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口消失后的喬布斯
本周,喬布斯逝世四年后,好萊塢再一次把他的故事搬上了銀屏。上一部同題材電影出現在整整兩年前,當時風頭正勁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Uber 和 Snapchat 剛剛加入了獨角獸的行業;而如今卻是一片蕭瑟,曾經的明星公司如 Evernote 和 Dropbox 紛紛隕落。
在科技行業,每個人都在繁榮時代尋找指數級的增長,但卻沒有發現這條法則的另一種解讀——即蕭條時代的指數級衰落。在這里大都是年少成名的故事,那些年輕人憑借著膽識和智慧,借著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扶搖直上;而在大潮過去,更多人將要承受自由落體帶來的恐懼。他們在過去被稱作英雄,在不遠的將來卻會成為 loser。
在寒冬來臨,風口消失的今天,喬布斯的意義在哪里呢?
吉姆·柯林斯是暢銷書《基業長青》的作者,他在斯坦福大學教授創業學期間跟喬布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說到喬布斯,他曾經用 restlessness 來描述他的一生。(restlessness 這個詞在中文里面并沒有確切的對應詞,可以解釋為不安全感或者躁動不安的)柯林斯相信,不安全感遠遠比單純的野心和智力更加重要,它是自我修復和自我驅動的原動力。
「生命在于重生和成長。大部分偉大的***并非天縱英才,而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史蒂夫身上,我看到的不是一個成功故事,而是一個成長的故事。」
或許這才是喬布斯在當前的環境下意義所在:二十歲少年得志,三十歲一敗涂地,并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不溫不火;就在人們覺得他即將過氣之時,卻在四十歲重新回到鎂光燈下,并在五十歲以及生***剩下的***幾年里,奇跡般的推動了下一波科技浪潮的出現。這多么像一出***的劇本,也難怪好萊塢的編劇導演們爭先恐后把他的故事搬上熒幕。
于是乎,那些只經歷過二十歲少年得志的創業者們,是不是應該打起精神繼續躁動不安下去,否則未來的歲月只能活在回憶當中。
在硅谷,喬布斯似乎無處不在,在這里總能輕而易舉碰到跟喬布斯有過交集的人們。極客公園過去曾經邀請過喬布斯的搭檔沃茲尼亞克前往中國;去年還帶著一群中國 CEO 拜訪過蘋果第二任 CEO 約翰·斯卡利(沒錯,就是把喬布斯趕出蘋果的那位)。而今天我想寫兩個普通硅谷老人的故事。他們年紀和喬布斯相仿,而年輕時代的經歷被深深打上了喬布斯的烙印。
一位是 Daniel Kottke, 他和喬布斯相遇在大學,兩人一起去印度修行,一起研究禪學,被喬布斯稱作靈魂伴侶;之后他成為蘋果最早的員工之一,幫助沃茲組裝出了***代蘋果電腦;***上市前夕發現自己沒有分到一分錢股票,于是跟喬布斯分道揚鑣。另一位是 Randy Wigginton,他是蘋果的第 6 號員工,也是蘋果***個軟件工程師。他為蘋果 1 代和 2 代以及后面的 Mac 寫過很多應用程序。
讓我們看看二十多歲的喬布斯在同齡人眼里面是什么樣子的。
奇葩創業者
蘭迪(Randy Wigginton)今年 55 歲,從事工程師是已經 40 年,他至今仍然是互聯網公司 Square 的一名普通工程師。他邀請我們到他公司見面,在電梯里他的銀發是那么引人注目。Square 是舊金山著名的獨角獸公司,它的創始人是著名的前 twitter CEO Jack Dorsey, 他曾經被人取笑從穿著到演講都拙劣的模范喬布斯。
蘭迪跟喬布斯的交集起源于那家著名的「家釀俱樂部」。蘭迪那年十五歲,是這家俱樂部的積極份子,他瘋狂喜歡上了電腦,希望某天可以自己造出一臺。但因為年齡太小,沒法開車,參加活動成為了一件麻煩的事情。于是在某次活動結束后,蘭迪問大家誰家離自己近可以每次帶他一起來,這時候一個矮矮胖胖的男子跑過來,說愿意每次搭他一程。蘭迪很高興,問他叫什么名字,他說他叫沃茲尼亞克。
