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牛CEO許式偉:風口下依然需要逆襲
隨著一句“站在風口下,豬也能飛起來”的流行,在這個因為技術變更而棄滿了變數的時代,小企業要借風口圖生存,中型企業要借風口轉型,大企業力圖借助風口創新。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和企業開始加入到尋找風口的隊伍之中。
但是,在尋找和利用風口的道路上,尋風的人卻往往并不能一帆風順。站在風口潮流上的人在思索自己所堅持的風口是否正確,已經借風口飛起來的人又不得不在尋找下一個風口。在這種情形之下,曾經面對風口做出生死抉擇,并且憑借自己扎實的技術功底練就了敏銳的尋風感覺,又正在風口下轉型的七牛云存儲CEO許式偉的心路歷程,才尤其值得關注。
尋找風的方向
面對劇烈變革之時,聰明人往往總是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從而讓自己降低試錯成本,進而更快地抓住機會,在機會面前走得比別人更遠。但說起七牛CEO許式偉,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低調。
他是一個做的永遠比說得多,想得永遠比做得多的人。而更要命的是,他的這種低調又掩蓋了他尋找風口的能力。就好象歷史上有無數足智多謀的人物,但奉行“做而不述”信條的他們,卻讓他們的智慧如同暗夜的流星,在一閃念之間,就只留下一道美麗的弧線。于是,我們的采訪更象是一種挖掘。我們要做的,就不僅是記錄,還需要拿出大把精力來解讀。
而我們要做的***項解讀工作,就是解讀許式偉的工作背景。
在金山公司工作時,面對著Office和盜版的雙重重壓,作為WPS的***架構師,許式偉依然選擇在這一領域堅守多年。最終讓許式偉選擇放棄的,是他把興趣轉向了云存儲,并最終向雷軍申請成立了金山快盤的前身——金山云存儲實驗室。從此之后,許式偉的職業規劃一直圍繞云存儲展開。
如果你只從今天這個時間點來看七牛云存儲公司,你可能很難想象這個只用了四年的發展時間,就已讓自己在云計算領域占得重要一席的公司,曾經經歷了怎樣的抉擇。
長期浸淫于技術的人,往往會因為執著于自己鐘情的技術本身而產生一種沉迷式的障礙,但許式偉盡管是技術出身,并且多年來一直習慣于和技術人員泡在一起,卻沒染上這個毛病。
在七牛公司創辦初期,公司的主攻方向是許式偉浸淫多年的網盤技術,但許式偉卻馬上從用戶的反應中敏銳地感受到了網盤市場的局限,進而放棄自己研發多年的網盤方向。在公司開發語言的和選擇上,盡管在當時Go語言還相對不成熟,但許式偉卻能憑借自己靈敏的技術嗅覺,堅定地選擇了Go語言。于是,我們可以想見,在一舍一持之間,是許式偉經歷過多年逆風前行的痛楚之后,練出的是何等靈敏的取舍能力。這樣,大家就會明白為什么許式偉談尋找風口的底蘊。
說起尋找風口的方法時,許式偉先是笑著肯定了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接著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談起了尋風問題的復雜性。他說:“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尋找和選擇風口的基礎邏輯是預測未來,想象未來十年這個世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然后我們需要順應這個變化,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所以重點就是要做好兩面三刀件事,一是預測未來,二是找到匹配團隊能力的立足點。你看,這兩件事情都不容易吧。”
許式偉接著說:“準確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并且找好位置等在那里,這是很難的事情。因為你必須保證正好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就比如說你預測對了一件事情,但你預測這個結果發生的時間,比你預想的時間差了五年,這五年就足以讓你成為先烈。也正因為做這件事很難,所以無論是做為技術帶頭人也好,企業決策者也罷,都需要不停地做這件事。也就是要不停地依據已經驗證的經驗去修正偏差,去提升預測的準確性。”
因此,許式偉總結說:“不斷地修正判斷快速調整自己的步伐,才是避免自己從風口摔下來的唯一辦法。 ”
云計算是一種信仰
說起風口,我們還注意到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尋找到了風口的人,同樣也會倒在沖刺的路上。這個時候,你絕不能說這些人選錯了風口,因為就在他們倒下的方向,另一些人卻成功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下去,我們會發現倒下的人可能過份執著于自己的風口,而忘記了把風口帶給用戶。這樣,在用戶創造出新的業務價值時,這些人實際上會發現一個又一個更大更好的新風口。
