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美國的脖子?中國將限制出口激光雷達技術
限制出口,是官宣中國激光雷達技術全球領先?
近日,商務部發布了《關于<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修訂 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將激光雷達系統列入限制出口技術目錄。
激光雷達被普遍認為是實現高階自動駕駛所必需的傳感器。在激光雷達系統的條目下,明確提出控制要點是“車載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技術”。
被列入限制出口技術名單,是否意味著中國公司無法向國外出口車載激光雷達了?
限制技術出口,鼓勵產品出口
首先要明確一點,《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禁止/限制的是技術出口,而不是產品出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技術出口是指:
從我國境內向境外,通過貿易、投資或者經濟技術合作的方式轉移技術的行為,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技術秘密轉讓、技術服務和其他方式的技術轉移。
限制激光雷達技術出口,意味著如果有外國公司要收購中國的激光雷達公司,或者中國激光雷達公司要去海外投資,都需要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申請技術出口許可,獲得批準后方可對外進行實質性談判,簽訂技術出口合同。
激光雷達擁有更高的成像精度,且不受光線影響。
簡單來說,國家并不限制激光雷達公司去國外賺錢,出口向來是被政府鼓勵的。
但是,國家要限制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向境外轉移先進技術,避免國外企業或機構獲取中國的激光雷達技術。
中國激光雷達全球領先?
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的是中國落后的技術,比如芯片等;中國限制出口的則是中國獨有或者占據優勢的技術,比如 3D 打印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
將激光雷達列入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是否意味著官方確認中國激光雷達全球領先?
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就開展了對激光雷達的研究。
中科院院士陳定昌帶領團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達樣機,發展了中國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達。不過,在激光雷達的民用領域,中國長期處于空白。
車載激光雷達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2006 年,Velodyne 公司發明了多光束旋轉的激光雷達,并將其應用在了美國國防部旗下機構 DARPA 資助的自動駕駛挑戰賽當中。
隨著自動駕駛行業的興起,Velodyne 的激光雷達幾乎成為了所有自動駕駛測試車的標配。由于一機難求,其價格一度被炒到百萬元以上。
直到2014年前后,中國的車載激光雷達產業才開始發展。在2014年,速騰聚創、禾賽成立;2016年,圖達通成立。
不過,中國擁有比美國更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消費者更加能夠接受新事物,中國的新興車企也更具創新精神。
簡而言之,中國比美國更適合激光雷達公司的發展。
在 Velodyne 發明車載激光雷達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出貨量提升一直很慢,2021 年才達到 1.5 萬臺。
而中國公司速騰聚創年產能已達100萬臺,禾賽目前的單月出貨量已經超過 1 萬臺。
在市場中,大家比拼的并不是誰的技術更先進,而是誰能在滿足技術需求的前提下把成本做到更低。
于是,在2022年國外的激光雷達公司Velodyne、lbeo、Ouster、Quanergy紛紛倒閉合并退市,而中國激光雷達公司捷報頻傳,產銷量和訂單數都快速爬升。
我們不敢說中國的車載激光雷達技術超過美國,但是可以確認中國的車載激光雷達產業化進程領先美國,產銷量更大、成本更低。
在獲得了規模優勢之后,中國的激光雷達公司會擁有更大的研發團隊、更多的研發資金,技術水平超過美國將只是時間問題。
深層原因:決戰自動駕駛
在未來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后,汽車的大部分利潤都將流向自動駕駛公司的口袋。
自動駕駛的核心是感知、決策、執行。
美國通過芯片優勢掌控了決策部分(國內的地平線征程 5、黑芝麻華山A1000 等高算力芯片由臺積電代工,很容易被斷供);而中國則可以通過激光雷達的優勢掌控感知部分。
如果中國放任激光雷達技術向海外轉移,外資可以通過資本運作實際控制中國的激光雷達公司,令中國在感知上的優勢化為烏有。
屆時中國將只能獲得自動駕駛汽車行業最低端的分工、賺取最微薄的利潤。
至于中國激光雷達公司的正常出海業務,應該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1月17日,禾賽正式提交了美股IPO申請,其后續發展將會說明中美對激光雷達產業的態度。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能車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