1976 年,喬布斯和沃茲成立蘋果公司,蘭迪成為第六號員工,同時也是***個軟件工程師。他為那款經典的蘋果 1 代寫出了 Macwrite——蘋果電腦的***個一個文字處理程序。
談到喬布斯,蘭迪這樣說:
「他不是個好相處的人,但是我們都知道他很聰明。他就是一個擁有公司的三分之一,卻令公司其他同事活的很慘的一個人。」
蘭迪回憶說,雖然喬布斯是創始人,但卻不是 CEO(蘋果的***任 CEO 是 Michael Scott)。因為不會做設計,也不會寫程序,更不會做管理,于是 20 歲的喬布斯被分配的***個任務是采購零部件。即使這樣,喬布斯還是做得一團糟,
「我們總是笑話他,因為他總是討價還價,要買***的部件。他令很多公司感到不滿,因為他總是跟他們說:不行,不行,我需要更低的價格。那些公司會很不滿,然后喬布斯就跟他們吵,真是一團糟。」
作為整個公司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CEO Scott 試圖幫助喬布斯成長,但喬布斯乖張的性格讓兩人常常爆發爭吵,Scott 為了勸說喬布斯要每天洗澡,兩人吵了很多次。喬布斯認為自己只吃水果,因而飲食是很純凈的,所以他并不需要洗澡。
還有一次喬布斯希望在辦公室里放幾個豆包沙發,為此他還帶了一個到辦公室來。Scott 就是不同意,兩人又爆發了爭吵。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證明豆包沙發很舒服,喬布斯跳到了他自己的豆包沙發上,然后那個沙發破了。
「如果你見過豆包沙發里面是什么樣的,你就知道了。里面是很多很多細小的顆粒。那些顆粒散得滿地都是。幾個月以后,還能在辦公室找到這些顆粒。」蘭迪邊說邊苦笑著搖搖頭。
喬布斯是好工程師
和蘭迪工程師形象截然相反,丹尼爾(Daniel Kottke)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從他戲弄的眼神依稀可以看見他年輕時代的嬉皮士生活留下的痕跡。他騎著一輛翠綠色的老舊自行車來赴約,地點是一家四川菜館,丹尼爾告訴極客公園,這家四川菜館是硅谷歷史的一部分,由于這家餐館都是大圓桌子,很方便工程師們邊吃飯,邊接著討論工作,于是非常受歡迎。
作為喬布斯大學時代***的朋友,他被喬布斯肉麻的稱作靈魂伴侶(soul mate),他們曾經一起到印度旅行,并一起研究禪學。當喬布斯創業后,丹尼爾自然成為他最早邀請加入的人之一。但不同于蘭迪,丹尼爾并不是工程師,而是技工,工資按小時計算,每小時是 7 美元,職責是測試主板。
「我必須要自學,中間經歷了很多挫折。」丹尼爾說。不久丹尼爾被升遷為高級技師。
即使一副老派嬉皮士做派,但是丹尼爾卻偶爾能說出非常有深度的話來。比如他說喬布斯是一個好工程師,這顛覆了大家的想象,因為大部分跟他共事的人包括比爾·蓋茨都認為喬布斯根本就不是一個工程師。他是解釋是這樣的:
和汽車產業一樣。設計分很多層級。***層級的設計需要對下面所有東西的了解。需要了解什么是可能的。喬布斯很擅長了解什么是可能的。
丹尼爾還用 iPod 的一個小功能證明他的觀點。iPod 的存儲系統實際上是很小的電腦硬盤。它***的問題是不抗摔,經常拿來拿去救就壞了。而喬布斯的解決辦法是加入一個傳感器,當傳感器探測到 iPod 處于自由落體狀態時,硬盤就自動關閉了。
「他懂得從全局觀察問題,然后讓別人做具體的工作。」丹尼爾說。
一個復雜的人
(丹尼爾和喬布斯在一個展銷會上展示***代蘋果電腦)
丹尼爾還說,喬布斯是一個復雜的人。
