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社群討論活動總結一】如何選擇合適的云計算平臺?
原創如今云計算平臺層出不窮,為什么云計算平臺會成為趨勢?云計算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看待云計算服務的合規性?等等一系列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2018.6.5
社群小伙伴綜合討論匯總以下幾點:
1、 如何選擇云平臺:價格、穩定性、服務、網絡覆蓋范圍、可操作性。
2、云計算的核心競爭力:彈性、伸縮,價格+售后,三高一低一伸,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低TCO及彈性伸縮。云計算廠商就應該具備這種能力,在這種前沿領域有獨到之處,可以為用戶提供簡單、可靠、穩定、先進的工具。
3、云平臺優勢:成本低,方案全,相對穩定,服務多,API豐富,便于運維結合開發。
4、云平臺安全性合規性:數據安全是矛與盾的問題。
一、以下內容來自51CTO開發者QQ交流群(群號669593760)的討論分享
如何選擇云平臺?
半個PHP-小星星-廣州:云服,有很多現成的工具和服務,伸縮方便,退一步講可以直接得到對方的技術支持,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可以省很多運維成本。對應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需要在云上拿下能扛半邊天的配置,那費用可不少,再是在對方高度集成和封裝的環境下,某些方案并不能落地或者說不能很好落地。
架構-熊大-成都:有些時候在推廣上。你說你用的XX云。有些客戶還是比較認可的。
51CTO小官:口碑營銷嘛?
濟南-抓娃娃-Lee:是啊,不然客戶感覺你在坑他。
Java-哈韓浪子-成都:首先選靠譜的大平臺的云服務,AWS那個價錢要稍微有點貴,所以還是買國內,以前我司git服務青島阿里云比北京便宜,我們就切花不過去。
網絡-往事-浙江:技術無國界,服務的合規還是做在引擎之外吧,把云計算結果進行過濾,這樣可以增加移植靈活性和推廣便利性。
二、以下內容來自51CTO開發者微信交流群的討論分享
云計算的競爭力是什么?
數據-小白-北京:我認為啊,云計算平臺就是用廉價得硬件實現大數據量的計算,讓你感知不到硬件機器的限制了;云計算的核心是計算,云最終對各方面性能應該會有個規范或者標準吧。僅是個人觀點。
國際的常見也就是AWS,不過感覺比國內的還是有些優勢的。個人觀點一個是價錢,一個是政策,所以AWS使用的少些。
杭州-知了-java:彈性、伸縮。可以專注業務。aws比阿里云不是貴一個檔次,我用下來比阿里云整體都貴很多,實例機器日志服務等。aws溝通稍微麻煩,國外阿里云支持還是不夠,國內就選阿里云了。怎么樣都比自己搞服務器成本低。
web前端-小落-北京:迅捷快。
java-晨晨-上海:你覺得云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售后服務和技術能力。
杭州-知了-java:價格+售后。
IDC機房-孫立強-北京:如何選擇云平臺:1、價格 2、穩定性 3、服務 4、網絡覆蓋范圍 5、可操作性
運維-濤-西安:性價比,穩定,滿足現有和未來一段時間的需要。
云端-Prometheus-HK:云計算的核心能力,可以理解成核心特點:三高一低一伸,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低TCO及彈性伸縮。
js-紫竹-北京:我現在覺得,你說的這些并沒有技術壁壘,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不能算核心能力,算是入門能力,門檻。
java-向問天-北京:云計算的競爭力發張圖吧。
web全棧-Lee-濟南:實用型的都差不多,云盤什么的就不算了。
后端+陳醫生+北京:ECS,RDS,數據緩存, 負載均衡,dos高防,存儲,好看那家云服務好 就選山東找藍翔。
51CTO小官:你提到的幾個是國內云平臺吧 國際的 aws 用過嗎
