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AI人才缺口!教育部新增高職人工智能專業
繼浙江大學等35所高校本科新增人工智能專業后,教育部近日再次發布公告,高校職業教育(專業)新增人工智能等9個專業。高校AI人才培養加速,將填補我國500萬AI人才缺口。那人工智能專業學什么?
技術進步、社會需求與經濟發展等多因素推動下,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儲備。
近日,教育部官網公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在相關學校和行業提交增補專業建議的基礎上,教育部組織研究確定了2019年度增補專業共9個,現予公布,自2020年起執行。新華社也對此進行了報道。
高職AI專業學制三年,面向人工智能產業及相關企事業單位
《辦法》中增補專業包括,高鐵綜合維修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冰雪設施運維與管理、氫能技術應用、集成電路技術應用、陵園服務與管理、葡萄酒營銷與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等9個。
根據《辦法》,新增九個專業的學制均為三年,其中高鐵綜合維修技術、氫能技術應用、集成電路技術應用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具體方向為:
高鐵綜合維修技術:面向高鐵基礎設施運維領域,從事高速鐵路線路、路基、橋涵、隧道、信號、接觸網、電力等設備設施的檢查、故障診斷及應急處置、一般性養護維修等工作,從事普速鐵路工電供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工作。
氫能技術應用:主要面向氫氣制備企業、氫燃料電池生產企業、氫能汽車生產企業、加氫站、氫能應用領域的企業,從事系統運行、檢測維護、檢驗分析、電池裝配與維護、安全監管等工作。
集成電路技術應用:主要面向半導體制造、集成電路設計等企事業單位,在微電子工藝技術員、集成電路邏輯和版圖設計助理工程師、系統應用工程師等崗位,從事微電子工藝制造和封裝測試、集成電路邏輯設計、版圖設計、FPGA開發與應用、芯片應用方案開發等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產業及其應用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開發、系統運維、產品營銷、技術支持等崗位群,從事人工智能應用產品開發與測試、數據處理、系統運維、產品營銷、技術支持等工作。
AI人才缺口超500萬人,我國高職、本科人才培養早有前期探索
據高盛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布》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中國只有5%左右,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職業教育也是人才培養和輸送一大活泉。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市場反應靈敏度高,是職業教育的一大優勢。據了解,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了前期探索。
例如,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可行性論證報告指出,高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的建設,可以依托原有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及“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等相關專業,進行二次延展建設。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共有270所高職院校獲批開設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開設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專業的高職院校共有388所,開設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的高職院校共有55所。據了解,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高職院校依托相關專業,從2017年就開始探索組建人工智能學院。
此外,高等本科院校也早已開展人工智能專業教學。今年3月,教育部就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熱度很高的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全國共有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35所高校獲首批建設資格。
通知顯示,人工智能專業代碼為080717T(T代表特設專業),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
為什么要開設人工智能專業?
在高校開設專業前,學習人工智能大多通過培訓班、網絡課程等方式。Google Brain項目發起人、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就曾開設《機器學習》課程,這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經典課程。隨后,還在網易云課堂發布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微專業課程。
吳恩達認為,人工智能課程能夠驅動更多的人進入AI領域,從而構建一個AI驅動的社會。“我希望在 AI 驅動的社會里,人們將擁有更好的醫療保健、更好的學前教育,更便捷安全的出行,要實現這一切,只靠一家公司是不行的,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人都需要行動起來。”
對于目前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也曾表示,“人工智能專業的設立將大大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學體系,構建起人工智能這門學問的基石。這有助于更系統、完整地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人工智能專業學什么?怎么教?
人工智能專業學什么,先看看從目前的AI人才的學術背景。據加拿大Element AI的首席執行官JF Gagne發布的2019版《全球AI人才報告》,大約 1/3 的 AI 人才都接受過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教育,不過學術背景的分布在各國略有不同,中國主要以計算機科學為主。
各國 AI 人才的學術背景
學術背景與高校培養目標不可分割。全球開辦人工智能專業最早也是最成熟的高校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哥大, 人工智能幾乎在所有領域進行推進研究, 特別是在計算機視覺, 自然語言處理, 安全和隱私, 軟件調試, 機器人和機器學習領域。創辦了一系列實驗室和其相關的研究小組:彼得K.艾倫哥倫比亞機器人實驗室、托尼.杰巴拉機器學習實驗室、謝里.K納亞爾計算機視覺實驗室等。
哥大對對人工智能專業的培養總目標做了一番描述:
一是綜合學習與計算機有直接關系的領域, 如編程語言, 操作系統和計算機體系結構、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計算復雜性和算法分析等。通過這種綜合方法, 學生可以獲得該領域所需的, 能使他們在計算機科學發生應用和理論發展時參與進來。
二是學生可以選擇組合軌道, 將計算機科學與藝術、人文、數學、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中的某一領域結合起來。
三是培養機器學習技術和應用知識的學生。機器學習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 在生物信息學、智能系統、金融、信息檢索等領域具有多種應用領域。
我國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也設置人工智能專業培養方案,以浙江大學為例。浙江大學吳飛教授曾對新華社介紹浙大課程設置主要內容,人工智能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核心課程將深入學習以概率統計為基礎的數學課程,以編程和系統為基礎的計算機課程,以及以知識表達、問題求解和機器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課程等三類內容。
“比如概率、統計、優化方法、矩陣分解等內容以前都一起‘打包’在高等數學一門課中,現在這些人工智能涉及的數學核心內容都將獨立開課。”
此外,2019年4月,教育部也聯合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學,啟動了“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按教育部規劃,此大型計劃將在5年內培訓頂尖高校至少500位AI教師、5000位AI學生,并幫助500位AI教師返校開設AI課程、培養更多AI人才。這或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AI人才批量培訓計劃。
專家熱議:大學教育總盯著人工智能這種熱門專業到底對不對?
目前,人工智能專業在就業方面具備一定優勢,薪資待遇處于上層。獵聘2018年發布的《AI人才競爭力報告》中提到,AI人才平均年薪在50-60萬之間。高薪為人工智能專業增加了吸引力,但也有專家擔憂緊盯人工智能專業,會影響AI相關其他非主流領域的人才培養。
針對學校教育,杜克大學陳怡然教授分享了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杜克大學陳怡然教授“朋友圈”動態
“前幾天和幾個在企業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坐在一起聊天,大家紛紛抱怨現在的學生都不愿意學習除了和人工智能甚至深度學習之外的方向,以至于很多崗位都找不到合適的有相應專業背景的學生。大家最后把矛頭指向我:你們作為大學,應該好好引導和教育學生,不要總盯著人工智能這種熱門專業,應該意識到其實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還有很多基礎的方向,才構成了整個生態與產業。
我說大家說的很對啊,我完全同意。我只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你們幫忙:你們能不能跟你們老板說一下,把你們所說的其他崗位的待遇調成和人工智能一樣?否則我們作為老師真的很難做。大家馬上換了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