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科技的“二次革命”
當互聯網完成了對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習慣的改變之后,生產要素正在悄然發生深刻變化。
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要素,正在被新的生產要素所取代,這將會是一場全新的革命,它所帶來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互聯網。
如果我們探究新生產要素的本質就會發現,數據才是他們的本質所在。
同互聯網時代的表現形態是互聯網平臺不同,數字科技則是這個全新時代的主戰場。掌握了數字科技的主動權,等于抓住了下一輪發展的新風口。
金融行業首當其沖。
對于那些從互聯網金融的泥淖里走出來的玩家們來講,數字科技不得不說是一盞前進路上新的指明燈。
從表面上看,數字科技是衍生于互聯網金融的存在。
這會給人一種錯覺,即人們僅僅簡單地認為數字科技應當也必然去做一些與金融相關的工作,甚至延續互聯網金融的一些做法。
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站在金融的角度來看待數字科技本身,甚至去探索數字科技的未來發展顯然有些太過狹隘了。
盡管數字科技與金融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數字科技從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金融行業的特征,但是,如果我們將數字科技與金融行業劃等號,所謂的數字科技依然困囿于金融行業的牢籠,難以有質的飛躍。
這是諸多玩家一再標榜自己是數字科技玩家,卻一直都無法跳出金融牽絆的根本原因。
理順數字科技與金融行業的關系,并且找到一條真正符合數字科技特色的發展道路,無論是對于金融行業來講,還是對于數字科技玩家來講,都是一件非常關鍵的工作。
正是因為如此,我一直都認為,考驗數字科技的并不是所謂的名頭,而是是否真正抓住了數字科技的精髓,并且真正摸索出來一條符合數字科技的發展道路。
總結下來就是,數字科技叫什么不重要,數字科技怎么做才重要。
在我看來,所謂的數字科技其實是一個新的戰場。
在這個戰場上,我們檢驗著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打法,而在這個新的戰場上的勝利者才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佼佼者。
需要明確的是,同互聯網時代征伐亂戰之后,平臺型的玩家最終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不同,數字科技時代的最后勝利者必然是那個與各行各業深度聯接的那一個。
這其實涉及到互聯網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底層運作邏輯的不同,正是由于這種不同才導致了它們有了不同的走向。
在互聯網時代,真正驅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將各行各業盡可能多的元素集中到自身的平臺上,然后再通過運營方式實現這些元素的高效對接,那些聚集了諸多元素的平臺變成了大型流量體,最終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佼佼者。
在數字科技時代,真正驅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對于行業傳統運行邏輯的打破與再造,然后讓供求兩端有再度對接和契合的可能性,那些真正能夠打破和改造行業傳統運行邏輯的玩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者。
數字經濟時代的這種底層運作邏輯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數字科技的玩家并不能夠僅僅只是一味地將行業不同的元素聚集到自身的平臺上面,而是要關注對于行業內在運行邏輯的深度改造和重塑。
這其實對玩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行業深度改造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
可見,對于那些依然站在金融行業的角度來看待和實踐數字科技的玩家們來講,其實已經與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科技玩家中間差了十萬八千里。
他們所做的僅僅只是金融行業的工作,而那些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科技玩家則早已將發展的目光轉移到了更為廣闊,更為多樣化的行業當中。
另外,那些僅僅只是站在金融行業的角度來思考和看待數字科技的玩家依然在保持著流量的思維,依然在延續做平臺的做法。
雖然從短期來看,他們尚且存在一定的發展可能性,甚至可以在某些時候利用早期的先發優勢暫時獲得領先,而從長期來看,他們其實已經落后于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科技玩家一大截。
首先,從盈利模式上來看。
以金融為終局的玩家依然在延續流量思維,不同的是,他們將互聯網時代的那種收割C端流量的思維模式,延伸到了B端領域里。
雖然在現階段,B端流量尚且存在一定的紅利,并且可以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模式獲得一些收益,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行業的痛點和難題早已不是流量對接,而是變成了落后的產業供給與升級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
在行業矛盾業已發生深度改變的大背景下,一味地延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邏輯,一味地照搬照抄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模式,雖然可以減少投入,可以繼續收割紅利,但是,依然無法掩蓋紅利見頂的根本性問題,最終所導致的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這種盈利模式的難以為繼。
對于跳出金融牽絆,真正從數字科技的角度來尋找新盈利模式的玩家來講,他們早已拋棄了對于流量的依賴,轉而尋找一種深度賦能與自我盈利相互協調的新盈利模式。
通過深度賦能,數字科技的玩家們找到了改造供給側的方式和方法,即使是不對流量進行收割,他們同樣可以實現深度賦能與自我盈利的共同發展。
這其實是一種完全有別于以資本和流量為命脈的發展模式,而是一種全新的自我造血,協同發展的盈利模式。
其次,從底層邏輯來看。
以金融行業為終局的玩家依然將自身的目光局限在金融行業本身,這種發展模式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平臺,形成的是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
不同的平臺之間難以實現有效融通,行業效能依然無法得到本質上的提升。
這其實是依然是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
這種發展模式所形成的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平臺,這些平臺為了爭奪流量和勢力范圍而進行不斷的征伐和亂戰,最終他們的發展僅僅只是行業內的,難以持續的。
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科技的玩家的底層邏輯其實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
他們的終極任務并不是要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平臺,并不是要形成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而是要將這些平臺融合,將這些信息孤島聯通,從而實現的是不同行業,不同平臺之間的聯通,最終完成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邏輯。
再次,從表現形態上看。
以金融為終局的玩家真正形成的依然是一個平臺,抑或是一個行業。
以金融為例,他們進化之后形成是新金融、數字金融、智慧金融等產業類型。
這些新的產業類型,其實依然是一種傳統行業的新形式,新變體。
雖然這些新形式、新變體在短期來看,具備一定的發展潛能,擁有一定的發展可能性,但是,從長期來看,這些新形式和新變體僅僅只是某個行業的新形態,而沒有真正實現行業本身與外部行業的深度聯系。
說到底,這種局限于行業本身的發展模式帶來的僅僅只是行業本身的小范圍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有很大可能性還是不徹底的。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種立足行業的發展模式獲得了改變,但是,這種改變同樣是不徹底的。
一旦行業本身的紅利被消耗殆盡,玩家們依然要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科技的玩家早已跳出了行業的牽絆,真正站在了“上帝視角”來探視和把握未來的發展。
他們的表現形態不再是某某金融,不再是某某產業,而是變成了一種更為基礎的存在。
他們不僅僅只是金融行業的“血液”,同樣是金融相關產業的“空氣”、“水”和“石油”。
這種表現形態無疑消弭了行業的壁壘,聯通了行業的孤島,摧毀了林立的煙囪,最終必然將會發揮更加具有想象力的作用。
當互聯網開始退場,一場以更加深度的發展為肇始點的深度改造行業內在生產要素新發展開始拉開序幕。
這才是未來發展的終極方向。金融行業同樣如此。
然而,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的玩家并未真正摸清其中的發展規律,僅僅只是站在金融行業的角度,抑或是遵循互聯網時代的做法來尋找這個時期的發展模式。
短期來看,這種發展模式尚且存在一定的紅利期;長期來看,這種發展模式必然會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當行業本身僅存下來的那一丁點的紅利被消耗殆盡,當生產要素被改造完成,我們或許才會發現數字科技才是真正的未來,而試圖建立金融“獨立王國”的玩家們則必然面臨著“二次革命”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