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級AI智能體經濟崛起!首席AI官成標配
近日,在AI Ascent 2025峰會上,紅杉資本合伙人Pat Grady、Sonya Huang和Konstantine Buhler分享了他們的深刻洞察。
圖片
他們認為,AI是一個比云計算大十倍的市場機遇,其價值主要集中在應用層。
初創企業應聚焦客戶需求,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而非僅交付工具。
AI市場的潛力遠超云計算。云計算市場目前規模約4000億美元,AI市場不僅覆蓋服務,還包括軟件,潛在市場規模將在10-20年達到難以估量的體量。
圖片
AI正從銷售工具(軟件預算)轉向銷售成果和勞動力(人工預算)。
這張圖展示了過去幾十年間,技術浪潮催生的科技公司。
圖片
AI普及的條件已成熟:計算能力、網絡、數據、分銷渠道和人才一應俱全,發展速度遠超以往。
相比云計算初期,當前社交平臺(如Reddit、X)擁有12-18億活躍用戶,基礎設施為AI快速普及鋪平道路。
圖片
歷史證明,技術的價值集中在應用層,AI也不例外。
構建護城河
盡管基礎模型能力增強,初創企業仍需專注垂直領域,解決復雜問題,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
圖片
想法必須轉化為產品,產品必須由工程團隊構建出來,然后必須推向市場、銷售并提供支持。這就是價值鏈。
企業需深入理解客戶需求,提供完整解決方案,而非單一工具。
應充分發揮「數據飛輪」,利用產品使用數據形成競爭優勢。深耕行業,緊密貼合行業需求。
圖片
要警惕營收的真實性,關注應用普及率、用戶參與度和留存率,確保用戶行為的持久性。
初創公司必須贏得客戶的信任,在初期,信任比產品更重要。
當前的毛利率不是最關鍵的,但需要有通向高毛利的清晰路徑。
過去18個月,每個token的成本下降了99%,這條成本曲線會持續下降。
如果成功地從銷售工具轉向銷售成果,并向價值鏈的上游邁進,就能獲得更多價值。
最后要強調「數據飛輪」。確保數據飛輪與核心業務指標掛鉤,否則毫無意義。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數據飛輪是企業能構建的最佳護城河之一。
圖片
市場對AI需求旺盛,現在是時候全力以赴,搶占先機,保持最大速度前進。
年度回顧:AI應用突破
Sonya Huang回顧了過去一年AI應用進展。用戶參與度大幅提升,AI從炒作轉向真正創造價值。
她強調了AI在廣告、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潛力,編程作為年度最具突破性應用,正重塑軟件開發方式。
ChatGPT的日活/月活比例正接近Reddit,AI已融入日常生活。
圖片
AI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價值:生成精準、精美的廣告文案,提升營銷效率。在教育領域,AI快速可視化新概念,助力教學創新。醫生可以通過AI優化診斷。
圖片
去年,語音生成技術跨越恐怖谷,接近電影《她》中的科幻效果。
編程達到了極佳的產品-市場契合度(PMF):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發布后,引發編程領域熱潮。
AI編程讓新手也能開發復雜應用,從根本上降低了軟件開發的門檻,提升了速度和經濟效益。
圖片
從技術角度,預訓練已經放緩。自AlexNet以來,預訓練規模擴大了9-10個數量級,研究需尋找新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是OpenAI推出的推理模型。此外,還有合成數據、工具使用和AI智能體編排(如Anthropic的MCP協議)。
圖片
更大的基礎模型、推理時間優化、推理能力、工具使用,能助力AI完成復雜任務。
圖片
目前AI領域最激動人心的技術創新,發生在研究和產品的模糊地帶。
Deep Research和NotebookLM等產品取得的突破,展現了AI的巨大潛力。
應用層是AI價值的核心,ChatGPT、Harvey、Cursor等已嶄露頭角,智能體將從原型進化到強大產品。
圖片
對2025年的下一個預測是垂直領域的智能體。
對于深耕某一領域的創始人來說,垂直智能體是絕佳的機會。
圖片
針對特定任務端到端訓練的智能體表現優異,在Expo(安全測試)、Traversal(DevOps故障排除)、Meter(網絡工程)領域超越人類專家。
我們正在進入「富足時代」,AI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生成內容激增,品位成為稀缺資產。
