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微軟移動操作系統巨敗
1975 年,比爾·蓋茨創業時發下宏愿,要讓“全世界每個人都有一臺電腦”。鑒于微軟對電腦普及的貢獻,他確實做到了。
但是,當時的比爾·蓋茨可能不會想到,40 年后,人們的信息處理設備正在從個人電腦轉向移動終端。
而他一手締造的微軟,遭遇了失敗。
1. 慘敗!放棄移動操作系統
近日,微軟宣布,將于 2019 年 12 月 10 日停止發布 Windows 10 移動操作系統安全和軟件更新,并同時停止對相關設備的技術支持。
一句話,微軟徹底放棄了移動操作系統。
在移動操作系統上,微軟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可謂慘敗!
早在 1996 年,微軟就推出了嵌入式操作系統 Windows CE,并聯合 HTC 開發出了 Windows CE 掌上電腦。其時,喬布斯剛回到蘋果救火,Google 還沒成立呢。
Windows CE 可視為移動操作系統的祖師爺,搭載這一系統的 Kangaroo、iPAQ 等掌上電腦,風靡一時。
2000 年,微軟基于 Windows CE 開發出全新的 Windows Mobile,正式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一度成為僅次于諾基亞塞班的第二大移動操作系統。4 年后,蘋果才召集了 1000 多名精兵強將,秘密研發 iPhone。
直至 2007 年 1 月 9 日,舊金山馬士孔尼會展中心,一身黑色襯衫和牛仔褲的喬布斯捧出 iPhone,遠在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微軟,感到了一絲隆冬的寒意。當年 11 月 5 日,Google 正式發布安卓系統,更是讓微軟雪上加霜。
為了應對挑戰,2010 年 10 月 21 日,微軟發布了新一代手機操作系統 Windows Phone,希望與 iOS、Android 鼎立抗衡。
現實卻事與愿違——
2013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中,Android、iOS 分占 79%、13%,Windows Phone 只有區區 3.7%。
為了扭轉劣勢,微軟以 72 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微軟的如意算盤是,利用諾基亞在手機領域的經驗、渠道、品牌,做大自家的智能手機業務。
無奈,“老司機”諾基亞也是英雄遲暮。兩大巨頭未能形成合力,錯失了 2014 年開始的智能手機大爆發時代。
IT 行業瞬息萬變,不進則退。微軟手機業務雪崩式下滑,2013 年第三季度,營收還有 30 億美元,現在只剩下 500 萬美元。Windows Phone 市場份額也是每況愈下,據 IDC 數據,2017 年已不足 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4 年,印度裔薩提亞·納德拉臨危受命,出任微軟 CEO。當年,納德拉就反對收購諾基亞。一朝大權在握,納德拉壯士斷腕,先是裁員 2.6 萬人,后又將功能機業務出售給富士康。
實際上,微軟內部對移動操作系統早已放棄治療,這次只是“官宣”罷了。
2. 可惜!那些年錯過的風口
微軟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失敗,與其在互聯網上的失敗,可謂一脈相承。
自互聯網興起以來,微軟接連錯過了搜索、社交、移動硬件、電商四大風口。
搜索。早在 1999 年,微軟的一名員工就提出了關鍵詞搜索付費思路,比 Google 成型的商業模式整整早了 3 年。實際運作中,微軟卻陷入內斗,關閉了這項業務。直到 2009 年,微軟才推出了搜索引擎 Bing,向 Google 宣戰。彼時大局已定,Google 占據了美國搜索引擎市場超 64% 的份額。今天,微軟費盡周折,Bing 的市場份額也只有 10%。
社交。微軟在社交領域的探索,屢戰屢敗,屢敗屢戰。2005 年,面對 Facebook 和 MySpace 等社交網站的崛起,微軟也適時推出了社交應用 Wallop。可年僅 3 歲,卒。2009 年,twitter、Instagram 和 Pinterest 等重量級社交媒體紛紛入場,微軟再次出手,于 2012 年上線了 Socl。這次長命一些,默默無聞活了 5 年。關閉 Socl 后,微軟又鍥而不舍地上線了一款新的社交 APP Who's In。可惜依然是泥牛入海,沒有激起半點水花。連聊天工具 MSN 都能做死,就不要指望微軟做好社交了。
