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云:找好云計算與業務創新結合點
在行業領域,云計算應該最終落到應用和在線服務上,然而由于行業用戶自身對云計算的需求并不明確,大規模的云應用一直無法落地,也無法產生更多的業務創新效應,這也造成了目前云計算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存在瓶頸。實際上,在金融、電信、制造等一些典型行業中,云應用是切實可行的。
有聚集就有云機會
關于云計算,不同的公司從不同的維度對它有不同的定義。透過對市場上真正從云實踐中獲得成功的公司進行解析,比如蘋果、亞馬遜等,我們看到,云計算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聯想研究院副院長杜曉黎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云計算的核心技術有部分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研究出來了,目前關鍵是尋找與用戶業務和需求相結合的解決方案。”
云計算的機會隨處可見。IBM企業服務咨詢部首席架構師、CTO王靜璽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聚集的地方就有云計算的機會。成功的云實踐表明,云是很多應用、很多客戶、很多資源、很多機制的融合,往往一個企業很難獨立完成,而需要共建平臺、多方協作。今天,銀行和電信等領域正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大集中、跨區域整合,這樣就存在云計算的機會。”
賽迪智庫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研究所所長安暉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一般來說,凡是企業需要存儲大量數據,或是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分布式處理,都可以采用云計算的架構。如果企業所進行的存儲或計算需求并非恒定,有著很大的彈性,則就更值得考慮采用云計算。”
多方協作、以共享獲得競爭的優勢,以共建獲得規模的效應,以群體決策和自我優化來獲得群體的創新,這些特點都表明云計算更多的是需要業務和管理的創新。然而,企業對自己的云計算需求并不明確。安暉認為,一方面,大多數企業級用戶還不確定要在哪些領域、哪些業務上應用云計算;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級用戶提出的應用方向過于理論化和理想化,難以落地。
如何尋找云計算與業務創新的結合點,既是云計算企業思考的問題,也是每個企業級用戶要思考的問題。
行業云應用最可行
從“有聚集的地方就有云計算”這點來看,金融行業和電信行業的機會將比較明顯。
金融企業可以利用云平臺深入客戶和行業的需求與流程中。王靜璽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銀行可以借助其他渠道來添加金融服務,將其他渠道變成銀行的渠道,進一步豐富和延伸銀行的渠道,比如利用電信、微博、電郵等手段,投放金融服務。銀行還可以將金融服務真正地嵌入到其他行業的運轉鏈條中去,例如銀行與家電企業、與汽車企業、與各行各業的企業合作,讓資金服務成為基礎能力平臺。
王靜璽認為,銀行在過去的幾十年積累了很多大型應用開發、系統建設的IT能力,這是很多行業都不具備的。銀行可以利用這樣的能力為其他行業搭建一個云平臺,比如與汽車領域龍頭企業合作來開發汽車行業的零部件管理、訂單管理等,來為汽車領域的中小企業服務。銀行與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合作將其服務嵌入和加載到各個行業,就能夠將其業務更深蔓延到相關的領域,成為其他領域的服務提供商。
金融行業某些領域比較適合使用云服務。現在有些金融企業的CIO對運營系統使用云計算有著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顧慮,寧愿浪費一些IT資源,而微軟首席架構師謝恩偉則認為,實際上在某些領域,金融行業很適合公有云的服務,比如大數量級的分析模擬,它屬于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種類,這樣的運算非常適合在公有云上做模擬。
而對于電信行業來說,有基礎通信運營這樣一個便利,就可以將自己的服務能力整合到各個行業云平臺中去。王靜璽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行業云是公有云中最具誘惑力的一塊蛋糕,電信運營商可以將自己的基本服務能力整合到各個行業云平臺中去,透過這種整合將自己滲透到各個行業云。他舉例道,如果電信企業和家電企業共同打造一個類似于供應鏈的物流云平臺,那么使用這個家電云平臺的相關企業,一旦有其他電信業務的需求,比如定位跟蹤、視頻會議等,它們勢必會找到電信企業,這個供應鏈云平臺自然地就帶動了電信的相關基礎服務。
不同用戶不同選擇
企業級用戶面對公有云還是私有云,應該如何選擇?在謝恩偉看來,一是看企業的規模,越大的企業IT能力越強,越適合使用私有云,而企業越小,對公有云的服務需求會更多一些。二是看企業需要什么類型的應用,例如電子郵箱、高性能計算等更適合公有云服務,而與企業商業有關的流程管理、企業客戶的客戶信息管理等,則適合部署在企業的私有云中。
具體到行業,金融、電信等服務領域的企業可以先從私有云開始。安暉表示,這兩個領域本身就有著數據集中的天然需要,特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其目前的集中式IT架構與云計算有著一定相似性。所以,金融、電信企業可以考慮將其業務系統遷移到內部的私有云上,進而在此基礎上,采用混合云的模式,提供對外的云服務。
而制造業,需要分具體的環節。安暉認為,一家制造企業的制造環節沒有直接使用云計算的需求,而其管理環節,由于與信息流相關,可以采用云計算。大的企業比較適合私有云,中小企業則適合應用公有云。
在謝恩偉看來,制造業應該擁抱更多的公有云實踐,特別是在物流管理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