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破“坑”之旅
原創改革開放以來,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所帶來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從撥號上網到突破百兆寬帶、從逛街購物到網購在家收貨,我們享受這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顆顆碩果的同時,傳統企業是否要轉型到成了企業管理者們最為頭痛的問題。
那些年跌倒的那些坑
傳統企業并不是不接觸網絡,這里說的“傳統”指的是模式,傳統企業的歷史要比互聯網企業要厚重,文化與牽掛也比互聯網企業要深,他們存在于各行各業,運營商、連鎖店、服裝業甚至還有金融機構。其實正是他們的濃厚歷史和文化造成的慣性思維,讓很多企業在轉型時遇到了大坑,以至于碰的頭破血流。
● 無痛點、不尖叫:所謂“痛點”其實就是用戶最需要的點。大多數傳統企業對于產品的定位相對的更限制于企業本身的滿意,還沒有放低姿態對用戶的體驗與個性需求進行貼近。用戶的需求是一定存在的,但用戶的消費行為需要個性化。不論是可口可樂推出的有個性昵稱可樂瓶,還是微軟推出的聊天機器人“小冰”,這都標志這傳統企業正在放低身段、貼近用戶開始轉型。
● 誤認為互聯網等同于微營銷:微營銷”是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營銷的結合,目前主要表現形式有微博、微信、支付寶等。相較于門檻越來越高的電商平臺,“微營銷”在節省成本上更具備優勢。但互聯網絕對不等同于微營銷!傳統企業需要從本質上了解工業經濟與新經濟這兩條完全不同的路,不要盲目聽信與跟風。
轉型抓住三大機遇
中國傳統企業生于機會,不要死于變化。對于正在期盼轉型的傳統企業圈流行的“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但至少還有一線生機”的說法金錯刀先生認為,如今變化的互聯網不是災難,反而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 消費升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三次消費升級,每一次消費結構的演變都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中IT產業的消費增長最為迅速。其中80、90后已經踏出校園步入社會,逐漸成為市場的主要消費組成,并且形成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百分之七十的中低端消費用戶也是重要的消費群體,這也是許多企業制定下鄉戰略的主要原因。
● 互聯網+傳統企業:金錯刀先生認為構造互聯網+傳統產業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浪潮,而且是一個將引爆萬億級的機會,包括未來,沒有什么傳統產業,沒有什么物聯網企業,因為一切的企業都要變成移動互聯網企業,因為你的家庭,你的企業都在手機上,甚至都在APP上,互聯網的方式將顛覆電視、顛覆銀行等行業。
就像幾年前,俞敏洪怎么都想不到,將來挑戰他的不是傳統教育公司,而是網絡聊天軟件YY。YY真的有可能挑戰新東方嗎?YY官方宣稱,今年要從新東方挖走2000位老師。傳統企業的痛苦這是來源于互聯網企業,而“互聯網+傳統企業”的新模式,如果運用得當,一大批傳統企業會成功遠離痛苦。
● 微信+傳統企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任賢良建議傳統企業,按照新興媒體發展的規律辦事,借用微博、微信等平臺,擴大用戶規模。將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應用到新聞產品的內容制作、存儲和分發上。在尊重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提供基于位置、用戶瀏覽習慣的個性化、本地化、接地氣的服務,提升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宣傳效果。對傳統企業來講,微信之類的平臺是他們擁抱互聯網的***個工具,用好平臺,就會乘上一個巨大的機遇。
借用微創新研究中心創始人金錯刀先生的一句話 “互聯網對企業的沖擊不是趨勢,而是現實!”,而現實往往是機遇與代價并存的。相對于傳統企業的線下經營的模式,線上經營優勢格外明顯,成功乘風的企業像小米在三年內迅速的占據了國內手機市場,市值3年翻了40倍。而像達芙尼、李寧、永輝超市、武漢中商等企業因為各種問題的轉型失敗案例也大大的存在著。
然而傳統企業必須接受企業轉型的事實,要穩扎穩打進行轉型,并要像海爾一樣堅定擁抱互聯網的決心。管理層必須由上至下去學習了解互聯網以及互聯網能給自身發展帶去哪些影響,并且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權衡利弊后再做規劃。我們期望看到更多的傳統企業能繼續乘風破浪,在新經濟時代依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