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云昭
駛入深水區后的互聯網,求變者和裸泳者共存成為了一種新常態。我們在感嘆互聯網數十年跌宕浪潮的同時,也似乎看到了引發新動能的希望島嶼。
Web3,新能源,開源,這些新涌現的領域究竟發展幾何?本文帶大家探討一下轉型中互聯網人的破局姿勢。
1、新生代選擇了Web3
如果說「元宇宙」是剛吹爆的新風口,那么Web3才是屬于技術人在“反內卷”時代的海之征途。
而這個運行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互聯網,仿佛一夜之間喚醒了區塊鏈人。頂尖人才正在從中心化公司跳槽到去中心化公司。
近年以來,如前Twitter Spaces首席數據科學家Julien、前谷歌副總裁CHatterjee等硅谷人紛紛告別傳統互聯網賽道,選擇了Web3。
“傳統”互聯網行業里呆久了,就會發現從商業模式到運營組織模式的弊病,各自領域的巨頭控制著流量走向,以996加班透支了“規模紅利”,卻發現后續的增長無從下手,放眼放去,一片紅海。正所謂“傳統世界太卷了”,不想被卷的人開始擁抱Web3。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其核心價值在于去中心化、創新、公平和實驗。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Web3則把重點放在了社區而非公司,強調成員而非用戶。一旦產品上鏈,便永久存在不可刪除,并會清晰界定購買者的使用權、所有權和商業權力。
不僅大廠的頂尖人才,第一批00后也開始了Web3創業,這些人沒有選擇傳統世界的“高效內卷”,也沒有選擇躺平,而是選擇了這個新世界。
拋開創業,技術人同樣也有很多Web3選擇。你可以是前端開發者、全棧開發者、智能合約開發者、rust/solana開發者、solidity開發者、架構、區塊鏈、協議開發者等等。
個人的興趣更顯重要,如果對底層技術感興趣,共識機制、p2p網絡、虛擬機、智能合約、存儲、跨鏈、layer2都是比較不錯的研究方向,只要你能在某一個方向上有深入的研究,這個行業少不了你的位置,至于應用層的東西就更多了,DEFI目前面臨了瓶頸,去中心化交易所、借貸、衍生品交易、NFT等等。
開發者可以將成熟的技術和目的驅動的技術結合起來,尋求進入Web3端。有種觀點認為,Web3.0是元宇宙趨勢中的底層基礎設施。假設Web2.0代表移動時代,Metaverse代表元宇宙時代,并且社區應用型產品最終變成Metaverse空間的基礎單位,那么Web3.0實際上為元宇宙時代提供了一種生態共榮的治理方案。從這個視角看,公鏈更像這個新型網絡社區的底層Root,而并不是只是簡單地建立應用的行業標準。
一個例子就是,如果微軟兩位員工產生了沖突,Windows并不能解決這種沖突,但是公鏈卻有可能自帶解決這種線上沖突的工具和機制。
從業者基本都從零開始,差距并不大。到目前為止,Web3尚沒有很成型的研究,但只要稍稍往前邁一步,就會產生價值,即所謂低垂的果實。
創新總是在邊緣處發生,Web3的路還很遠,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能成為一場變革。
2、開源恒久遠
從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渴望通過開源來控制成本,提高效能。
2016年,正是中國開源風起之時,最早一批的開源項目和創業公司開始出現。
2019年之后,中國的開源版圖開始在全球視野中點亮,國際開源社區的數量和質量不斷上升:Github上關注者最多的前五個賬號中,有兩個是中國人,國內開源界的大咖更多參與到國際主流開源基金會的管理層。另一個重要的標志是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選擇成為了開源基金會的合作單位。短短三年間,互聯網大廠紛紛上陣,成立開源委員會和開源辦公室。而擁有多年開源工作經驗的技術人也迎來了創業之年。
對于開源人而言,遠程辦公模式已經成為常態。分布式協作工具必不可少。工作區和生活區的邊界,由本人做劃線,而績效評估上則信奉結果導向,而不是工作時長。每個工程師的產出結果都清晰可見,這是開源項目的特質。
開源到真正的開啟商業化,可能需要經歷三到五年的產品打磨期,而走到上市階段可能更久。
國外的開源巨頭DataBricks,從第一個項目開源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已經上市的Kafka以及背后的公司Confluent,從開源到上市也是需要十多年的歷程。
技術門檻高、研發階段更是慢工細活。尤其在基礎軟件領域,從業人數并不多,每個開源人都需要做長期投入的準備。另一方面,用戶的需求和反饋的總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打磨產品同樣需要資源和時間的持續投入。