java-向問天-北京:大的公司,業務也是全球性的,不能只是國內玩。上云不光考慮各大廠的性能指標,還需要考慮成本,單機、每年多少錢。擴容會多少錢。再加上整體架構上云需要多少臺機器、是否需要中間件,中間件使用需要多少錢,云的解決能力、方案是否健全,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公司之前一直在用某云,然后慣性思維、再加上技術人員對某云的使用習慣,可能更會偏向同一云,而不是再去嘗試新的云,除非當前的云實在讓人覺得糟糕。個人拙見。
深圳-鵬博士-白榮:綜合自己的需求是關鍵,無非就是考慮三點:成本。安全。性能服務,現在好多公司打著是云計算但真正還是做不到云計算的功能。
java-向問天-北京:結合業務,不從業務為基礎的上云都是耍流氓。
深圳-鵬博士-白榮: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無非打著新概念來圈錢。真的水平就那么幾個。一年能研究突發一兩件就不錯了。成績就算杠杠的。
郵政-運維工程師:我是這么看的,云計算就是用穩定、強大、續航能力卓越的軟硬件資源解決大數據分析的問題。
java-晨晨-上海:云計算核心:穩定,不因為各種不確定但是可避免的情況造成不可訪問的情況,國際云平臺,得看訪問的對象大部分在哪里,在國外的話,肯定是海外服務器好。
廣州-JAVA-xiao:看配置不單看價錢。
java-晨晨-上海:我也是自己玩,弄了一個svn服務器,上傳自己的hellowoeld代碼。
西安-本初-node:阿里云續費太貴,不敢上,我們上的騰訊云。這是阿里云國際版,國內差不多的配置,要1000多一個月。
ERP-廣州-Bokit:資金有預算的就直接阿里吧。如果是國際業務上亞馬遜是不錯。
51CTO小官:數據隱私、安全性、如何保證呢,沒有合約規則啥的限制嗎。
ERP-廣州-Bokit:做運維的都知道。除了本ECS管理外,還要做備份,做雙機等等各種方案保障的。
總不能直接買個ECS就完事萬事大吉的。
杭州-知了-java:文檔AWS 還是感覺比阿里云做的好,阿里云上面的文檔示例很多事不能用的。AWS就是文檔比較全只要夠仔細都能夠解決一些配置問題,而阿里云的感受是文檔中經常有錯誤或者文檔沒有及時更新。
js-紫竹-北京:這得是很了解云計算平臺的人,才能說得清楚的。上周部門做了一次培訓,亞馬遜在美國、日本機房部署了新的AI系統,使用他們的云平臺可以直接使用這個系統,云計算廠商的研發能力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我只是覺得云計算、云平臺絕對不是堆砌服務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核心能力還在與他們可以持續提供前沿的技術平臺,并且穩定可靠,比如機器學習、人工智能這種工具,普通公司,或者非專業的軟件公司,是很難自己搞定到一個高水平的,云計算廠商就應該具備這種能力,在這種前沿領域有獨到之處,可以為用戶提供簡單、可靠、穩定、先進的工具。好像是按小時計費,還沒在國內部署,只有美國、日本服務器有。
西安-本初-node:全球排名 第一 亞馬遜云,其次谷歌、微軟,再阿里云。
云端-Prometheus-HK:其實也沒有什么技術是任何人做不到,關鍵是技術本身的想法和概念,云計算的操作方式其實幾十年前已經有的,只是這近十多年才把它發揚光大,AWS由2006年起開始推云平臺,絕對是老大哥了。
js-紫竹-北京:技術都在進步,看誰能在某一領域保持領先水平,比如機器學習,想搞得好,你沒有N個博士、N個研究室,想處于市場領先水平,怎么可能?而這就是人家AWS領先的原因。再比如GIS行業,行業老大是ESRI,我印象里,他們光研發團隊就不少于兩千人,從他們產品的工具看,內部一定有好多個學術研究團隊。而國內的超圖,研發隊伍不超過200(可能是之前某一年的情況),就這還不能保證核心團隊的穩定。怎么可能成為行業領導?記得有一次參加esri用戶大會,他們老大的發言中誰,新版本的投入超過10億美元。然而,esri每年都會發布新版本的。。。
51CTO小官:在彈性計算方面,發展其了以EC2為首的計算服務矩陣。。。看了些資料,這項算是核心能力了吧
