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富士康北遷
由一家企業的搬遷而改變大批勞動力走向的,富士康也許算得上***家。據新華社報道,自8月初富士康河南工廠***條生產線開工以來,其在當地人力資源市場大規模招聘員工,不僅引發當地人才“跳槽潮”,使本地企業不得不加薪留人,同時也吸引大批“東南飛”的人才北上返巢。
從最初的北上傳言開始,到“落戶”迷局,因涉及產業轉移、經濟轉型等豐富話題,富士康北上的每一個環節、每個階段都備受媒體關注。在這宛若連續劇式的新聞報道中,我們所看見的富士康,是一個社會轉型大背景下有計劃、有節奏地以變應變的企業,北上轉移戰略,旨在擺脫深圳工廠跳樓事件陰影的同時,謀求更長遠的利益。
一場令人震驚的“跳樓門”,揭示轉型期中國社會嚴峻的現實。在沿海大城市逐漸失去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缺乏社會保障的外來農民工、越來越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富士康所遭遇的,是包括產業工人、企業和政府不得不共同面對的發展新局面,“跳樓門”不是富士康一家企業的困境。
現在,富士康以變應變了,北上以期降低運營成本,重樹企業形象,尋求新生道路。而他者尤其是那些富士康企業遷出或是遷入地的政府準備好了嗎?面對正急速變化的社會,政府該如何以新迎新?
從媒體報道來看,政府在企業與地方關系層面考慮得比較深入。在深圳,市委書記和市長深入富士康調研,“希望富士康把管理總部、運營總部、研發總部、財務總部放在深圳,在深圳的發展按總部經濟的形態來做大做強?!痹诤幽?,則以***的“鄭州速度”,為富士康這一大項目“鋪路架橋”,并憧憬著美好未來——“(富士康項目)僅一期工程建成后,就能吸納18萬人就業,還能使全省的出口額翻一番甚至兩番?!?/p>
思考富士康與地方發展的經濟關系,是政府必做的功課,深圳和河南方面的做法與憧憬都有道理。但是,在這場由“跳樓門”而激發的富士康由沿海向中部大轉移的變局中,政府除了要考慮與企業的關系外,那些普通勞動者在這場角力中處于怎樣的地位,如何保障他們的權益;誰將是他們的代言人,政府能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服務;怎樣以人為本謀求地方發展的長遠利益,而不是用壓低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所有關乎普通勞動者的幸福與權利的問題,同樣是迫切需要政府回應的必答題。
富士康事件發生后,詩人舒婷在上世紀80年代寫就的詩歌《流水線》曾一度在網上熱傳。詩歌這樣寫道:“……煙塵和單調使他們/失去了線條與色彩/一切我都感覺到了/憑著一種共同的節拍/但是奇怪/我唯獨不能感覺到/我自己的存在……”不能不驚嘆詩人的智慧,因為,這20多年前的詩句,如今仍然灼熱地拷問著人們。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