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我們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是替代現行版本IPv4的下一代IP協議。IPv4在誕生之初,理論設計容量可容納35億個左右的IP地址,當時認為這些海量地址足夠用,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很快發現現有的這些地址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在1995年初,IETF提出了IPv6,IPv6不僅補足了現有IPv4的缺陷,最為關鍵的是可以提供海量IP地址,解決IPv4地址日漸枯竭的問題。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互聯網發展早期有較大優勢,分配了大量IPv4地址,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互聯網起步較晚,分配到的IPv4地址很少。
在2011年2月,IANA已將其IPv4地址空間段的最后2個“/8”地址段都分配了出去,IPv4分配完畢,中國拿到的IPv4地址較少,可中國的互聯網近些年快速崛起,IPv4地址根本不夠用。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國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發展IPv6的計劃,還基于IPv6建造了一張全國教育網,供大學院校使用,各大網絡廠商也在設備上實現了IPv4和IPv6,當時歐美國家對引入IPv6并不積極,它們手上有大把的IPv4地址可用,根本不缺地址,根本沒有推動的動力。但我國不一樣,眼看著IPv4地址都沒有可用的,所以在積極宣傳和推動IPv6網絡的落地,可實際上,經過幾年的推廣下來,實際應用部署的IPv6網絡少之又少,再后來關于IPv6的聲音越來越小,以至于前兩年都很少有人提及了。
然而,這兩年我們突然發現,歐美國家甚至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IPv6上已經走到了我們前面,全球IPv6的用戶數已經占到了全球互聯網用戶數的14%,歐美日在IPv6的部署上遙遙領先,印度,越南等部分發展中國家也處于IPv6應用的前列的態勢。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國IPv6用戶數才排在第14位,甚至比印度、越南都要少。我國IPv6用戶普及率排在第67位,IPv6用戶數占國內網民數的比例僅為0.39%,表明我國IPv6實際應用程度非常低,作為擁有最多互聯網網民數量的大國,如此低的IPv6普及率讓我們情何以堪?美國已經將網絡向IPv6升級定位為國家級戰略部署,并得到堅決執行,美國IPv6用戶數已占其網民總數的37%,排名全球第二。在IPv6方面,我國再一次落后了。
我國的IPv6為何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首先就是利益,運營商也是企業追求自我利潤。現有的基礎網絡投資建設了幾十年,都是依據IPv4網絡協議建造的,花費上萬億元,升級到IPv6的成本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從骨干網到城域網要全方位支持,需要認證,計費,用戶接入網關設備都要大規模投入,資金缺口非常大。再有越是稀缺資源越是具有價值,IPv4地址短缺已經成為運營商的頭等大事,想從運營商手里拿公網IP是比較困難的,而IPv6地址太多了,多到不值錢,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都能分配一個地址,這樣運營商可以利用手工的公網IP獲取利益。
其次是我國整個IPv6的端口遲遲沒有開放,國際的帶寬也不夠大,國外IPv6服務也沒有在中國落地,應用和網站上IPv6的遷移嚴重滯后,支持IPv6的終端太少,這些嚴重拖了我國IPv6發展的后腿。
第三是我國雖然很早就提出了要大力推廣建設IPv6,但當時的IPv6技術并不夠成熟,網絡核心技術仍在歐美,歐美網絡廠商不做積極回應,讓我國的IPv6很難部署落實下去,當時國內的網絡廠商技術還比較弱,連IPv4還顧不過來,忙著和歐美廠商搶市場,根本無法顧及IPv6,所以IPv6就被耽擱下來。等我們反映過來的時候,歐美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頭,將我們再一次落在了后面。
好在,這兩年我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新技術的出現,對IPv6的引入更為迫切了。我們總說要大力發展物聯網,可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就是萬物互聯,萬物互聯互通的基礎就需要IP地址,用IP地址來標識各個物體的身份,IPv4顯然已經不夠了,必須要引進IPv6。這一次應該是動真格的了,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提出用5到10年時間,形成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IPv6商業應用網絡。
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也明確提到,到2018年,我國IPv6將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到2020年,互聯網全面演進升級至IPv6。最近,各大運營商也在內部調查在網設備支持IPv6情況,以便向IPv6網絡過渡做準備,IPv6網絡建設項目也隨之多了起來。國內涌現了華為、中興等一批優秀的網絡廠商,在IPv6技術積累上也不弱于歐美,在IPv6的標準制定上也有一定的話語權,這都為IPv6的部署實施提供了可靠保證。
IPv6比賽的前半程我們已經落后,但還遠沒達到終點,我們還有很多趕超機會。也有人認為我們在IPv4和IPv6上都已經落后,莫不如轉投IPv9。IPv9來源于中國,基于IETF的RFC1606和RFC1607文件中的精華設計而成,采用的是自主知識產權、以十進制算法(0-9)為基礎的IPv9協議,但這個標準目前還存在爭議,對于其應用價值及與其他網絡的兼容性方面還處于研究階段,并未得到國際的廣泛認可,而且仍處于理論階段,未來前景未知。
所以還是要腳踏實地得做好IPv6再去考慮IPv9。就像做移動網絡,從2G、3G到4G,以及現在的5G,2G到4G我們一直是一個追隨者,到5G我們才成為一個真正的標準制定參與者,在移動通信領域做到了領先。在有線網絡里同樣,我們要先做好IPv6,也許IPv6并不是網絡的終結,IPv6也存在很多自身協議問題,也要不斷發展,那就等我們將IPv6做好,再去考慮后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