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與亞馬遜等IT巨頭圈地中國公有云市場
云計算的世界從來都不平靜,更何況是中國云計算市場這樣一片巨大的藍海。自2013年以來,中國的云計算市場一直都處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3月26日,微軟中國宣布由世紀互聯負責運營的Windows Azure公有云服務正式商用。這是一兩年前亞馬遜、微軟、IBM宣布進軍中國公有云市場后,國內***國際廠商本地運營的公有云服務平臺宣布商業化。微軟打響了2014年中國云戰爭的***槍!
中國公有云市場的誘惑
中國是一個瘋狂的市場,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的PC、手機、汽車等市場,而在云計算領域的巨大潛力,也讓中國市場被業內IT巨頭瘋狂追捧。
據Gartner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近80%的中國企業將在云計算方面增加投資。之前IDC也發布預測,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到2016年將達到24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8.6%.從產業特點來看,目前國內呈現出IaaS“群雄并起”、PaaS“逐步成長”、SaaS“仍無巨頭”的局面,云計算已經成為我國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基礎平臺,云計算彈性支撐能力在電子商務中大顯身手,并向垂直行業滲透。
同時中國政府已經將云計算納入“十二五規劃”,政府公務云的逐漸落地將帶動中國公有云進入切實應用的階段。雖然在這個政策、法規、國情約束的市場運營公有云服務,需要克服網絡連接條件限制、政策監管、行業壟斷等一道道難關,而全球性公有云服務在中國的落地又面臨嚴苛的國家政策約束,但這些也絲毫阻擋不住微軟、IBM、亞馬遜這樣的國外巨頭對中國公有云市場的熱情!一場切割爭搶中國公有云市場蛋糕的戰役已經悄然展開。
快人一步的微軟Windows Azure
相對于亞馬遜,微軟在公有云領域屬于后輩,但它是在中國公有云市場動作最快的企業。2013年6月,微軟通過與國內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世紀互聯達成合作,Windows Azure公有云平臺及服務正式在中國落地,到今年3月26日正式投入商用,完全是“火箭速度”。
微軟的很多應用都可以運行在Windows Azure服務平臺上微軟的很多應用都可以運行在Windows Azure服務平臺上
微軟將Windows Azure定位為“在云上運行微軟應用的***場所”,算得上是***云計算服務平臺的先驅之一。雖然Windows Azure在公有云領域里的名聲、功能仍遜色于亞馬遜的AWS,但在中國公有云市場,微軟仍是相當自信的。要知道,微軟最近一兩年為其云服務增加了許多新功能,以試圖使Windows Azure具備與亞馬遜AWS媲美的實力。如Windows Azure的虛擬機增強功能加入了分布式緩存系統預覽(允許用戶使用應用或虛擬機緩存可視化,以提升擴展性和性能)以及基于計劃的自動擴展功能,而在去年3月份發布的HDInsights遺傳算法,則讓Windows Azure的商業智能功能與亞馬遜AWS的彈性Map Reduce(EMR)和谷歌的BigQuery展開競爭。
此外,我們也不要忘記,微軟還手握與Windows Azure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Windows Server.雖然Windows Azure以PaaS(平臺即服務)起家,但如今的服務已經是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與PaaS通吃,而它所提供的虛擬化資源與Windows Server無疑是一脈相承的。因此,Windows Azure對于那些Windows Server用戶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這些Windows Server用戶將成為微軟Windows Azure繼續發展壯大的中堅力量,這對于初來中國的Windows Azure肯定是一件好事。
“前店-后廠”模式,亞馬遜雙管齊下
不斷擴大版圖的微軟Windows Azure,只是中國公有云市場上各路人馬的一個代表。另一個IT巨頭亞馬遜也迫不及待地向中國市場進軍——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宣布與光環新網和網宿科技達成合作,亞馬遜的Amazon Web Services (AWS)正式借道落地中國。
亞馬遜攜AWS公有云服務落地中國亞馬遜攜AWS公有云服務落地中國
這是AWS服務進入的第十個區域,橫跨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四大洲。在推出中國區域云計算平臺服務的同時,亞馬遜AWS也與多個政府機構展開合作,如與北京市政府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西部云基地簽署了四方諒解備忘錄(MOU),宣布多方合作利用北京和寧夏的設施和資源,構建和發展高效、可靠、經濟的亞馬遜AWS云計算服務。而北京、寧夏的兩地合作模式被冠名為“前店(北京)-后廠(寧夏)”模式——將大型數據中心建立在經營成本較低的偏遠地區,在網絡服務核心區域或周邊建立小型數據中心。
例如,AWS在美國就將自己的大型數據中心放在了俄勒岡州,同時也在“科技中心”的舊金山設立了小型數據中心,以保證硅谷互聯網公司的需求,現在北京+寧夏的“西部云基地”正是采用同樣的模式。
當然,進入中國市場的路徑已定,但亞馬遜AWS離真正的“落地”還有一定的距離,畢竟“看得見”和“用得著”還是兩回事。未來,中國用戶從亞馬遜AWS中得到的服務類別、響應速度、服務支持和體驗是否會打折扣呢?相信2014年亞馬遜會給出答案。
追趕中的IBM
在2007年起,IBM發布了“藍云”計劃,后逐漸演化為智慧云,在此期間IBM推出了SCE(SmartCloud Enterprise)和SCE+(SmartCloud Enterprise+)兩大公有云解決方案,并已在全球的6個數據中心部署了8個POD(Point Of Delivery,資源池)。可是,相比于Amazon AWS、微軟Windows Azure的“流行”,IBM 的SCE/SCE+在公有云服務市場的聲音仍比較弱小。為此,IBM在2013年收購了SoftLayer,并將其業務與IBM苦心經營多年的SmartCloud云服務相結合,將SCE公有云服務、用戶等全部遷移到SoftLayer平臺,而保留可定制、高價值的IaaS服務平臺SCE+.
