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avid Linthicum
譯者 | 盧鑫旺
策劃丨諾亞
在決定將應用遷移到公有云之前,必須確定遷移方法。常見的兩個遷移選項是lift-and-shift(“提升和轉移”,也稱“重新托管”)和rearchitect(重新架構)。
根據Pluralsight最近的云狀態報告,75%的IT公司正在構建網絡新應用程序和云創新。這意味著25%的應用程序需要用“提升和轉移”(lift-and-shift)策略進行遷移。
因為它們只是按原樣移動,開發人員不必更改應用的架構或設計,因此“提升和轉移”過程所需的時間比“重新架構”的時間要少。但“提升和轉移”策略也有缺點。比如,如果你將應用遷移到IaaS而無需任何修改,那么可能無法利用關鍵的云特性:自動縮放。其結果是,這些應用的運行方式仍然與本地部署的系統相同——在高峰期,企業將為實際使用的云存儲和計算資源付出更多的代價。
也就是說,采用“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的策略不能發揮出云平臺的優勢。通過轉移或者叫重新托管上云的應用程序無法利用云的特性(如Serverless)或者云原生的特性(如Kubernetes和容器)。
“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策略曾經是將應用程序和數據遷移到云中的最流行的方式,直到現在依然受到很多企業的歡迎。其基本思想是在不改動或者很少改動下直接把項目復刻到云上。那么現在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嗎?使用“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策略又會讓我們錯失哪些云平臺帶來的優勢呢?
企業需要對他們的應用程序進行現代化改進,以針對它們所在的云平臺對其進行優化。這被大多數重視速度而非效率的企業視為代價高昂和低效的做法。事實上,這是“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策略大流行期間的常態。
一些公司為了加快把項目遷移到云上,即使在最初進行了更多重構(針對目標云平臺進行優化),也會先回到使用“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策略,先把項目遷移到云上來。當時,企業認為把項目留在本地數據中心的系統風險更高,很多流行的做法限制了對傳統數據中心的訪問。這為IT部門提供了快速發展的許可,往往意味著跳過現代化步驟,例如針對目標云平臺的應用程序重構,而是先直接把項目復刻到云上。
這樣看來企業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如果你看看最近的調查,就會發現,云計算的成本遠遠高于大多數企業的預期。如此一來,董事會和執行團隊可能會停止企業在云計算投入的增長,至少在他們找到問題所在之前是這樣。
今天,大多數企業的想法是,我們需要放慢速度,這樣才能走得更快。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投資于重構應用程序上來,以獲得云原生的好處。重構可以讓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將項目遷移到云上。
我最近看到的大多數有云計算標簽的問題都是由于缺乏云成本監控和優化(finops)。大多數提升和轉移的應用程序運行起來像自卸卡車,而實際上它們應該像一輛新的特斯拉一樣。當然,更大的問題是業務受到了影響,在許多情況下,核心業務的失敗可能會追溯到企業無法利用云計算實現其應有的功能——這是業務的真正力量倍增器。
底線是,大多數企業在提升和轉移應用程序到云上時,都沒有考慮到金錢和商業機會。更糟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當業務走下坡路時,他們感到困惑,而轉向云計算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策略不再是一種選擇了嗎?當然不是。所有的選擇都應該擺在桌面上。對于無法從云原生特性中獲益的應用程序來說,采用“提升和轉移”云遷移策略來把項目上云是沒問題的。但是,它不再是人們希望快速將應用程序遷移到公有云的首選解決方案。
原文鏈接:
??https://www.infoworld.com/article/3678192/lift-and-shift-cloud-migrations-are-dying.html??
譯者介紹
盧鑫旺,51CTO社區編輯,編程語言愛好者,對數據庫,架構,云原生有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