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的30個早已過時“定式思維”
例如,通常用“Uber”一詞來形容其破壞性。
1. 對比智能手機出現之前和之后給人們帶來的生活變化
2. 科技文章通常會用“終于”來開始一個產品的發布詞,而這項產品早在六個月前已經宣稱即將發布
3. 關于公司起源的故事被描述的比傳奇故事還要神乎其神,通常會出現“曾經被著名企業否定”、“曾經瀕臨破產”等橋段
4. 新產品被看做是谷歌、三星、蘋果手機的對手
5. 對蘋果公司的應對策略進行預測
6. 對Tim Cook的反應做出預測
7. 回顧Elon Musk的職業生涯
8. 復述那些為了創業為放棄工作的陳年舊事,或者講述如何邊旅行邊工作以及告訴你為何要辭掉工作環游世界
9. 價值十億美元的高科技公司給你講述“怎樣成為超能少年”的故事
10. 某些創始人正在針對某個假設的問題進行討論,并要拿出解決方案
11. 各種研討會
12. 有些文章對某件事情大加批判,但其實該作者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它
13. 有時會夸大其詞,比如說某件高科技產品“飛速移動,甚至能破壞物品”
14. 動輒就談論“云技術”
15. 通常用“Uber”一詞來形容其破壞性
16. 分享型經濟的初創公司卻不喜歡分享資源
17. Steve Jobs有各種性格類型:天才型、幻想型和戲劇型
18. 動輒就使用“黑客”這個詞,然而這并不是William Gibson的小說
19. 一個企業通常從“盲目、絕望、恐慌” 作為成功的轉折點
20. 通常會與蘋果,Uber,特斯拉,谷歌或其他某些企業進行比較
21. 網站的內容過于基礎,因為公司通常都是雇用實習生,而不是專業網絡作家
22. 談論企業的創業基因——即使是侏羅紀公園,最有趣的還是恐龍的DNA
23. 口頭上擁護雇員多樣性,但卻通常會歧視女員工
24. 對企業責任的陳述只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而不是改善商業模式
25. 企業創始人都不擅于做市場營銷
26. 營銷人員與創業人員互不理解
27. 創業視頻過于注重使用時髦的形式而剪切掉太多重要的部分
28. “忍者”、“大師”和“相撲”詞語的使用
29. 博文都是講述 “我是如何面對一個企業的失敗的,這是我學到的東西和……”
30. 談論過時的媒體網站,認為正是“清單體”和小游戲讓BuzzFeed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