今天,沒有人再去否認云計算是一個大風口,但如何利用這個風口為客戶帶來價值,卻成為了許多人不斷思考的話題。對此,許式偉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要利用云計算給客戶帶來價值,就要從更廣的視角去跟客戶進行換位思考。許多人只是把云計算單純看成是一種技術,而忽略了云服務對于組織結構的重塑作用,也沒有看清云計算對產業競爭格局的促進作用,這樣就沒法更好地理解云計算這個風口的實際價值。”
從云服務對組織結構的重塑作用角度考慮,許式偉介紹說:“云服務最終將使得不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外包,從而使得企業組織結構得到重塑。這確定了互聯網+企業的架構。而接下來,互聯網+企業的業務都是以數據為核心的,這些數據必須保持開放的狀態。”事實上,達到了這兩步,重塑企業組織結構改變了企業的骨架,對穿行于其間的數據流則進行梳理則相當于轉變了企業的氣血,企業在達到這兩步實際上要經歷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再說到云計算對產業競爭格局的促進作用,許式偉認為:“我更愿意把當前的競爭格局比喻做三國鼎立。這其中的一國是互聯網巨頭,他們希望借助自身對互聯網的理解和運營優勢,快速占據搶占實體經濟的互聯網化改造的風口。另一國是傳統產業巨頭,他們一方面需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互聯網化的機遇擴大市場占有率。***一國是新興創業者,他們也希望借助自身的敏捷優勢和業務模式創新優勢來快速搶占市場分一杯羹。在這種三國鼎立的態勢之下,所有企業都有強烈的危機感。”
云計算給企業的組織架構和外界競爭環境帶來的改變,也必然使得企業在內部的管理策略與外部的經營策略方面產生應激的變化。
對此,許式偉介紹說:“對外劇烈競爭的結果,是大家都需要搶時間,建立起一種唯快不破的競爭模式。這實際上是用戶在云計算這個風口上最重要的需求了。而從七牛云平臺來看,云平臺的價值正是源于我們加速了產品的迭代,讓客戶可以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身的業務優化中去。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有些客戶借助七牛的云存儲平臺,把原來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壓縮到只需要一個月就能完成。我們的客戶借助云平臺建立了競爭優勢,最終必然使得業界把云服務當成一種標準來選擇,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少的企業會自己去建設基礎設施。”
相比于外界競爭策略的快速,云服務對組織架構的改變可能要溫和得多,許式偉解釋說:“這個過程一定是自然發生的,其源動力依然是外界的激烈競爭。企業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立足,企業就必須就得足夠敏捷。傳統的企業架構是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企業的組織架構就必然要調整,變得團隊小型化,同時要把企業的決策權下放。我這么說,并不是因為團隊小型化一直是***的選擇,而是今天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客戶進行這樣的組織架構調整,你試想一下企業讀外部服務的需求是不是又更明顯了?” 許式偉反問道。而接下來,許式偉詳細地解釋了這個新需求:“團隊小型化以及放權之后,企業內部的溝通變得更重要了。互聯網改變了企業和企業的連接方式,讓所有企業能夠隨時隨地建立連接,讓一個企業為另一個企業提供7x24小時服務成為可能。云服務的成熟則是一步步在完成企業內部支撐團隊的服務化進程,包括(但不限于)IT基礎設施、客服、HR、財務、法務等等。七牛在這個歷程中的角色是要成為這個企業生態中的一環,我們希望能夠做好其中的一個或若干個云服務,讓我們客戶快速成長。”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風口,不過是因潮流而產生的用戶新需求,而七牛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不過是順應了用戶的新需求。所以在風口之下,七牛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許式偉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并且說:“IT企業的問題在于愛造概念,但在應用云計算這個問題上,七牛作為企業之一,我們也需要擁抱外部的云服務來改善自身的運營效率。