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牌照發放不該急更不必急
網上又在傳517要發放4G牌照了,其實看下三大運營商的態度和所處環境就可得出結果:4G牌照發放沒必要急,也不該急。
首先看下電信和聯通。雖然3G牌照發放已經四年多了,但由于有網絡建設、終端定制、應用普及和品牌推廣的周期,實際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漸入佳境”,實現3G用戶規模發展,2G用戶開始批量向3G轉移,這時大量的3G網絡投資還遠未收回。甚至兩家的3G網絡盈利也只是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的。尤其是中國聯通(微博),其目前已在幾十個城市提供HSPA+技術,可實現21M,而且還可能升級到84M,這數據與3G相比,差距并不大。另外,這兩大運營商還需從有限的資金中抽出部分支持寬帶中國戰略,目前這個情況下,電信聯通都還沒有積極性去申請4G牌照。
中國移動(微博)面臨的環境則不同。手頭現金充沛,2G時代處于明顯的領先地位,但正是這個原因,中國移動“被選擇”了成熟度不高的自主知識產權3G國際標準TD-SCDMA,雖然在網絡、終端、應用等方面都給予了大量支持,但仍有明顯的競爭劣勢,尤其是中高端終端數量還非常少,網絡國際漫游差,這嚴重制約了中國移動的發展。因此中國移動希望通過建設TD-LTE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但這并不代表需要馬上發放牌照。由于中國移動獲得4G牌照的技術已經確定,國家在頻段規劃等環境都制定了清晰的政策,這使得中國移動可以放心大膽地建設4G網絡,并開始試商用促銷。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在杭州、溫州、廣州、深圳等地開始了規模試商用,而北京、上海、沈陽、青島等幾十個城市的試商用網絡建設也在積極進行中。新一輪4G基站招標即將進行,中國移動計劃基站數達到約20萬個,覆蓋全國344個城市,其中包括重點覆蓋經濟較發達的前100個城市。但如果僅將次確定為試商用,不發放牌照還是可以的。此前杭州、溫州試商用前,也沒有發放牌照。
與發放4G牌照相比,積極推動TD-LTE產業鏈建設及國際化合作,更應引起各方重視。一個標準,能否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取決于其在發展初期被芯片、終端、測試設備、天線等產業鏈廠商接受程度,以及其被國際運營商接受的程度。回顧TD-SCDMA的發展歷程,在成為3G標準初期,先是遲遲不明確政策,然后是為平衡采取了三家(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微博)及原中國網通)共建實驗網的做法,表面看集合了盡可能多的力量,結果是各家都在完成“政治任務”,沒有主動性,而設備商之間還在競爭國有、民營、外資,結果大家都看到了,目前成了“孤家寡人”,產業鏈的支持也明顯弱于WCDMA和CDMA2000 1X EVDO,尤其是WCDMA,運營商和設備商已經在積極朝接近4G速度的21M、42M、84M的HSPA+演進。
相比之下,TD-LTE的起點要早得多,推進要積極的多,這與早期就明確中國移動是運營商,刺激了企業的積極性有關。目前TD-LTE遇到的問題,其他4G標準也正在遭遇中。而且日本的軟銀,印度的巴帝電信(Bharti Airtel)、中國移動香港公司等已建設并商用此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底,全球已運營15個TD-LTE商用網絡,另有40余家運營商公布了明確的TD-LTE商用計劃,TD-LTE用戶數已突破200萬;全球已推出166款終端支持TD-LTE,包括41款數據卡、86款CPE/Mobile Hotspot、3款平板電腦、18款模塊以及18款智能手機。
TD-LTE牌照發放不急,但不代表我國不應發展4G,從全球形勢看,目前主流運營商已開始了從3G向4G的轉換,國內的運營商也應積極跟蹤這一趨勢,適時出擊,而主管部門更應積極做好頻段、標準、檢測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優質的低頻頻段的騰空工作,為將來規模商用4G,降低整體投入成本,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