燒錢是開源創企的無奈之舉。開源人同樣也有失敗的焦慮。
今年年初,faker.js項目刪庫事件從側面折射出開源生態下的不均衡:項目庫作者窮得叮當響,用自己開源項目的公司卻賺得盆滿缽滿。開源是一種商業模式,但身處其中的開源人,卻不能僅僅把它看作商業模式。如何共享開源的生態紅利,值得深入探討。
在不確定的空間里尋找破局之路,本身是一場冒險,但行者無疆。在??《StreamNative劉昱:職業開源人的向上之路》??一文中,職業開源人劉昱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第一,中國企業用戶對于開源付費的觀念逐漸開放,變得更能接受開源商業化;
第二,他們更多地會去關心社區的代碼質量和活躍度,把經濟成本放在之后去考慮。他們也會更多地考察軟件是不是適用于自己本身,而不是迷信一些大廠或大型基金會;
第三,有更多的企業開始關心開源的合規性,對開源協議投以更多關注。
同時我們也該看到,中國的開源已經初步擁有了較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足夠的市場空間。但在這個基礎之上還欠缺哪些呢?開源的人才儲備、安全治理、供應鏈生態建設等等都是待解決的問題。
3、造車
喬布斯改變了移動互聯網的世界,那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會是誰呢?“硅谷鋼鐵俠”馬斯克或許在列。
“改變世界,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成為了特斯拉員工心中的那束光。
這也不失為每一位轉型到“造車”行業的技術人的內心寫照。
移動互聯的紅利漸漸消退,懷揣著夢想的求變者,毅然拋掉固有的“社交”、“電商”、“短視頻”行業,走進新能源版圖。
被稱為新能源天花板的特斯拉,成為了新生代技術人的寵兒。普通專員與總裁平等對話,堅持“第一性原理”來拆解和摸索。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里,處處可以看到忙碌與壓力的縮影,那么薪酬高嗎?雖然一輛電動汽車的毛利潤可以達到一萬美金,但員工的薪資優勢,與傳統互聯網大廠相比,并沒有那么明顯。但新興產業意味著新的視野,正如一位剛入職不久的特斯拉員工所言:學得很多,經濟、政策、自動駕駛、金融等等。
圖源:脈脈
回到國內,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是一直被寄以厚望的新能源創企。圖像算法、相機模型、對話系統等感知類算法研究者成為了這里的香餑餑,月薪40K起步。造車這個風口已經得到了認可。而自動駕駛技術成為了技術人突破自我進入到這行的硬技術通貨。
風口熱度不減,小米自去年3月宣布“造車”后,小米汽車的量產計劃提上日程。按照計劃,小米首輛汽車將會在2024年下線并實現量產。
根據某媒體博主透露的消息,小米汽車首臺工程車已經在9月28日下線。顯然,造車的節奏在加快。
在2022年雷軍年度演講上,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未來兩年不再披露造車進展”,同時否認小米“造車”錯過風口。
新能源的上下游產業鏈已經完善且日趨成型,處于下游的“跨界”、“轉型”的互聯網公司,即將面臨表面上看是量產與盈利的問題,二階思考后,其實更多的是產品創新與打磨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人才儲備。
特斯拉人有一句話講“開局即是決戰,起點即是終點”,而對于從學習者出身的國內互聯網人而言,能否發揮自身優勢,“后發”制霸賽道呢?我們拭目以待。
4、寫在最后
當然,身處變局之中,不同語境下的求變者做出的選擇不同,上面僅列出了一些,還有很多,比如各大手機廠商立志突破技術封鎖,頗具“二次創業”味道的自研芯片,再比如國內AI技術迎來了ToB賽道上的“數字化轉型”,又比如元宇宙風口下的消費級AR眼鏡的回歸。
每個賽道都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這也正是它們的魅力所在。一時興起不能長久,放手一搏也需持續投入,如此方能看見終章。
伴隨著每一項新產品與新技術的升級,也會不斷釋放和證明自身的價值給社會。而處于變革中的每個個體,同樣有著自己的機遇。我們看到了房地產黃金30年、傳統互聯網黃金20年,下一個黃金年代是什么?
“Nothing That Is Human Is Alien To Me”——凡人所有,皆為我有。
相信不論答案如何,我們都會有幸見證有如當年的鼎盛場景。
參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