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新典范:華為(誓)把ICT人才培養進行到底
通常逆流而上的魚有兩個目的:一是到上游產卵,繁衍下一代;二是朝著逆向水流打開魚鰓,更好地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氣。前者能讓種群不斷壯大,后者則讓自身生長更為“有力”!
其實,大多數求學的年輕人也像魚兒一樣,總是努力地“游”向未知的水域,找尋屬于自己的成長天地。
高級產教融合模式升級人才資源管道
如今,學子們認識到,無論是面對學業考試還是職業挑戰,具備逆流而上精神的同時更需要決定其成長的人才賦能。其或許來自一所在學術上具有深厚沉淀的高等學府,也或許出自于一支德才兼備的師資力量。但能助他們真正適應社會工作“激流”,迎接職業“浪潮”挑戰的,則是一套科學全面的產教融合模式。
眾所周知,產教融合的最初形態旨在強調企業結合人才實際需求與教育機構賦能實現對接,雙方共同優化人才輸出質量,讓高校人才進入工作崗位之前完成基本職業能力塑造。
而如何能夠近距離接觸更多的實踐及就業機會、如何深度理解未來工作領域的發展運作、如何實現自身職業的可持續上升,則成為當下高級產教融合模式所追求的目標。
作為人才需求體量最龐大的產業領域之一,ICT產業始終對人才有著知識結構在深度、實踐能力在厚度的兩項關鍵標準。其看似簡單,實則強調人才在上游企業、下游合作伙伴、客戶以及教育機構形成的人才體系內實現能力的“面面俱到”。
何為“面面俱到”?一是達到所學專業的應試標準,二是能夠在ICT生態體系中滿足任何環節的人才落地需求,簡而言之即是讓人才這條“魚”不僅要在ICT領域活躍發展,甚至能進化為“錦鯉”騰空飛躍。
對此,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簡稱:ICT學院)有針對性地把產教融合模式推向了新的高度,其發展重點即是將華為、院校、教育合作伙伴和華為產業鏈上N家企業聯接在一起,結合ICT認證體系和人才生態鏈的進化,推動人才向產業的多個細分領域延伸。
據悉,華為自2013年推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校企合作項目以來,在國內已經與包括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云南大學、在內的150多所國內院校建立了ICT學院的合作,每年培養學生超過7000人,根本目的即是播種新ICT未來。
今年,“華為中國ICT生態之行2017”(簡稱“ICT生態之行”)在全國各區域如火如荼地展開,華為ICT人才生態理念也隨著活動的落地吸引到了更多莘莘學子的目光。
從安徽到湖南,從湖北到江西,華為“ICT生態之行”行程過半,收獲頗豐。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活動特別設置的ICT學院開放日受了各地學子們的高度關注。他們一方面對華為基于云、管、端的ICT基礎設施平臺知識充滿了***的熱情,同時也對華為聚合人才、技術、商業、服務的產業人才生態四要素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目的只有一個—在未來的ICT領域中能夠大展宏圖。
在許多同學看來,華為的ICT人才生態理念是通過采取開放的人才培養方式,幫助學生實現能力飛躍。更為重要的是,華為能夠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企業一起為他們搭建切入業務領域的綠色通道,這樣選擇更多,機會更多,收獲也更多。
在本次“ICT生態之行”的ICT學院開放日環節中的內容上,同學們也與華為有著心心相應的感覺,因為在我國很多區域高校中,華為ICT學院課程的部分內容已被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中。
其中,與ICT學院課程緊密相連的華為職業技能認證被同學們比喻為“職業護身符”,究其原因,首先是華為的HCNA、HCNP、HCIE三個級別認證涉及廣泛,其包括路由交換、安全、WLAN、傳輸接入、UCC、存儲、云計算、大數據、數據中心等多個方向;其次,以華為HCIE為代表的認證已經成為業內的金字招牌,并打通了包括華為、分銷伙伴、SI、ISV、VAR等生態伙伴在內的ICT人才管道,令學生們深感自身技能有朝一日能夠大有用武之地。
事實上,華為的認證體系意味著人才的選拔有著嚴苛的流程,華為公司目前的18萬員工里,優秀人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支撐作用,華為認證的目的很明確,一是要從數量上保證人才的培養,二是也需要在質量上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也就不難理解,華為認證為何在學生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
