這代表著曾叱咤風云的百度七劍客只剩下了李彥宏。
1999年底,李彥宏和徐勇在說服了當時第一個中文搜索引擎“天網”的主要開發者劉建國加盟百度之后,招募了包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崔珊珊、北京交通大學的郭眈以及王嘯在內的幾個在校學生作為百度的第一批實習生,并租下北大資源賓館1414 和1417兩間套房作為辦公室。
2000年1月3日,李彥宏、徐勇、劉建國、郭眈、雷鳴、王嘯和崔珊珊這后來被稱為百度 “七劍客”的七人在資源賓館召開了百度歷史上第一次全體員工大會。在王嘯的記憶里,這段艱苦到“因為房間太小,大家只能盤著腿坐在床上開會”的日子,同時也是他最享受的一段時光---“大家都是身懷夢想的人,有一樣的信念,那就是做出最好的產品,跟他們一起工作,常常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三年之后,百度首席架構師雷鳴離職,隨后創立酷我網;接著是百度第二大個人股東徐勇離開百度;2006年,百度CTO劉建國離職并創立愛幫網;最后,高級技術總監郭眈和崔姍姍和王嘯也相繼辭職。至此,百度7名創業元老僅剩百度CEO李彥宏。
(圖說:柳傳志)
(圖說:倪光南)
2 聯想兩大元老:難堪分手惡斗多年
1994年聯想集團創始元老倪光南狀告柳傳志事件是企業拆伙的代表性例子。
倪光南是技術派,柳傳志是銷售派。柳傳志曾經在公司宣稱,“只要老倪說的都對,老倪是有效數字1,別的科技人員都是0,這些0只有跟著倪光南干才能出成績。”柳傳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倪光南在香港開發聯想286主板,事前,柳傳志再三叮囑負責生產的周曉蘭:“設計出來的主板一定要再三審查清楚,再去生產,批量生產后,再發現錯誤,損失就太大了。”倪光南等不得時間,強令周曉蘭投入批量生產,結果出了錯。
周曉蘭和倪光南發生爭執。最后,柳傳志不得不出場,硬著心腸對周曉蘭吼:“和老倪發生的任何矛盾,都是你的不是。做這件事情,出了成績,是倪總的,有錯的話,你就得擔著。不行,將你調回北京。”最終,柳傳志將周曉蘭調回了北京。
但是,最終兩人對公司經營的理念到了最后南轅北轍,聯想退出倪光南主導的漢卡市場,柳傳志并且否決了倪光南申請的大筆研發經費,倪光南在聯想的主要項目幾乎停擺。
兩人關系在公司成立的第10年崩潰,但是倪柳的關系千絲萬縷,很難善終;倪光南狀告柳傳志存在個人經濟問題,認為柳傳志在聯想的香港IPO項目中竊取國有資產,虛報資產負債表,幾乎到了恨不得把柳傳志送進監牢的程度。
倪柳惡斗持續多年,后來倪光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1995到1996年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如果當時柳傳志不把他“踢出”聯想,他也可能會沉浸在負面的情緒里,難以開展自己新的人生。
原文鏈接:http://www.kuq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