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25歲的Linux雖然偉大,卻有不賺錢的困境
1991年8月25日,當時還只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Linus Torvalds給一群程序員寫的信里稱:“這僅僅是一個業余愛好,不會做的很大很專業。”他希望這些人能夠看到他對于當時巨無霸的操作系統Unix的改造。“歡迎任何建議和意見,但是我不能保證我一定會執行。”他還補充道。
Torvalds一定曾對Linux以及一系列相關軟件包能夠迅速“做大并專業化”感到吃驚。
他當時有非常好的時機。互聯網剛剛起步,使得全球的開發者可以更方便、便宜地通過電子郵件實現協作。與此同時,從普通程序員到技術公司,都在尋找微軟Windows的替代品,因此需求非常旺盛。
Torvalds采用模塊化的理念設計了Linux,這使得Linux比Windows更容易提高性能并適配到更多電腦中。
現在,Linux 以及其分支系統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操作系統。小到微型醫療設備,大到云計算服務器,Linux都是驅動這些硬件運行的操作系統。
最大的成功無疑是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上,2015年全球賣出了約15億臺智能手機,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操作系統都運行著基于Linux修改的Android。即便是曾經將開源軟件比作癌癥的微軟,現在公開向Linux示愛。
不過,Torvalds最大的貢獻是組織架構層面的。
他展示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組建了一個全球性的開發者社區。這些開發者原本是被認為是人群中的異類,但在這些人組成的社區里,他們“制造”一系列改變世界的產品。
現在,開源項目已經超過百萬,絕大多數都可以在GitHub找到“家”,上邊已經承載了1000萬開發者和2600萬個項目(不僅有代碼,還有文本和數據)。
在很多軟件市場中,尤其是一些非操作系統的軟件開發中,開放源代碼成為流行寫代碼的方式。比如服務器中的Apache、數據分析中的Hadoop 、云計算領域的OpenStack等等。如果這些開源項目消失,互聯網或許也將在一聲尖叫中停止。
但開源軟件并非完完全全的成功。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你很難從免費的產品里賺到錢。只有一家Linux 公司成為巨頭,那就是紅帽(Red Hat),預計在2015年財年實現20億美元的收入,絕大多數收入來自銷售開源操作系統和開源軟件的支持服務。
而開源軟件最大的受益者則是擁有大量數據中心的公司,比如亞馬遜、Facebook、Google等,因為不用向開源軟件付費,他們能夠向企業和普通消費者提供廉價的云計算服務。
作為回報,很多公司也同時成為開源項目的最大貢獻者,有時候需要將公司內部整個軟件包都放在開源社區。比如,谷歌最近把Kubernetes開源,這個項目可以一群計算機設備變成一個超級計算機。
隨著計算越來越多地轉向云端,開源軟件似乎變得無關緊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云計算靈活方便的購買方式以及簡單的部署模式。
盡管如此,Linux和他的追隨者們還在堅守,即便創始人也淡出視線。在Linux發展的早期,Torvalds扮演著最后仲裁者的決策,而現在,他似乎不再擔心他作為“領袖”的地位。日前的一個會議上,他對Linux能否在物聯網時代繼續發揮作用已經不再那么熱心。
或許,對于一個46歲的男人來說,Torvalds已經開始思考后Linux的生活,那么,他會在他“孩子”25歲的時候退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