這次改革最終讓IBM在IaaS和PaaS領域的實力大幅度提升。因此在信心滿滿之時,對于微軟、亞馬遜的入華, IBM又怎能在這個時候示弱呢?在去年IBM的中國公有云策略也逐漸浮出水面——去年7月31日,IBM與首都在線簽署公有云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IBM在中國市場提供公有云服務的征程。
IBM也垂涎于中國的公有云市場IBM也垂涎于中國的公有云市場
與首都在線的合作主要基于IBM企業級公有云平臺技術,引入IBM Pureflex等***技術,構建一個更符合中國用戶需求的公有云平臺,涵蓋IaaS、PaaS和SaaS三種云計算模式,形成一個更完整的生命周期閉環。
而對于定位于大型企業用戶的SCE+,藍色巨人IBM則與世紀互聯達成合作協議,將SCE+正式引入中國。IBM提供物理基礎設施資源池POD和服務,世紀互聯公司將在其位于北京的數據中心內托管該POD設施。SCE+未來的著力點更加側重IaaS,聚焦于大型企業在云端管理更加復雜、更關鍵性的工作負載和應用。按照IBM的說法,其在中國的公有云市場發展有三個方向:***個方向就是Enterprise+Softlayer的門店服務提供模式;第二個方向是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云服務系統,交由當地服務商運營;第三個方向就是與首都在線的合作模式,即雙方共同建立“合資工廠”,共同運營。
“狼來了”,中國兵團從容應對
面對全球IT巨頭紛紛在華開展公有云服務,國內本土云服務提供商似乎并不怕“狼來了”。由于政策等原因,國內企業對公有云市場的開拓占盡先機。國內已經有不少本土廠商積極提供公有云服務。曙光一直以“城市云”為戰略,加強與政府之間的合作關系,與無錫、成都、包頭等城市簽訂城市云計算中心合作建設項目。浪潮的“云海”戰略則聚焦“行業云”,建立包括政務云、工商云、衛生云、藥監云、食品安全云等跨越10多個行業的云應用,并已經與全國25個城市和行業簽訂了云計算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阿里云公司在2011年7月宣布,阿里云以自主開發的飛天開放平臺為基礎,正式對外提供云計算服務,其目標是要打造互聯網數據分享的***平臺,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先進的云計算服務公司。而在2013年初,百度也正式開放應用引擎BAE,面向所有開發者推出公有網絡應用開發和部署平臺。
從目前國內公有云市場的現狀來看,國外廠商力圖用本土化策略,積極與合作伙伴創建生態圈來打開市場突破口,它們在基礎設施和技術領域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但中國本土的公有云服務早已不是剛剛起步,中國的云計算用戶多少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習慣。國外云服務產品能否在中國市場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具層次性與多樣性的服務,將確定它們是否能在中國市場盡快扎根,并借助自己品牌與產品實力迅速拓展市場的關鍵因素。
與國外廠商不同,國內的云服務提供商在對本土客戶的需求認知、價格與細分市場等方面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它們可以細分用戶、拓展海外業務等方式來彌補自己的短板。而且國內的數據中心審查非常嚴格,國外巨頭在這方面如果急速挺進,極易引起水土不服,當前先從一些原有客戶中突破或許就是想摸索出在華運營公有云服務的技巧。特別是去年熱炒的“去IOE”事件更是加深了國外IT巨頭的顧慮,在“棱鏡門”事件之后,大型國企、央企正在考慮替換原有的IBM、Oracle、EMC系統,如果要這些大型企業將數據放到亞馬遜和微軟的服務器上,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現在到底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還是“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情況仍非常難說。
小結:中國的公有云市場已呈現出多元化競爭的產業格局,未來也有很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但是我們已經從市場競爭的硝煙中看到一個新興市場的崛起。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跨國IT巨頭將加快布局中國公有云市場,國內IT巨頭也將繼續發力,但最終到底誰能夠在中國公有云市場獨占鰲頭?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