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戴爾廈門工廠】打造業界“0庫存”供應鏈神話!
本期看點-探秘戴爾廈門工廠實錄
跨國企業看“一帶一路”——走進戴爾
作為最早來到廈門的元老級人物,現任戴爾中國、戴爾成都董事總經理及全球供應鏈運營副總裁張耀華回憶起當初的選擇,仍然感覺近在眼前,在人民網的鏡頭前他說,“戴爾在1996年開始考察中國市場,在兩年之后我們選擇落戶廈門這座美麗的城市。”
當初打開了廈門這扇門,是因為這里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交叉點,地理位置的優勢明顯,對于戴爾這家做PC供應鏈起家的公司來講,得天獨厚的地緣結構是當初戴爾做出決定的重要籌碼。
在廈門,戴爾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當初的戴爾也是從蹣跚學步的“兒童時代”成長而來,最早來到廈門的張耀華,和戴爾***批的35名員工一起,每天只能生產100臺電腦。其實對當時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戴爾品牌來說,落地中國廈門的舉動,卻并不瘋狂,而是因為看到了十到二十年后的中國市場,“早在當時,我們就認為中國會成為全球***的市場,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前來中國布局”。張耀華說。
如今一帶一路成為了中國的戰略方向,而廈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已經扎根中國的戴爾,利用廈門作為支點,成為了在中國市場供應鏈管理的專家。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升級過程中,戴爾的經驗也可能為一帶一路當中提倡的供應鏈優化起到輔助作用。
戴爾中國、戴爾成都董事總經理
及全球供應鏈運營副總裁張耀華接受人民網訪談
張耀華說,戴爾的優勢除了研發和產品的能力之外,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供應鏈保證。那么首先,廈門的地域優勢對供應鏈管理就是先天的優勢,其次供應鏈還需要當地政府和合作伙伴組成的生態環境。
供應鏈的重點就是把客戶的需求轉化為供應鏈的訂單,然后通過合作伙伴的配合把產品與服務交付給客戶,在這當中有三個重點,***是準時的交付,第二是安全可靠的交付,第三是有效率運行這個機制,這是張耀華通過戴爾的供應鏈管理總結的關鍵。
其實,我們從戴爾的供應鏈管理中可以讀出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機制,第二個是共享。
首先,從一帶一路的角度看,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目的在于,通過中國來推動世界各國各地區參與并促進全球化進程,這是為了全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全球化。那么,國家供應鏈作為我國全球化戰略必不可少的支撐體系,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過程也是我國國家供應鏈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中行之有效的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而戴爾作為***家將全球制造中心放在廈門的公司,真正做到了立足廈門,走向全球。如張耀華所說,戴爾的供應鏈訂單最小從單臺做起,這顯然要比批量生產加批量出口的制造業企業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對海關的申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乎是量身定制一套報關體系。所以,戴爾對中國走出一條全球供應鏈的機制,是有不錯的借鑒價值的。
其次,一帶一路正是中國融入全球發展的新理念,它順應了中國要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近期,人民日報就撰文稱:中國用事實向世界表明,中國無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唱“獨角戲”,而是希望以開放合作的理念,促進世界各國共同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
但是全球供應鏈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國企業在前期“走出去”的經驗不足,而跨國外企早已按照經濟全球化的邏輯運營多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宗教、文化、商業和法律的研究,都比中國企業更深入和全面,可以和致力于全球化建設的中國企業形成互補。這也給了戴爾這樣的公司以新的市場機會,始終秉承共享之道的戴爾,有能力為跨國公司在一帶一路中的定位做出榜樣。
張耀華向人民網介紹戴爾廈門工廠的情況
戴爾在廈門的戰略,在過去19年當中其實也隨市場的變化不斷發生著轉變。
比如,張耀華提到,起初戴爾的重點是制造,產品以出口為主,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的急速膨脹,逐漸產能向國內市場傾斜,而在2006年,戴爾公司已經決定把全球最挑剔的國家客戶生產,放在廈門。顯而易見,通過這些年的成長,戴爾的供應鏈管理在細節上已經做到盡善盡美,同時戴爾廈門制造中心的戰略地位也得到逐漸提升。
到底有多么精細化,從張耀華講到的一個案例也可略見端倪,“大多數公司的物流時間,是以天來計算,而我們的管理細致到按小時計算,所以通過集裝箱發往日本的產品,直到船要開的前一刻,才會吊裝上船,這個細節會讓產品交付到客戶手里的周期,縮短20個小時。”
在生產計劃的制定上,戴爾也給傳統制造業上了一課,戴爾的計劃,既不是按周,也不是按天來制定,而是每兩小時制定一次,完全按照客戶的訂單,來決定生產。這個流程的優化能力,即便是許多賣出了智能制造腳步的制造業也是很難達到的。
零庫存,1秒鐘生產1臺PC,
每天產量8萬臺的廈門工廠
事實上,小細節處的優化,并不能完全看到戴爾對市場的全面把控。如張耀華所說,戴爾的供應鏈研究,通常會以10年為一個周期,也是按照10年后的市場環境來制定目標。例如,在2010年,戴爾就預計到中國到歐洲的鐵路會有非常大的發展,那么如果把歐洲的生產挪到中國,將會大大的縮短交付的周期,另一方面也會讓中國的制造形成規模效應,大幅縮減運營成本。
據了解,通過蓉歐鐵路的使用,提高了戴爾的供應鏈效率,縮短了戴爾產品的交貨周期和新產品上市周期,使全球客戶可以更早享受到新技術;促進運營成本降低,提高戴爾競爭力;客戶將獲得更好的體驗,戴爾的市場機會也更大。
正是基于這樣的眼光,戴爾決定在成都投放全球的運營基地,通過一帶一路,把產品送到歐洲和中東去。供應鏈管理有一個特征,就是讓企業必須要看得更為超前。當初戴爾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成長空間,在中國扎根,并迅速長大,那么對于未來的一帶一路,戴爾也將會收獲良多。
沒有原材料和產品倉庫
可以在2小時內完成生產流程的戴爾成都工廠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戴爾公司在中國已經實現了從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后的完全本土化,并已經成為一家全產業鏈均在中國的公司。現在,戴爾73%的產品都生產自中國。
張耀華說,“一帶一路給了戴爾很多成長的機會,通過一帶一路,我們可以快速將產品發到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客戶的成長就等于戴爾的成長。”他認為,未來非洲有可能是全球PC市場成長最快的市場,戴爾利用在中國建設好的全球供應鏈平臺,通過一帶一路可以大幅度的開發這些市場,對戴爾的未來不可限量。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2016《衡量信息社會報告》顯示,東南亞、南亞、中東、東北非地區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提升有著較大需求,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顯然,通過在中國建立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戴爾一定是一帶一路戰略中最早的受益者。立足中國,讓戴爾找到了全球化發展的新“節點”。
戴爾也期待隨著互聯互通計劃的全面實施,海運、空運、陸運全方位、立體化的物流體系的建立將大幅提高全產業鏈的整體效率,使戴爾及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都受益于一帶一路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