智能體的崛起與挑戰
Konstantine Buhler展望了AI發展的下一階段——智能體經濟。
他描述了從機器助手到機器網絡(智能體集群),再到圍繞人類需求的成熟經濟體系。
圖片
智能體不僅傳遞信息,還能轉移資源、進行交易、記錄行為,理解信任和可靠性,構建獨立經濟體系。
智能體將與人類協作,圍繞人類需求運轉,形成人機共生的經濟生態。
三大技術挑戰
實現智能體經濟,需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智能體要保持一致的個性和理解力,擁有持久身份,以建立長期信任。
圖片
他們需記憶并理解用戶需求,類似人與人交往中的信任基礎。當前的技術(如RAG、長上下文窗口)在記憶和自我學習方面仍有不足。
智能體需要類似TCP/IP的通信協議,實現信息、價值和信任的傳遞。Anthropic的MCP協議是起點,未來需更多協議支持智能體協作。
對智能體而言,安全和信任至關重要。需要配套安全產業,確保交易可靠。
AI的隨機性顛覆傳統確定性思維。創始人需適應不確定性,調整思維模式。
圖片
管理智能體類似管理團隊,理解其能力和局限,做出復雜決策(如優化流程、提供反饋)。
圖片
智能體帶來巨大杠桿效應,讓個體和企業能做更多,但不確定性增加。它將整合職能部門,簡化流程,甚至推動一人獨角獸公司出現。
創始人需管理風險,抓住機遇,在不確定中茁壯成長。
首席人工智能官
隨著AI在各個領域深入應用,很多企業內部也開始更深入地使用AI。
就在昨天《THE DECODER》的主編Maximilian Schreiner在一篇博客中預計,到2026年大多數公司將擁有一名首席人工智能官(Chief AI Officer)。
他在博客中寫道,一項亞馬遜網絡服務(AWS)的最新研究揭示,全球企業正在大力押注生成式AI,紛紛設立新的高管角色。
根據AWS的《生成式AI采用指數》,45%的受訪決策者計劃在2025年將生成式AI作為首要任務,優先于傳統安全工具(僅30%)。這項研究采訪了來自德國、美國、日本等九個國家的3739名IT管理者。
與一些傳統觀點不同的是,研究顯示中大型企業尤其熱衷于投資AI,而小型企業仍然將安全放在首位。
對于多數組織來說,選擇一款工具的關鍵在于其能否輕松地融入現有的工作流程,尤其是在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中。
在金融和教育等行業,高級功能(56%)和數據隱私(48%)也是被優先考慮的重點。相比之下,監管較少的行業中只有34%的人認為安全功能重要。
CAIO成為關鍵高管角色
隨著企業的預算向AI傾斜,一個新的高管職位正在興起:60%的企業已經設有首席AI官(CAIO),另有26%的企業計劃在2026年之前設立。
CAIO負責協調跨部門的AI戰略,像亞馬遜和Airbnb這樣的公司甚至已經將AI專家納入了董事會中。
雖然有90%的企業已經在試水AI,但只有44%走出試點階段,邁向全面的整合。
這其中最大的障礙包括:技術人才短缺(55%)、開發成本高昂(48%),以及模型中的偏差和「幻覺」問題(40%)。
而要想構建可靠AI應用的關鍵是能夠獲取到干凈、高質量的數據。
內部培訓與應用開發
56%的企業已經啟動了員工培訓計劃,還有19%計劃在年底前跟上。不過,52%的企業坦言,他們其實不太清楚員工到底需要啥培訓。如何實施(47%)以及預算不足(41%)也是常見攔路虎。
與此同時,92%的企業打算在2025年大舉招聘AI人才。其中26%的企業預計,至少一半新員工得會用生成式AI。信息通信技術(35%)和制造業(28%)對這類人才的需求特別旺。
只有25%的公司想完全靠自己開發生成式AI,大多數更傾向于混合方法:58%會用預訓練模型打造自家的應用,55%喜歡微調模型,40%直接選現成的AI方案。
這種對現成方案的接受度,在數據敏感的行業里尤其高,比如金融(44%)、教育(45%)和信息通信技術(43%),主要是因為這些方案省錢、快捷、功能還強。
第三方供應商是重要幫手:2025年,65%的組織會跟外部供應商合作開發AI項目——15%完全外包,50%則是內外團隊一起上。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JBMnxuPX8&list=PLOhHNjZItNnMEqGLRWkKjaMcdSJptkR08&index=1
https://x.com/sequoia/status/1920214775382065538
https://the-decoder.com/by-2026-most-firms-expect-to-have-a-chief-ai-officer-on-st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