運維-陳興-北京:這么說吧 基于公司的角度 ,小公司來說,自建機房的情況就可以擺脫了,而且這些云計算平臺會提供技術支持,對于提供云計算這些公司來說, 便于管理,并且資源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云計算市場是群雄并起的時代,每個大公司都會想搞云計算的,以云養云,擴充自己的資源。
js-紫竹-北京:群雄逐鹿,最后活下來的肯定是有核心競爭力的。所謂核心競爭力,必定具備一些特點,比如,他無我有,他有我強。
運維-陳興-北京:為什么這么多公司都在布局云計算,有好處當然會下手,而且你要知道,一些服務的部署,和管理,非專業人士是很費勁的,這些云計算廠商提供的管理界面,和配置 是很舒服的。
js-紫竹-北京:云計算是人才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方向,這個如果不能盈利,很難維持。
運維-陳興-北京:中小型公司我推薦是上云,首先在應對一些ddos之類的攻擊的時候還是有好處的,而且在安全方面也提供服務,只要舍得掏錢,就好像我頭像一樣 充錢就能解決。
js-紫竹-北京:然而,我從小官發起幾次關于云的討論看,大家都是關注,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彈性伸縮。這些有技術含量,然而門檻并不高,同質下必定拼價格。如果有了我說的那些核心競爭力,才真的能在市場上活得滋潤。
運維-陳興-北京:其實我最主要的是關注云計算的技術方面,像核心競爭力就太籠統了,可以是服務,可以是某些技術... 其實對于用戶角度來說,云計算廠家多一點還是有好處的,有競爭才會帶給用戶更大的利益,有競爭才能促進技術的進步服務的進步。
云平臺使用的數據庫類型:
51CTO小官:說到云平臺,都使用了什么數據庫呢?
西安-本初-node:postgresql。postgresql 其實更好維護,性能也好。
深圳-鵬博士-白榮:mysql,上or的就算大企了。畢竟這個維護使用起來順手
Java-上海-全科:mysql。
小白-特工2727-北京:既然都用了云,妥妥的RDS,用云的ECS搭建mysql,就是自己找事。
西安-本初-node:人家本身提供了云數據庫,你還要自己搭一個。
深圳-鵬博士-白榮:他的意思是兼容性的問題。
DBA-TONY-深圳:一開始沒調研,以為用ECS搭建mysql集群也不錯,主要是要用ecs跑應用。然后想著一機多用,明年堅決換rds,一開始還說用ECS來跑oracle rac,現在想想這個想法都搞笑。以前沒玩過云,人家項目定了ecs,那我就裝一回x,結果不到半個月就啪啪打臉。
小白-特工2727-北京:喜歡鉆研的你,試試也不錯。對了,你們用專有網絡還是私有網絡?哪個更好管理?有研究過嗎?還有成本。
DBA-TONY-深圳:我沒研究過,現在三ECS躺著睡覺,根本沒用起來。。。
IDC機房-孫立強-北京:你說的專網和私網啥意思?
運維-勇氣-廣州:專有網絡和私有網絡不是一個東西嗎?
小白-特工2727-北京:具體叫發我忘了,意思就是:每臺ECS有購買一個公網ip。第二種,私有網絡,在后臺建一個172.0.0.1的私網地址,給ECS分配私網IP。
IDC機房-孫立強-北京:懂了,那是叫公網和私網。
云的優勢到底是什么?
運維-沐楓-北京:優勢也挺明顯的,降低了基礎運維的一些成本,還降低了機房與服務器折舊的成本,機房當然包括帶寬,而且相對穩定,服務多,API豐富,便于運維結合開發。
重慶-運維-無塵:成本低,方案全。云一般都提供一些解決方案,太通用,比如說架構,有基本上什么金融啊,視頻啊,游戲的架構。
python-簡單-福州:成本低(運費,設備)
大數據-Koala-杭州:遷移成本大,中大型公司,短期基本沒成本優勢
IDC-朱海祥-北京:比較大的公司,可能在云上的耗費比傳統IDC還要更貴一些,到頭來,還沒有實體資產剩余。
Java-黑子-北京:公司規模越大,云的成本就越高吧。小公司,就那么幾臺機器,還要配運維,配網管,配DBA。人員配下來都比服務器貴N倍。所以直接上云,一個運維搞定。公司規模大了。上百臺機器,上千臺機器,自建肯定成本更低。
重慶-運維-無塵:那你想過沒有。類似12306這種 就是一年內少數的一段時間有高負載的需求。那么自建來限制?
