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的兩會:掌上論“鍵”
“一分鐘‘數’說政府工作報告”“聽小明講立法的故事”……這些兩會期間在新媒體上熱熱鬧鬧播放的HTML5(應用超文本標記語言),標題賣萌,內容犀利,符合新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再看各大媒體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客戶端上推送的HTML5,都能感受到媒體人憋著的那股子勁兒現在全爆發了,在這小小的HTML5里用上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
“指尖”上綻放
如果說去年的兩會報道中,媒體在HTML5的海洋里只是小試牛刀,那么,今年的兩會報道中,HTML5已經千樹萬樹梨花開了。用戶或許會覺得HTML5和Flash很像,但Flash做出來的動畫無法在移動端的瀏覽器中瀏覽,所以也就不奇怪HTML5在此次兩會的“指尖”上有多活躍。
媒體“中央軍”用HTML5技術在頁面上融入音頻、視頻、圖片、圖表、音樂和互動調查等元素,并將核心觀點精心梳理重點突出,使得頁面形式更加適合移動端閱讀,方便用戶之間的分享。《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端出了不少HTML5的新聞美味餐點,《李克強作報告時52次掌聲響在哪兒?》讓用戶劃動指尖便可瞬間了解政府工作報告里贏得掌聲的內容,而背景音樂里的掌聲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豐富了用戶的視聽感受。《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基于HTML5技術的《炫融特刊》,“手指動一動,兩會熱點我來送。大家好,我是小明!……本期《光明日報·炫融特刊》就和你聊一聊數字里的司法公正”——每次一段簡短的開場白,讓用戶覺得親近不少。從3月2日開始,中國網每天推出HTML5特刊《直通兩會》,使用HTML5技術,每日一期,涵蓋當日熱點話題,展示兩會眾生相,將鏡頭聚焦于中國改革進步之路。
“地方兵團”也不甘示弱。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制作的HTML5作品“廣西代表心中的大大來了”在3月8日晚發布,以卡通人物形象為主線,展現了當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的亮點,眾多網友紛紛在朋友圈轉發、點贊。陜西傳媒網在HTML5專題頁面等平臺開展“給代表委員捎個話”,為網友與代表委員溝通互動搭建橋梁。這些嘗試,讓兩會新聞大餐既有墨香解讀,也有掌上論“鍵”。
玩法很多樣
隨著HTML5應用群體的迅猛擴大,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還在潛移默化地進一步改變著傳統媒體時代你寫我看、單向傳播的模式,讓受眾參與、融合傳播、場景切入成為其更為顯著的特征。
縱觀多個媒體所制作的HTML5作品,大部分都采用了幻燈片式玩法,這種玩法在HTML5的世界里屬于最早期也是最典型的玩法,因為簡單、實用,所以至今還很流行。比如,中國網的HTML5特刊《李克強:簡政放權不是剪指甲而是割腕》等,其效果就是簡單的圖片展示和翻頁交互,最終整體的表現很像幻燈片展示。
還有的媒體用HTML5技術開發主題報道的小游戲,比如《人民日報》制作的《“一帶一路”帶給了我們啥?新買買提致富記》中,點擊“走你”,就能進入游戲選擇界面,選擇“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帶領用戶進入不同的題庫開始闖關游戲。
“新媒體+”的未來
對于大熱的HTML5,不少用戶認為其讓兩會報道的互動性與娛樂性大為提高。網友“@王小米的每一天”覺得HTML5其實挺靈活的,但是正因為這種靈活性及適應性,很多商家在里面接入過多的功能或者復雜的玩法,從而導致文件越來越大,這本身也是一種博弈。
前《北京青年報》記者李華良則不太喜歡HTML5,他在微博上說,HTML5的閱讀體驗并不好,因為其文件較大,手機打開吃力,尤其網絡不好時,半天打不開,只好關掉,放棄閱讀。此外,HTML5由下向上劃,幾乎每次把手機底層的菜單劃出來,“很煩人,就不能從左向右劃?”還有一點讓李華良煩惱的是,HTML5一頁頁打開很耗時,想盡快拉到最后也不行,強迫其閱讀并不感興趣的信息。
不同的看法是每一個新產品、每一項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總會碰到的,只有在爭鳴中前行,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HTML5僅僅是此次兩會新聞報道大戰中的一劑猛料,除了它之外,兩會的新聞報道每年都會緊跟潮流,踩著數字化的步伐,讓兩會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而在這些變革之中,我們也悄然感受到,或者一個“新媒體+”的兩會新聞報道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