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管理多云架構,高效保障業務永續
股份制銀行的金融科技革新之路
當前,在移動互聯網、數字支付、新興銀行等影響下,全球銀行業正在邁入數字化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金融新常態以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選擇戰略轉型,在數字化發展中擁抱4.0時代。
架構升級改造時不我待
銀行業的IT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規模較大,IT環境復雜。為數眾多的金融企業仍然在使用著老舊過時的傳統IT基礎設施和流程,導致業務營運效率低。為此,銀行業需要借助云計算技術驅動核心業務云化升級響應混合多云的環境,構建具備可移植性和靈活性的基礎架構,包括銀行私有云平臺、數據中臺、分布式PaaS平臺、項目可視化平臺等基礎平臺建設,確保業務系統的高效運行。
在IT基礎設施改造過程中,銀行通過內部私有云建設才能更好地承載核心業務云化,實現傳統業務系統的現代化改造,滿足外部大容量應用、合作伙伴接口、物聯網流量和多云交互對其進行直接訪問。同時,銀行積極引入外部公有云,將非核心業務應用和創新應用“外遷”,可以更好地驅動業務創新的數量和速度。
通過規模化、敏捷化上云,銀行勢必會面臨混合多云的環境。因此,IT基礎設施的優化和改造只是起點,如何安全且一致性進行跨平臺、跨供應商的管理多云環境,滿足安全可控、合規、彈性,以及實現業務永續,是銀行應對混合多云環境的關鍵。
多云管理并不是“1+1=2”
混合多云環境下,銀行面對的是來自多個云服務供應商的各種IT服務,從大類看,一類是私有云,一類是公有云,如果將這些不同類型的云進行貫通,其實并不像“1+1=2”那樣簡單。
在擁抱混合多云架構后,銀行面對的數據越來越多、業務越來越復雜。特別是銀行既有傳統的業務應用,又有面向互聯網場景的應用,橫跨多個云平臺、多云和多集群環境也變得更加復雜,管理難度不斷提升,對跨云平臺的運維和管理帶來了更高的挑戰。
例如成本方面,雖然銀行從一開始就通過利用多個云計算提供商來實現成本效率似乎是合理的,但從長遠來看,缺乏工具和標準,以及低效率來跟蹤云平臺的使用和成本,可能代價更加高昂。
銀行在多云管理方面需要確保對整個IT資產的性能、可用性、治理和成本的基本可見性,降低IT成本,并實現對多云技術堆棧提供一致性管理。同時,需要通過AIOps統一的方式進行智能化整合管理,也就是擴展ITSM集成/服務管理和云原生環境中的DevOps流程。
多云環境之下,企業也要面對跨云遷移,在數據一致性、低時延、高可靠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挑戰。在數據遷移方面,云之間的數據遷移、各個平臺缺乏統一的安全監督、所有平臺之間缺乏一致的管理結構,以及無法快速部署應用程序。金融行業有著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殊性,對安全要求性極高。這就要求銀行在進行應用的多云部署時最小化風險,滿足安全與業務連續性的法規遵循要求,比如創建災難恢復流程。
結語
混合多云成為銀行業數字化變革的新常態,但銀行如何在多云管理方面既能“穩定可控”,也能“快速敏捷”?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只有持續優化現有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創建一個敏捷、彈性、開放、安全的多云架構,銀行業才能最終實現業務永續,以應對數字化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