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偉大的公司不能一直偉大
你是否奇怪過為什么像思科和微軟這樣長盛不衰的公司如此之少?或者為什么那么多曾經一度偉大的公司,例如戴爾和北電會突然急轉直下?不,這并不是因為創新或文化,雖然它們也是因素之一。
事實上,長盛不衰的偉大公司這個概念本身就有問題,如果不說它完全的幻想的話。因為影響一家公司的行為和業績的因素多到數不勝數,至少并不是誰執掌一家公司、它的競爭對手是誰,它所在的市場的情況這三個因素能夠決定的。
事實上,有三條科學原理或多或少地決定了一家公司難以長久保持偉大:
熵定律:套用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總是增加”,也就是說,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
進化論:套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適者生存,但是只會比別的生物多活一段時間。它們最終也要消亡。”
經濟學:投資101:“過去的業績并不是未來業績的保障。”
你認為我在開玩笑?不,我真的沒有。我真的有兩個科學學位,如果你能夠相信的話。
應該這樣看這個問題,如果各種因素都同時具備,烏拉,你有一位偉大的領導在統領著一家偉大的公司。這,本身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即使這名CEO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一種提倡創新的文化,他或者他的成功仍然受到公司公司規模和等級、市場份額、創造有吸引力的新產品等等因素的挑戰,而且還會面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加劇的競爭、內部的變化等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如果時間足夠長,即使是經營情況最良好的公司,內部擁有了所有成功的因素,也難以避免遇到各種小的磕磕絆絆、大的起伏、甚至可能撞墻,全力以赴卻落得自毀長城的結局。很多時候,在這種局面下進入公司的CEO無力回天。有時候,任何人都無力回天。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不要忘記***也是人。人都有弱點,更重要的是,它們會隨著無數個人的因素而發生變化,這些因素完全與工作無關。
在企業的墓園里,不乏曾經偉大公司的名字。但是那些在新領導的***下崩潰或重振旗鼓的例子似乎更有啟發性。有時候在同一家公司里,同一位CEO可能會出現在一段時間里成功而在另一段時間里失敗的情況:
Apple:在斯蒂夫.喬布斯被認為是有毒而被趕出董事會之后,蘋果公司基本上是在JohnSculley、Michael Spindler和GilAmelio三個人的共同治理下運轉的。我們都知道當喬布斯回歸后發生了什么。如果蘋果公司沒有斯蒂夫.喬布斯會怎么樣呢?JohnDvorak認為如果蘋果公司失去了史蒂夫.喬布斯就會變成另一個索尼。可怕的想法。
Dell:從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宿舍里開始,MichaelDell讓他頭腦的產物變成了世界上***的電腦公司,他將Dell交給了KevinRollins。這次交接班的結果并不太好,但是即使Dell本人的回歸都沒有能夠阻擋這家公司的下滑態勢。是什么改變了?很多事都變化了,只有這一點是唯一不變的。
IBM:在CEO JohnAkers的領導下,藍色巨人的帝國開始崩潰,在三年里營業額下降了160億美元,在該公司80年的歷史中,該公司***次引入外援,從RJRNabisco和American Express引進了LouGerstner,在他的帶領下,藍色巨人成為了一家IT服務公司,實現了商業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轉折。
諾基亞:在幾乎完全錯過智能手機革命之后,這家世界***的手機制造商最終決定解雇該公司的***執行官Olli-Pekka Kallasvuo,并引入微軟公司的StephenElop來為這家公司掌舵。一些人認為諾基亞的問題不僅僅是該公司CEO的問題,但是如果他們著手解決問題,卻只能從CEO下手,不是嗎?
總結:無數的因素和科學原理都讓偉大的公司無法按照學術的方式一直偉大下去。它們不能夠如此。不同意我的觀點?我們走著瞧。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