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thin帶你“告別舊時代的電腦體驗”
AMD攜Ultrathin超輕薄筆記本打響“Ultra”大戰
超輕薄筆記本市場從未似現在這般風生水起。一年來,當業界對Ultrabook的發展態勢由樂觀漸變為觀望乃至失望之時,從未進行過聲嘶力竭宣傳與鋪天蓋地廣告的Ultrathin(AMD超輕薄筆記本)自然而然地重新聚集了人們的目光與希望。細細想來,造成如今這樣的局面原因有二:其一,Ultrabook性能與價格上的短柄并未給用戶一個“速速拋棄電源”的理由;其二,AMD再一次以挑戰者身份,以技術技術創新打響Ultra大戰。
一切事物的誕生都有其必然性。CPU與GPU走向融合是未來的大勢所趨,AMD作為全球***前瞻性提出“融聚未來”品牌概念的芯片制造商,于CES 2011開幕之際正式發布了籌備多年的Fusion APU,與競爭對手Intel只能將CPU和GPU進行簡單物理整合的核顯相比,APU真正實現二者的協同運算,***限度發揮兩種處理器的優勢,將整個芯片行業帶入了異構計算加速的新階段。1年3000萬顆的出貨量也足以表明APU在很短時間內便成功收獲廠商和用戶的高度認可。
***代APU產品的成功令AMD信心倍增,不久前發布的第二代Trinity APU在處理器性能和圖形性能上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代APU采用GlobalFoundries 32nm SOI HKMG工藝制造,擁有2~4個基于改進的推土機架構CPU核心;由于上一代Llano的CPU部分還是采用較老的K10架構,融合的GPU部分也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進,HD6000核心被VLIW4架構的新圖形核心取代;此外,Trinity較上一代產品每瓦性能提升一倍,顛覆性的設計加強了產品的PC移動性、娛樂與游戲體驗。毫無疑問,AMD繼續保持了其在APU領域的絕對優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第二代APU將會搶占部分超極本市場,因為至少有一點AMD占據了優勢——對于下游廠商超薄筆記本的設計,AMD沒有過多的限制。因此,基于Trinity打造的超輕薄筆記本Ultrathin沒理由不讓人期待。
超極本自發布以來確實受到一些用戶的追捧,消費者喜愛超極本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它相比傳統筆記本顯得更輕薄、更漂亮。那么同姓“Ultra”的Ultrathin會不會做的更好?就現有的產品看,從外觀上與超極本相比,Ultrathin同樣甚至更加輕薄,圖形顯卡性能更是***優勢,電池續航時間亦不會輸給超極本,最重要的是,Ultrathin的價格更具競爭力。目前關注超極本的人有很多,真正購買的卻很少,超極本之所以在市場上陷入這種被動局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偏高,相信隨著Ultrathin的出現,憑借其夠用、好用、價平的特點,獲得了更多品牌廠商的青睞,也會讓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更加從容。
同時,AMD將多核處理器和獨顯核心融合在一顆芯片內,這也為整條產業鏈提供了更大的創造空間。在這條產業鏈上,所有合作伙伴都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從硬件開發,到支持APU的軟件應用優化、創新,逐步建立起一個以APU產品為核心的全新生態系統,推動整個產業鏈實現質的飛躍。此外,從OEM客戶的研發,到移動用戶的定制,APU賦予產業鏈全新的技術優勢,最終也將逐漸滲透到臺式機、筆記本、平板電腦、超級計算機,以及云計算、物聯網、小型移動終端和智能家電等不同領域,***整個市場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融合加速時代。
Intel在CPU方面的實力毋庸置疑,但Ultrabook的出現反而有些自縛手腳的意味,圖形方面的弱勢再加上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反觀AMD推出的Ultrathin,除了祭出一貫的“性價比”殺手锏外,無閹割的APU搭配獨立顯卡,獨有的交火技術使Ultrathin的整體性能笑傲同級別筆記本電腦。超輕薄筆記本市場打響了一場“Ultra”大戰,或許當戰爭見分曉的時候,用戶可以真正意義上“告別舊時代的電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