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研究總監李晶:從技術顛覆到業務顛覆,用行業云平臺驅動業務創新
原創提到行業云,我想大家并不陌生。這朵伴隨著云計算發展和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合”來的云,已經被諸多的企業采用。但在實際落地和使用的過程中,由于相當數量的企業或者行業所采用的行業云是基于“共享基礎設施資源池”以及“數據中心替代”這兩個出發點,導致建設完成后的行業云缺乏相關靈活性且針對業務數字化創新結果有限。在Gartner的定義中,行業云平臺是通過組合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支持特定行業以及應用場景的一站式數字化創新平臺。Gartner預測,到2027年,超過50%的企業將使用行業云平臺來加速他們的業務數字化創新項目。
Gartner研究總監李晶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傳統行業在上云過程中,發現公有云、私有云基于IT通用基礎設施的模塊化技術交付件加上行業語境的二次開發組合并不能完全滿足行業的需求;除此此外,很多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中,很少能夠找到一些既懂行業知識又懂云計算的技術人才。通過行業云平臺的一站式服務理念,能夠很好的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這也是Gartner所主張的行業云平臺將云技術的價值主張從技術價值轉變為業務價值。
重新定義行業云:基于IaaS+PaaS+SaaS的綜合解決方案
關于行業云平臺,Gartner提出了基于“IaaS、PaaS、SaaS”三者綜合解決方案的概念。
Gartner認為,在現行企業多種云技術方案(IaaS,PaaS以及SaaS)狀態下,每朵云都有著不一樣的Owner,在企業完成上云后,其實是造成了新的部門間壁壘。這種壁壘與云計算希望實現的開放共享平臺相違背。為此, Gartner認為應該取長補短,無論IaaS、PaaS還是SaaS,都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缺點,最終應把他們進行融合打通,共同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除此之外,行業云平臺未來更加關注IaaS、PaaS、SaaS打通的情況下,這些創新能力是基于現有IaaS、PaaS、SaaS基于現有IaaS PaaS SaaS中提煉的能力做靈活組合(也就是Gartner一直在提的可組裝),最終實現企業借助行業云平臺來實現業務數字化創新。
李晶表示,這樣的設想是基于很多企業并不具備較為完全的IT專業開發能力,而同時又需要對時刻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做快速響應。在這種情況下,業務的創新的途徑就是現有的技術和業務的模塊進行靈活組合推動業務創新。
行業云平臺符合我國綠色、開放、共享、共創的新發展理念。李晶強調,要實現這一發展理念,這需要很多實際使用云計算和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企業首先從理念上需要重新理解云計算。
組裝性:行業云平臺提供的關鍵的賦能力量
除了將IaaS、PaaS、SaaS三者融會貫通之外,Gartner還提出了可組裝式的行業云理念,并認為可組裝式云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李晶認為,組裝式行業云特性就是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構建模塊化的應用。在組裝過程中,將會用到RPA、人工智能、零代碼/代代碼等自動化相關技術,幫助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由組裝,以此來驅動業務創新,實現業務成果。
在行業云的組裝過程中,無論是自己建設,還是對外采購,最終目標是以實現業務成果為主,這也是Gartner認為“可組裝性”是關鍵賦能力量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外,行業云的實踐應參考外骨骼助力裝置而非開胸手術。李晶表示,企業軟硬件的替換過程,就像一個開胸手術,需要全部進行換新重構。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彈性共享能力持續深入,這種“開胸手術”的邊際效應變得越來越模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組式的行業云,將以更加靈活、成本更低的方式賦能業務發展。
談到可組合行業云面臨的最大挑戰,李晶坦言并非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且用戶理念轉變的問題。他強調,隨著技術的日益成熟,可組式對于行業云而言并不復雜,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對于云廠商,都能夠找到很好的技術方式。但是,由于大家在早期只是把云計算作為一新的“圈地模式”,并沒有真正將“云計算”建立成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并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由的組裝,因此,從數據中心到云計算,本質上還是封閉的,不是真正開放的。
李晶表示,技術層面的確還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PBC的理解和實踐,Data Fabric的落地和產品組合,軟件可組裝平臺等,都在逐漸發展的階段。但是,技術問題都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演變而逐步解決的,理念和觀念的轉變才是最難解決的。
為此,李晶也給企業IT領導者帶來了四條建議:
一是利用行業云平臺擴大現有能力組合的價值(如同外骨骼助力裝置),而不是取代現有能力組合。
二是讓業務技術人員和融合團隊(如果沒有、請組建)參與進來,爭取企業內部對于引入行業云平臺的廣泛理解與支持。
三是制定歸做,指導優化部署(原樣部署)和轉型部署(能力重組)決策。
四是著手培養可組裝性相關技能,同時全面采用模塊化設計、以降低廠商鎖定及其它集中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