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粉筆字時代,你用什么實現傳道授業?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
等待游戲的童年
羅大佑這一首經典的《童年》,總會時不時勾起你我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不過時過境遷,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加速推進,曾經黑板+粉筆的組合正在被 “無紙化”的教學方式所替換。
告別粉筆字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你,將用什么實現傳道授業呢?我們今天就分上、下兩篇來探討這一話題。本文為上篇。
技術驅動變革,無紙化教學
讓學習更有趣、更高效
所謂無紙化教學,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去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高效課堂無紙化、隨時在線可獲取、隨地互動零距離的一種創新教學模式。相比傳統的黑板+粉筆模式,無紙化教學在節約紙張避免浪費的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創新,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與此同時,無紙化也拉近了時空距離,構建了一個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都能夠展開學習的泛在學習環境。如今遠程教育、慕課等“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大量興起,也得益于無紙化教學的這一特質。
從國內外的情況看,當前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領域,無紙化教學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已得到越來越多的推廣和應用。它不僅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有力補充,還打開了面向未來的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學習的大門。
據國內某省一份針對引入了移動學習終端輔助教學的8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有54.55%的學生認為移動學習終端讓課堂更有趣了,15.7%的學生則認為它更加高效,13.1%的學生則認為它增加了選擇性,另有8%的學生認為技術引入對課堂的控制更高,只有8%的學生認為沒有帶來什么變化。
不止于平板電腦,
無紙化教學可以包羅萬象
不少人對無紙化教學的認識,可能最早始于平板電腦進校園,也停留于學生平板電腦。此前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也涉及一些電子化的東西,但直到人手一臺可隨時聯網、移動使用的平板電腦的介入,才使得無紙化教學得到規模化的應用和探討。正因為如此,使得一些人對以平板電腦為主承載設備的無紙化教育持不同看法,認為其會傷害學生的視力,使孩子過早接觸互聯網引發網癮、游戲癮等。
但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息,早在2005年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創辦人、《數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教授就倡導發起了一個名為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的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研發和生產接近100美元的便攜式電腦,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縮小知識鴻溝。這一項目一開始便得到了谷歌、新聞集團、AMD等科技和媒體巨頭的支持,并很快在巴西、泰國、埃及、柬埔寨、烏拉圭甚至美國本土開展實施。
如今,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平板電腦等移動學習終端現身校園已經屢見不鮮,其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的應用也層出不窮、包羅萬象。
比如,較早響應OLPC計劃的烏拉圭,截至2009年已經向36.2萬學生和1.8萬老師發放了57余萬臺筆記本電腦,成為***個實現小學生人手一臺筆記本的國家。在此基礎上,該國廣泛開展了諸如改善英語教學計劃(教室統一直播英語母語者的課程)、機器人計劃(游戲化編程)等,并結合數字校園建設,讓學生同時徜徉于現實校園和虛擬校園空間,充分享受無紙化教學方式帶來的效率提升、資源共享、樂趣增加等益處。
在國內,盡管無紙化爭議仍存,但教育工作者們對無紙化教學的擁抱和探索也沒有停止。以浙江省為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1276所中小學校配備了10.45萬臺移動學習終端。這些終端設備結合應用在互動立體圖形、虛擬電路、課堂古詩詞競賽方面展示了獨特優勢,同時在日常的講讀、自讀、練習、寫作、考查等環節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樂趣。
當然,盡管無紙化教學大勢所趨,無紙化教學的成功案例和創新應用也層出不窮,但不可否認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當創新科技與百年教育相結合,注定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去碰撞和磨合。在下篇中,我們將進一步探究無紙化教學的本質,以及它如何改變黑板+粉筆的傳統教育模式,開啟新的教育創新可能。
無紙化只是表象,
數字化教學叩開跳躍式教育創新大門
從產品技術及解決方案角度看,無紙化教學主要是利用現代電子設備作為終端載體,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傳輸,實現老師端與學生端的同步互動與交流。通常包含的教學設備有多媒體電子講臺、交互式投影儀、平板電腦、電子課桌、云校園平臺、在線教育平臺,以及各種運行其中的應用等。從中可見,無紙化只是一種形象的總結,其背后的本質是數字化。
而從整個教育信息化的路徑去看,數字化教學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的一部分,也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關鍵一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這其中實際上就包括了教學環境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數字化,以及教學本身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數字化為教學數字化提供了堅實基礎,而教學數字化的實踐和創新又會反過來助推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數字化。
正如快速的無紙化、數字化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可能一樣,教學的無紙化、數字化也會帶來跳躍式的教育創新,惠及師生和每一位教育的參與者。
一方面,對如今的學生來說,數字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天生就是與社會接軌的,符合他們互聯網原住民的身份和脾胃。以全在線、互動式、游戲化等為特色的教學過程,會大大改善他們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興趣,激發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躍階。與此同時,對于廣大欠發達地區享受不到先進教育資源的學生來說,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催生的數字化教學方式,也將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實現跳躍式進步。
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數字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盡管前期需要磨合和習慣,但一旦步入正軌,其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減負效應將是巨大的。在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支持下,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將為教師的日常教學、課程設計、作業輔導等帶來***的高效和便捷,使得他們能夠走出繁冗瑣屑,把更多時間放在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引入更多更優秀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及點子中去。
深究這一切得以發生的根源,本質上還是科學技術的大幅進步。就像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不少人跨越PC互聯網直接邁進移動互聯網,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普及讓網絡零售變得無所不在一樣,數字化教學也將叩開跳躍式教育創新的大門,開啟全面教育創新的新時代。
從替換、提高到改變和重新定義,
科技讓教學更美好
實際上,科技從來就不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時刻缺一次席。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ICT技術在各行各業全面落地,教育行業自然而然也要面臨如何利用好它們的抉擇。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規劃,結合業界實際發展情況,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正朝著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方向發展。不管你愿不愿意,黑板+粉筆的時代終將走進歷史。
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教育工作者不能坐等改變發生,而是要作為主體力量去擁抱和耕耘數字化教學的未來。毋庸諱言,科技在很多時候都是一把雙刃劍,主事者要充分接近它、了解它,揚長避短、去粗存精,確保數字化教學行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教育行業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比較多,其中魯本•普特杜拉(Ruben R. Puentedura)教授在2016年提出的理解教育科技的SAMR模型頗具指導意義。他指出,教育行業存在四種科技運用方式:替換、提高、改變和重新定義。他還認為,前兩種方式只能改進已有的教學方式,但后兩種方式和前兩種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們能跳出已有教學模式框架,真正達到改變教學方式的目的,幫助教育者實現之前無法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幢樓閣的***、二層也是很重要的,替換和提高也是必要的積累過程,沒有一步到位的空中樓閣。一如前文提到,教育信息化包含了教學環境數字化、教學資源數字化以及教學數字化等,不遵循科學原理、沒有根基的教學數字化,也注定會成為空中樓閣。
為了“科學建造閣樓”,廣泛交流和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堅持“育人為本、融合創新、系統推進、***發展”的基本原則,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工作思路和舉措,***權威科技期刊《中國教育網絡》雜志聯合華為、賽爾網絡共同舉辦了“2018華為杯智教•育能教育信息化應用征文”活動,12月25日評選結果已經揭曉!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