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爭霸背后 國內公有云市場暗潮涌動
近年來,隨著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不斷發展,萬物互聯趨勢進一步加強,云服務已成為當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中,公有云成為越來越多用戶的第一選擇,在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中遙遙領先。
根據此前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2022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整體規模達到165.8億美元,其中軟件即服務(IaaS)市場同比增長27.3%,平臺即服務(PaaS)市場同比增速達45.4%。
國內公有云市場巨頭爭霸
隨著我國云計算行業市場規模和滲透率的快速增長,我國的公有云服務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且,政務、金融、醫療、教育等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也在加快進行,云計算廠商的市場競爭呈白熱化趨勢。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云計算本質是將計算資源規模化、大范圍地進行共享。這些計算資源被包裝成服務提供給用戶,而提供這些服務的主體就是云服務供應商。而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中,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占據超過60%份額。
在國內市場,阿里巴巴是最先大舉投入做云計算的,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阿里云打造出自主研發的飛天云操作系統;如今堅持自研,繼續“向下生長”,從飛天到倚天,打造以云為基礎的軟硬件技術體系。
另外,阿里巴巴旗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發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該芯片性能超過業界標桿20%、能效比提升50%。倚天710是阿里云推進“一云多芯”策略的重要一步,也是阿里第一顆為云而生的CPU芯片,將在阿里云數據中心部署應用。
2021年,華為對云業務進行了多次組織架構調整,人事也幾經調整慢慢進入穩定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外部看來華為云變來變去是痛苦的過程,但可喜的是華為云活了下來,還在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據了解,目前華為圍繞對云需求的三種業務場景成立了三個業務部:即公有云領域、伙伴云領域、華為云Stack領域。在“華為全聯接2021大會”上,他們發布了一系列云新品,同時還宣布,在墨西哥和中國烏蘭察布兩個新的大區正式開服,并發布了華為云開天aPaaS、華為云天籌AI求解器等十大新服務。
截至2021年9月,華為云已與伙伴在全球27個地理區域運營61個可用區,覆蓋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成立,用四年時間華為云進入全球前五、中國前二,成為增速最快的一朵云。
而騰訊面對阿里云和華為云的夾擊,在2013年就將騰訊云獨立,2014年騰訊云計算公司成立,2016年騰訊云成為戰略級業務。2021年5月,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宣布新一輪架構升級,這是繼2018年“930變革”后,騰訊To?B業務的又一次重大調整,確定了深耕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三大方向。
據統計,2021年騰訊云可用區達到68個,在全球范圍內擁有二千八百多個網絡節點,覆蓋59個國家和地區。
但比特網發現,三大巨頭雖然占據國內公有云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其他企業并不是沒有機會,尤其是同樣財大氣粗的電信運營商們,他們也在一步步布局云端。
運營商或迎來機會
先后在A股上市后,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為首的運營商將更多精力轉投國內市場,尤其是當下的“數字化轉型”熱潮,自2020年開始嶄露頭角的云業務,也在成為運營商業務梯隊中的新增長點。
目前來看,移動云以后起之秀身份在兩年內近乎狂飆式增長。IDC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移動云的市占份額尚排在第十,而到了2021年,則每季度前進一位,從第一季度第九、第二季度第八到第三季度第七,其中,在2022年11月,同比增速達到135%,環比增速業界第一。
而且,運營商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仍在加碼。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移動將在三年內新增17.4萬臺??服務器??,2021年新增2.8萬臺,2022年新增7.2萬臺,2023年新增7.4萬臺;而中國電信則將搭建30.8萬臺服務器,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川渝陜等數據中心建設約8.6萬架機架。
對運營商而言,傳統管道商的角色定位如今已漸趨淡化。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完成轉型,成為運營商最迫切的任務,而建立在網絡資源基礎上的云業務,成為運營商落子的重點方向。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必然會持續擴大,云計算產業將不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運營商們也將繼續在公有云市場取得更大突破,持續為數字中國注入新動能。
寫在最后
此前,Gartner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全球公有云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速將達到14.7%,其中中國公有云市場的情況會遠好于全球市場情況,年均復合增速將達到25.3%,領先全球市場10.6個百分點。
在“十四五”新基建國家戰略的引導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需求巨大。隨著國內數字化轉型加速,云計算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對于這個賽道上的每一家企業而言都是有機會的,但是競爭也會異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