大數據-Koala-杭州:要考慮到,是否需要去同時維護已有業務和云上業務兩套環境,沒有哪家公司是把業務全部下線直接遷移到云上的。
Java-黑子-北京:高負載的需求不單單是云能夠解決的。
虛擬化—兔子 酋長—北京:云是增值,傳統算是成本,不能賺錢的云都不是好的云。
IDC-朱海祥-北京:混合架構唄、各取所長~
運維-沐楓-北京:最主要的是服務器一般折舊的成本很高,維護成本也高。
代碼搬運工–小落–北京:如果將VPS比作一個水龍頭,服務器的計算和存儲資源則是一根水管,水管上有很多水龍頭。你需要付出租用這個水龍頭的費用,而它的水流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想獲得更大的水流,那么你需要租用更多的龍頭,同時,如果所有的龍頭都在流水,那么每個龍頭的水流量都會降低。而云計算下的主機,你所獲得的是一個流量可大可小的龍頭,服務器由一臺變成一組,就像一個水管變成很多條水管組成的大水管。當你需要更大的水流時,可以直接控制你的龍頭加大水流,同時即便所有的水管都在流水,也不會影響你的水流。更有甚者,你需要付出的費用,不再是租用水管產生的,而是為你所需要的水流量。至于自己架設或者租用整個服務器,目前來看經濟型就差很多了,因為你要連水龍頭和水管都買下來,不夠用的時候還要再買。我們都知道服務器資源通常使用率也就20%,除非業務非常穩定,不會明顯增長,或者特別不差錢,可以考慮自建。
大數據-Koala-杭州:上云效果最明顯的還是初創和小公司,完全沒包袱,未來幾年應該很多都走混合架構。
重慶-運維-無塵:最早云這個概念是的誕生 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大公司機房里大量服務器閑置的問題
代碼搬運工–小落–北京:不能一概而論,我覺得吧得根據公司規模需求,不是說傳統服務器就不好。看用在什么地方。
大數據-Koala-杭州:主要指的是規模偏大的傳統企業
Java-黑子-北京:32核 256G 50M帶寬 5塊SSD云盤。一年13.5萬。
重慶-運維-無塵:所以說大企業上云也是從成本考慮..不過是從甲方變成乙方,大企業一般是自建機房然后出售云。也就是為什么現在OpenStack這么火
Java-黑子-北京:大企業根本就上不起云。
運維-沐楓-北京:大企業也分什么類型的企業吧,互聯網企業一般會出售自己的云。
上云真的能把成本控制下來嗎?
小白-特工2727-北京:就長期發展而言,不談那些短命的小企業了。
運維-陳興-北京:長期而言...并不能。該花的還是該花的,但是更新迭代還是很舒服的,你不需要考慮硬件層面的迭代,自然有云計算廠商去考慮。
云端-Prometheus-HK: 你提出的問題很好,上云一定能把成本控制下來嗎?上云不一定能把成本控制下來。這個問題可以用一章教材來討論。
小白-特工2727-北京:所以這項技能自己就get不到了。
運維-陳興-北京:我之前一家公司 自己的機房,就得考慮更新設備之類的,而且考慮系統環境,考慮方方面面。
python_vue-加加-北京:我認為,這個成本問題,如果用商業原理來分析,永遠都是當下的絕對成本的分析結果,而很難衡量其在發展中所占據的變化的可持續的成本優勢。短期的,或者說現階段的絕對成本不占據優勢不代表當成本優勢得以體現的時候的情況,當然,這種變化也可能是逆趨勢的,可是,當趨勢逐漸明朗化,那么誰先占據了成本布局,就會真的享受成本優勢了。
運維-勇氣-廣州:上云不一定能控制成本吧,但是同樣的錢可以享受更簡單快捷的服務,小公司很多連運維都沒,有也技術水平不怎樣,數據相對來說也更安全,起碼快照會做下吧,小公司上云必然的選擇。
云計算-廣州-嘿嘿:那肯定啊!買東西第一個看的肯定是價格嗎!
小白-特工2727-北京:個人、小微企業上云,中大型企業IDC+云
python_vue-加加-北京:我覺得目前,上云和不上云的當下成本是差不多的,但是一旦部署成功,再過幾個月,一年……不好說!
小白-特工2727-北京:成本不光是流量吧
運維-勇氣-廣州:我也覺得成本差不多,不過可以用到更換好的服務和技術。
小白-特工2727-北京:難道沒人考慮自己上了云,對自己能力覆蓋面會有所減少嗎?