七牛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一個基礎原則:如果一件事情可以通過外部云服務搞得定,我們優先用云服務。原因是:既然我們認為客戶應該接受云服務,而七牛自己如果沒有從骨子里的基因去接受云服務,我認為這是自相矛盾的。這種自相矛盾某種程度上來說會影響你對客戶的說服力。到了第三個年頭,團隊超過了百人的規模,我們逐步形成了七牛第二個基礎原則:團隊小型化和決策權下放。和***個原則一樣,既然我們認定這是趨勢,那么我們就需要去體驗這種管理方式,去感受其優缺點,并形成我們的經驗積累。”
從尋找風口的角度去解讀許式偉的這番話,就是尋找到了風口,還要經歷一個體道,進而合道的過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云計算對于許式偉和七牛來說,是一種信仰。而繼然談到了信仰,我們也就更有興趣去了解許式偉和七牛是如何奉行這一信仰的。
風口中的逆襲
談起云計算這種信仰,我們開始的話題是從風口開始的,許式偉又把話題拉回到了云存儲的風口之上。
說起云存儲的發展趨勢,許式偉表示:“云存儲會向何處去,其實七牛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卷。七牛過去幾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兒,那就是構建一個最完備、最開放的云存儲PaaS平臺。最完備是指業務場景最完善,任何有存儲需求的企業業務場景都應該被滿足。最開放是我希望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生態環境,我們并不希望只有七牛提供數據的增值服務,而是可以有很多企業服務的公司一起在里面玩。PaaS平臺是七牛云存儲區別于其他云存儲服務的基礎特征。我們圍繞了客戶的業務場景構建了數據應用的完整場景,而不像其他的云存儲服務那樣,只是一個數據存儲的倉庫,是一個IaaS零部件。”
基于這個思路,許式偉談了七牛的產品路線:“七牛用過去四年只做了一件事兒就是把存儲做成業內的標桿,現在有很多競品在產品層面都來模仿七牛,2016年七牛也會發力新的領域:計算與大數據。而產品策略不變,那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與實現。七牛做到今天實際上是運營出來的,我們非常重視客戶的意見反饋,通過他們的想法的梳理,提煉出了今天的存儲的產品形態。所以下一步七牛產品,我覺得核心還是從客戶場景的需求出發。貼近用戶去深刻理解他們的訴求,這是我們不變的核心產品策略。”
而從云計算的整體發展趨勢上來看,許多偉認為:“整個云計算領域的范疇太大了,這些技術會有哪些變數,未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個我覺得挺難一概而論。整體的大趨勢是,企業的生產環境會越來越好,未來創建一個應用推向市場會越來越容易。這符合七牛人的夢想和使命:縮短想法到產品和服務的距離。只有想法變成現實更容易,我們才能釋放社會創新的力量,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七牛趕上了云存儲這個風口,但我們和讀者一樣,對七牛如何能尋找到接下來更多的風口感興趣,對此,許多偉談了自己的看法:“七牛把自己宏觀地定位成一家企業服務類的公司。這個大原則不可動搖,就是七牛不可能做面向消費者市場的產品。至于接下來七牛可以去做什么,我不太想做太多的限制。企業的發展是動態的,依據市場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判斷而定。如果問我3年后七牛具體會做什么,我的確不太知道。我在內部講了七牛業務拓展的基本原則:首先,七牛必須進入藍海的市場。我們賺錢要有自己的品位,不是有錢賺的事情我們就干。我希望我們做的是企業真的很急需,但還沒有人把它做得很好的。其次,這個事情必須主要依賴技術的手段來大幅度優化效率的。這一約束是結合七牛的特長來設定的。通過精細化的手段來管理大量的勞力,這個事情真的很牛,但是并不適合七牛來做。”
逆襲的本意是侵擾、侵襲,在二次元文化介入之后,逆襲一詞突然變得流行。同時,其詞意也轉變成逆境中反擊成功,其本身也就代表了一種自強不息、充滿正能量的精神。今天的七牛趕上了云存儲的風口,明天的七牛明確了自己的使命,正在伺風而動。也許正如許式偉所言,尋風不過就是一個不斷修正判斷,并快速調整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身就是一種自強不息,天行健,風口下也需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