移動硬件、電商,皆是如此。微軟要么無所適從,要么昏招連連。最典型的是 IE 瀏覽器,這個瀏覽器的霸主,被后起之秀 Chrome 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早已淪為互聯網界的經典笑話。
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微軟的在線部門以每年虧損 20 億美元的速度不斷燒錢,2013 年一度虧損了 110 億美元。其中,Bing 從 2009 年到 2011 年,累計虧損了 55 億美元。
互聯網的風口猶如一道稍縱即逝的門縫,一旦錯過,便再也無法進入。微軟打盹之際,Google、亞馬遜、Facebook 等快速崛起,成為與之抗衡的新興力量。
3. 基因?錯失互聯網的真正原因
早期的微軟,實際上處于“雙重”壟斷地位,既控制著人們使用計算機時無法繞過的接口——操作系統,又控制著人們使用互聯網時無法繞過的接口——瀏覽器。加上無比雄厚的財力,微軟比任何競爭對手都有優勢稱雄互聯網。然而,它卻一再錯失時代機遇之門。
扼腕唏噓之余,不禁讓人好奇,微軟何以至此?原因可能有點吊詭,微軟在互聯網領域太失敗,是因為在個人電腦領域太成功了。
這就是所謂的“基因決定論”——
企業在某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功,由此塑造的企業文化、做事方式、商業模式猶如基因一般,讓其很難適應新的市場。
“基因決定論”絕非是宿命論,而是一個普遍規律。微軟如此,Google 又何嘗不是。這個互聯網領域當之無愧的巨頭,也多次折戟社交。基因決定論同樣適用于國內互聯網巨頭,百度做不好電商,騰訊做不好搜索,阿里做不好社交,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循著這個思路,我們確實能找到微軟錯失互聯網的一些蛛絲馬跡。
微軟對互聯網業務不夠重視。自從壟斷了 PC 操作系統,微軟幾乎是躺著賺錢了。互聯網當然重要,但對微軟來說,沒有那么重要。這就導致,微軟的互聯網業務缺乏足夠的緊迫性和戰略定力,大多在淺嘗輒止,不斷調整策略,最終一無所獲。
微軟無法理解互聯網思維。微軟的商業模式是收費,互聯網的思維卻是開放、免費。微軟無法理解互聯網思維,喪失了反應力和敏銳性。哪怕是投身互聯網,微軟還帶著濃厚的傳統 PC 痕跡。
以移動操作系統為例,微軟 Windows Phone 對標 Google 安卓,但又不肯開源。最后,封閉安全性不如 iOS,開放可玩性不如安卓,顯得不倫不類。
實際上,移動操作系統仰仗的是由硬件廠商、應用開發者、消費者等構成的生態系統。
微軟不愿開源,本就錯失先機。失誤之二,是沒有像 Google 找到三星一樣找到靠譜的同盟者。敗筆則是無視消費者和應用開發者,先是 Windows Phone 7 手機無法升級到 Windows Phone 8 系統,后又不肯在分成上讓利開發者,寒了人心,成了孤家寡人。
長坐霸主寶座、享國已久的微軟,在本行業耍橫還情有可原,但在互聯網行業這樣幾乎是致命的。
基因造成的思維差異,注定了微軟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
4. 隱憂!贏了現在,輸了未來
令人驚奇的是,接連錯失互聯網風口、四十不惑的微軟,正在煥發第二春。
2018 年 11 月 30 日,微軟成功超過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這得益于微軟押寶云計算、AI 以及“去 Windows 化”的成功。數據顯示,Office 和云計算兩塊業務就占據微軟 7 成以上利潤,成為名副其實的現金牛。曾經的賺錢主力 Windows 業務,已逐漸退居二線。
站在現實經營的角度,“去 Windows 化”當然是正確的,能夠讓微軟輕裝上陣。事實上,正是跳出了操作系統的“執念”,微軟才得以煥發了新的生機,重現往日榮光。
但是,即便重要性一降再降,Windows 依然是微軟安身立命、之所以成為微軟的根基。
同理,放棄移動操作系統,是一種解脫,卻也意味著,微軟徹底失去了掌控下一代操作系統的話語權。
早在 2017 年,安卓就以 37.93% 的市場占有率,超過 Windows(37.91%),成為全球市場份額大的操作系統。
現在的安卓,當然無法完全取代 Windows。但從長遠來看,一旦大多數用戶處理信息的設備從個人電腦轉到了移動設備,Windows 就會變得無足輕重,微軟的根基也將被徹底洞穿。
重返第一的微軟,贏了現在,輸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