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ingData高鐸:數據智能驅動數字經濟
8月16日,由IDG主辦的以“新時代·數字經濟”為主題的“iWorld數字世界博覽會”在成都拉開帷幕。TalkingData 副總裁高鐸先生在此次峰會上發表了《數據智能驅動數字經濟》主題演講,并與現場嘉賓們分享了***的行業觀點。

TalkingData 副總裁高鐸
三年前高鐸先生提出過一個觀點:大家都在講大數據,但是由于數據的不完備性,大部分企業使用的都是“小數據”;去年在成都的大數據會議上,提出了三個數據孤島群概念:運營商、政府和頭部互聯網企業(如BAT)的三大數據孤島群各自難以打通。通過TalkingData幾年來在大數據領域的實踐,我們認為,大數據開始從概念走向具體應用,同樣的在數據治理和數據應用層面,如果能解決好這幾個問題,“開放”、“連接”、“智能”和“安全”,那么數據智能將會強烈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下面我們將從這四個維度分享:

建立開放數據的前提
——認知到數據割裂性
移動應用層數據的割裂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臺智能手機,手機上少則裝了十幾款APP,多則上百款,每個APP的數據是割裂的,因為它屬于不同的企業。
跨屏數據的割裂性,我們每個人有4個屏幕,電視、電腦、手機以及車機屏幕,它們相互間是割裂的,它們屬于不同的系統,甚至不同的產業。
場景數據的割裂性,我們在商場里面,在會場,在不同的消費場景里面,都在貢獻自己的數據,但它隸屬于不同的消費場景。

總之,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數據,但是由于數據生產出去之后,分屬于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場景。它很難關聯,很難整合起來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就是我們倡議要建立一個開放數據環境的前提。
如何開放數據?
——數字化、數據在線、數據實時與安全的標準開放協議
如何開放數據,需理解四個概念:

業務真正是數字化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是數字化的就沒有了大數據的來源。
業務數據是在線的。數據只有在線,對業務的了解才能全面深刻及時。
數據是實時更新的,我們想做決策的時候,需要數字化的業務是可以實時回傳到調度中心,運營中心以或者控制中心,以進行快速決策。
開放數據必須建立并遵循安全標準的開放協議。
如何連接數據?
——ID穩定性、數據可連接、安全機制
大多企業都有這樣一個觀點:“我有數據,這是我的資產”,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都不愿意拿出去用,卻覺得擁有***財富。真的如此嗎?其實并不是,沒有應用場景的數據就是一堆字節和服務器,只是公司的成本罷了。但是,如果放出去又覺得不值得、價值低估了、安全有風險了等等。所以我們提一個概念叫數據連接。一旦能建立連接,就可以做聯合建模、做深度數據挖掘,實現業務閉環,又避免了企業的各種擔憂和敝帚自珍。

數據連接要求:
首先,擁有穩定加密的ID。
第二,數據是可連接的。
第三,健全的安全機制,要保證所有設備信息的安全使用,保證企業業務數據的安全使用。
如何打造 數據智能?
——數據模型、數據產品、數據場景、數據閉環反饋
在保證數據安全開放和可連接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談數據智能。比如客戶要對業務流程進行優化,可以推出針對性的數據模型進行決策;客戶有新客獲取及老客回流等業務需求,可以推出以目標群體數據畫像為主的產品幫助客戶營銷;在特殊的應用場景中,如風控領域,可以幫助客戶更好的區分壞人,更好的對好人的授信額度進行細化。

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點,我們要認識到,數據的使用是一個閉環,數據應用的過程是螺旋上升的過程。當認識到這一點,在利用數據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有耐心,才真正愿意在算法模型上做投入,而不是抱著數據是***的心思幻想著使用一下就可以畢其功于一役。
數據安全
——貫穿數據生命周期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一方面我們享受到了帶來種種好處,另一方面也讓普通用戶有很多質疑,大數據真的安全嗎?對我們的隱私做到足夠好的保護了嗎?

所以我們使用大數據的時候必須要具備安全意識和并落到具體應用的每個環節。
在數據收集端,要收集合規合法的數據;在數據傳輸端,要做到多層加密;在數據加工端,有相應的脫敏加工機制,和分權加工機制與管理機制;在應用端,也要有相應的安全技術處理,做到各個角度都是不可逆的,不可溯源的,但又能對業務起到良性幫助的。
未來的數字經濟圖景
總結一下,提到未來的數字經濟,我們認為:
首先,數據應該是實時在線的,且能夠做批量規模化處理,同時在不同的數據源之間有開放安全的標準協議;
其次,連接層面有穩定的ID和安全機制,在AI算法上,有能解決具體業務問題的產品或者模型;
再者,應用場景是閉環、且螺旋上升的;
安全機制貫穿始終,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這是我們從數據和技術層面理解的未來數字經濟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