的確,能夠在大學就讀期間學到與職業接軌的知識,將直接提高其在應屆生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同學們也為此努力學習ICT學院課程,為將來走向職業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從這一角度看,華為ICT學院開放日的內容對于學子們而言并不陌生,而是更加立體;產品并不硬冷,而是更加親切;理念并不務虛,而是更加實際。
在云南大學信息學院張學杰院長看來,通過華為ICT學院開放日,讓廣大師生看到了華為在ICT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華為與教育機構共建ICT學院,通過在本科生里推廣華為認證,來推動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第二學分捆綁,將一些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與華為ICT學院的培訓內容緊密結合。
不難看出,華為ICT人才生態的輸出和培養是以扎實的理論與實踐投入相互結合,院校、企業各司其職,站在自身的知識體系上源源不斷地為人才的成長輸送“氧份”,最終將經過錘煉的人才輸送到ICT領域的江河大海中去。
“聚合”讓人才生態土壤養分豐厚
作為本次“ICT生態之行”人才生態展示的另一重頭戲,便是華為通過與區域教育機構、合作伙伴成立的人才聯盟,,形成立體全面的人才邏輯圈,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解決招人難,用人難的問題。
人才聯盟在各個主要區域的建立充分說明,區域本地化的人才培養首先能夠帶動ICT生態建設的區域發展:一是生態合作伙伴能夠在各地的ICT學院、高校內精準的找到人才,填補崗位缺口;二是學生的就業機會能夠找到精準的管道,幫助學生們快速與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對接;三是落實云計算&大數據人才培養運營,完成新技術趨勢下的能力儲備,促進生態系統中人才的可持續流動。
據悉,華為將通過人才聯盟,聯合地區合作伙伴、教育機構以ICT人才雙選會、ICT技能大賽、ICT新技術走進校園等活動將更多人才培養、篩選的工作落到實處,讓廣大青年學子全面了解、體驗ICT人才生態建設的價值。
在本次“ICT生態之行”活動中,北京、天津、浙江、湖北、江蘇、山東等省市頻傳佳音,人才聯盟在各地紛紛落地,搭建起各方人才輸入與輸出的橋梁。
“生態不僅是合作伙伴的生態,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生態。華為ICT學院以及ICT生態之行中的開放日環節,為業界打開了一扇了解ICT人才資源的窗口。特別是對于生態合作伙伴而言,其不僅能從產品方案合作上得到華為的鼎力支持,華為在人才引入與能力培養上也為合作伙伴提供了ICT人才的‘土壤’,令后者能夠對人才有更多的選擇”。一位生態合作伙伴如是說。
然而這對于華為而言,人才培養發展之路卻長久而艱巨。在ICT生態之行的北京站,華為中國區企業業務北京區域總經理王寒冰這樣說道,人才培養是華為花大力氣去做的,華為采取的方式仍然是“聚合”。在他看來,ICT行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的確一項長期艱巨的生態系統工程,需要包括教育機構、廠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戶一道努力投入,把人才生態做大、做全、做實。
事實上,能夠實現這一最終目標,離不開王寒冰眼中的“聚合”,其正是前文提到的華為聚合人才、技術、商業、服務生態四要素。
而從四要素的聚合力來看,華為做得有聲有色:在聚合人才上,今年華為通過ICT學院的技能大賽吸引到全球12500名學生報名參與競技,其中中國區的1萬人參賽規模已接近去年大賽的一倍,最終3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大學生精英分別在各項獎項中榮獲殊榮;在聚合技術上,華為ICT生態之行展廳中囊括了當下最前沿的ICT解決方案,令各地與會的生態伙伴以及師生大開眼界;在聚合商業上,華為合作伙伴大學對外發布的400多門上線課程,極大的滿足合作伙伴碎片化自由學習的方式,并且,華為在全國組織了上百場培訓活動,面向全國幾千家的合作伙伴,并同時向后者傳遞了大量有價值的商業賦能服務、政策講解、市場拓展等資源,有效聚合了合作伙伴的凝聚力;在聚合服務上,以ICT學院以及合作伙伴大學兩大賦能機構為重心,服務超過兩千家合作伙伴及百所高校,提供了大量全生命服務周期式的課程體系。
從華為的人才生態聚合力中不難看出,華為ICT學院更像是人才進入職業階段的使能器,而合作伙伴大學為合作企業和員工帶來實際能力升級的加速器,二者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令華為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互通、互動、互進的發展態勢,不斷擴大人才的引入介面,源源不斷地為生態鏈貢獻優質的人才力量。
據悉,“華為中國ICT生態之行2017”活動下半程將繼續通過華為ICT學院開放日,展示華為ICT生態建設的魅力,屆時,將有更豐富的人才生態內容帶給業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