「我早年認識他的時候,我和喬布斯都熱愛思考,我們自視為年輕的科學家。我們去印度帶的書是《禪道》(The Way of Zen),這本書很經典。當我們讀到「Autobiography of Yogi」里面說道的奇跡的時候,我們就會對這些描述表示懷疑。禪學與奇跡無關,與禪學相關的是自然的真理。我和喬布斯很喜歡這些理論。喬布斯很喜歡禪學里面的一個觀點就是:看清一切,簡約和優雅。想想蘋果的產品不就是這樣的嗎。優雅和簡約的產品理念都是從禪學里來的。
丹尼爾還認為,喬布斯的復雜性還表現在他對待朋友和產品時,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同理心。
他對消費者有很強的同理心。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因為他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他卻沒什么同理心。我和 Alex Gibney (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聊的時候,也說到他是個很矛盾的個體。因為大家都知道他不善于理解他身邊最親近的人,但是在產品設計上,他卻十分理解用戶。
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同理心并沒有并沒有出現在友情當中。作為朋友,喬布斯的很多言行讓丹尼爾很受傷。兩人曾經是室友,有一次喬布斯在自己衣柜藏了一些金幣,后來莫名不見了。喬布斯找到丹尼爾,質問他是不是偷了金幣。這讓丹尼爾很受傷,因為屋里還住了其他人,但喬布斯卻***個懷疑了他。
「他實在是太復雜了。」丹尼爾總結道。
蘋果公司成立之后,他誰的朋友都不是了
丹尼爾跟喬布斯的友情在 1980 年蘋果公司 IPO 時變得復雜起來。雖然是小時技工,但丹尼爾認為自己作為蘋果從車庫創業就加入的員工,理應獲得股票。但結果是丹尼爾一分錢都沒有分到。
這件事情被寫進了 2013 年的那部喬布斯電影里。
「有個場景我們要在餐廳準備午餐,但實際上那從沒發生過。」
(在上一部喬布斯電影里面丹尼爾的形象)
真實情況是,丹尼爾想去找喬布斯聊聊,他在喬布斯辦公室門口徘徊了很多次,但是卻被一再拒絕。丹尼爾十年后從他的前老板那里得知,當時前老板詢問過喬布斯丹尼爾股票的事情,但喬布斯斬釘截鐵的說:零,沒有股票。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沃茲知道此事后,拿出價值幾百萬美元的股票,分給了丹尼爾和其他一些早期創業伙伴們。
從那次事件后,兩人的友誼走到了盡頭,除了丹尼爾,很多早期的創業伙伴包括沃茲,都抱怨過喬布斯的冷酷無情。
「蘋果公司成立后,他誰的朋友都不是了。」丹尼爾這樣告訴極客公園。
兩人的關系在 1982 年徹底破裂,那年《時代》雜志打算給喬布斯做一期封面報道,記者采訪丹尼爾時,他透露了喬布斯有一個私生女的事情。喬布斯看到報道后幾乎哭了出來,大罵丹尼爾背叛了他,從此以后,兩人再也沒有說過話。對于此事,丹尼爾說他并不后悔。
「我無法想象的是我的朋友居然會否認女兒的存在。我并不后悔。」
后記
在記者生涯里,我常常注意到,采訪對象們當談到自己時,總是會將成功的部分放大,而將自己犯過的錯誤輕描淡寫或者閉口不談。這并不是這些人好大喜功,而是人性使然。再加上人對自己的認知始終是有限的,他們眼中的自己,和這個世界對他們的認識有時會差的很遠。這時候***的方法是找到他身邊的人。這樣我們才能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喬布斯到底是天縱英才,還是一系列經歷造就了他?從上面的故事里,我們可以很容易選擇后者。
喬布斯曾經說:
創新就是把各種事物整合在一起。當你問有創意的人是如何創新的,他們可能會感到些許愧疚,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創造什么。他們只是看到了一些東西。我們對于人類的體驗了解得更深更廣,我們的設計就會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