運維-勇氣-廣州:這個是企業需要考慮的?
小白-特工2727-北京:企業不會考慮。
運維-陳興-北京:基于企業來說是不需要的 企業只關心安全性 和穩定性 和能不能實現我的需求。
運維-勇氣-廣州:那是個人問題,你能力不行就換人吧。
運維-陳興-北京:現在更多的是看個人學習能力了,你不會可以 給你一星期 最起碼要了解 不行就換人。
小白-特工2727-北京:可能聊跑偏了 不過話說回來和幾年前相比 現在很多常用的技術都在云上支持了 節省了一些維護成本。
北京-胡秋華-IT:現在都是多云。
運維-陳興-北京:現在大部分都是混合云。
數據中心-北京:多云應該是指不止選擇一家的云,會同時選擇好幾家的云來做,這個應該考慮到的安全?
運維-陳興-北京:我就知道這種情況很麻煩,運維能罵死你,閑的蛋疼給運維找事。
數據中心-北京:但確實是會選擇兩到三家云平臺。
運維-陳興-北京:兩家還好 ,云計算平臺一多 運維不罵人當我沒干過這行。
云計算-Angie-北京:管理和保護多云環境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確保單一平臺的可見性時。
北京+后端+陳醫生:我上次看了一個直播 有一家企業就使用多家企業平臺,做分布式云存儲。
運維-陳興-北京:像我之前一公司 用的阿里云的服務器 但是一些業務 也用到了騰訊云的。
數據中心-北京:對我所接觸的直播企業 選擇的云平臺就是兩到三家。
運維-陳興-北京:比如云通訊之類的。
北京+后端+陳醫生:為的就是后期如果一個云有問題 遷移就不會出現。
數據中心-北京:類似于備份嘛
運維-陳興-北京:云平臺太多了你看運維罵不罵,頂多2到3。
北京+后端+陳醫生:如果說要這樣考慮 那公司就沒有辦法發展 沒有辦法運營,只不過是成本提高了。浪潮就說過他們現在好幾家平臺。
運維-陳興-北京:再多就是純屬調戲運維了吧 除非你有國外業務 或者業務量大。
北京+后端+陳醫生:前提肯定是業務量大,如果業務量不大 誰也不會去花成本。小公司沒有人去這么玩
運維-陳興-北京:小公司這么搞 保準運維要辭職。
運維-勇氣-廣州:小公司哪有成本多云異地容災。
云計算-廣州-嘿嘿:分享給你們吧!2016年中國企業云服務行業研究報告.pdf
艾瑞的報告還是挺給力的!比BCG、德勤出的報告更接地氣。
云服務安全性:涉及到數據隱私安全等等,云平臺有規定約束嗎?
網工-sevenot-成都:我有個疑惑想問問各位同學,你們是怎么測試云服務商的安全性能的,也會做入侵測試這些么?
深圳-鵬博士-白榮:肯定了。要做些反偵察的工作,這是必須擁有的,還有黑白名單的分析透入。
網工-sevenot-成都:測出過不合格的平臺么?
深圳-鵬博士-白榮:云安全。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基礎的地方,就是搭建基礎設施,這個是最關鍵。
ERP-廣州-Bokit:服務商的測試不了吧。只能把自己的IP測試。比如不停地掃它,看看。
運維-沐楓-北京:只能呵呵了。從現象上看,目前沒有大型的金融公司進駐云吧,有可能也是邊緣業務,所以數據安全是矛與盾的問題。
51CTO小官:查了些資料,貌似AWS有相關規定,AWS 符合 ISO 27018,這一操作規程主要針對云中個人數據的保護。
運維-沐楓-北京:沒有法律的制約,一切都是空談,沒發現有。看公司,有些to B,有些to C,to B的服務基本上跟的上,to C的服務基本上工單售后系統比較完善。
IDC-朱海祥-北京:目前來看,很多中小型企業,除了比較傳統保守的,基本都上云了,而很多金融客戶,卻都一直在下遷,或者搞混合架構,可能也是基于保密安全的考量吧。
Java-黑子-北京:目前云對于金融集團客戶來說,還算是不太可控的產品。出問題了只能干等著。
云端領域-Prometheus-HK:規定約束是涉及SL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