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O2O,完成閉環先補課
微信***,QQ第二?
騰訊剛剛宣布成立由張小龍率領的微信事業群,全面負責微信產品以及騰訊系的O2O業務。從O2O整個環節來看,貌似微信已經實現了流量入口、購買到支付的完整閉環。在移動領域創造出一個從入口到平臺的生態圈,尤其是去年到今年一系列的收購、投資和合作行為。
那么,騰訊O2O真的閉環了嗎?如果線上平臺和入口沒有問題,線下呢?通過收購和合作可能是一個方式,比如提供貨品和通道,以及交易通道和場景設置,但如果微信僅止于此,那么入口還是入口,流量還是流量,真正本質并沒有改變什么?
正如阿里巴巴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數據公司,阿里關注的是數據、服務還有云平臺的能力。從長遠來看,云平臺和大數據服務能力,將會是阿里發力的焦點,尤其是在面向移動轉型的時刻(“all in”移動)。
今天,智能移動設備正在將消費者從共性特質的群體變成獨特需求的個體,所有的位置、情景、行為表現和交互關系都有了意義。縱使同樣都是要作為平臺,移動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已經出現兩個重大的顛覆。1)是人和人的連接,而不是人和機器、信息的互聯,體驗和交互變得非常重要;2)更重要的,移動互聯網后面要提供的是軟件、數據的服務,而不僅僅是入口和流量。
這也是BAT們都在關注的重點:如何通過入口、平臺以及自身積攢數據和分析能力,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創新商業模式。不管是廣告投放,還是判斷和引導用戶的消費行為,提升客戶服務能力,都離不開大數據和個性化服務的能力。
正如像Wish,一家美國移動為主購物APP做的,如何通過數據和行為分析,讓顧客獲得最想購買的產品,讓企業找到最想買他產品的顧客,而不僅僅是做那種傳統的交易匯聚平臺。這樣的新型電子商務公司肯定不僅僅再是中介的平臺,而是要承擔更強的技術服務功能和生態鏈塑造的功能。再比如,最近剛剛獲得大眾點評8000萬美金投資的餓了么,這款應用除了表面上外賣和訂單匯聚、快送的平臺,本質上它的核心競爭能力和收入,還來自它為商家提供了一整套的軟件,更高效地處理訂單,以及提供數據的分析,比如哪些菜品做的好,以及對地區和客戶進行分析,比如訂單頻率和時間等。更好來幫助商家做好產品和服務,增加上游收入和粘性,將商家從促銷和推廣的壓力中解放出來,也同時***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這種win-win模式,恰如wish類似的移動電商平臺為上游提供的,更好的技術和平臺支持,更好的產品建議,更簡潔的銷售方式,更好的客戶獲取和維護,以及更低的銷售成本。因此,也更好得滿足了客戶需求。當然這樣的說法反過來說也一樣:更了解消費者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對上游就能提供更好的建議、支持和產品、銷售的建議。
在這里面,數據搜集、處理和技術服務能力是核心。4月30日,Facebook開發者大會上,馬克·扎克伯格宣布新推的“匿名登錄”(Anonymous Logins)功能。這項功能背后的野心,不但是要讓用戶更加放心登陸,也讓脫敏數據能夠坦然保留在facebook數據庫中,并被進一步開發應用(事實上,facebook完全可以通過行為確定用戶)。無疑,不管阿里巴巴、facebook,還是亞瑪遜、wish這些企業都認定,未來針對數據的開發和技術的服務能力都將是最最根本的。
這也是“可以定位、服務到人”的移動互聯網的典型特征。美團網CEO王興就曾說,“我也很焦慮,怕成為傳統互聯網企業”。調查顯示,今天消費者的全部的上網時間中有超過60%是在移動端完成的。隨時隨地在線,便捷的移動網絡讓人變得越來越“懶”,對“簡潔、有趣和智能化”的追求也會越來越提升。comScore對3000個美國成年消費者的調查顯示,46%的消費者認為,當他們使用移動應用進行在線購物的時候,不太會進行很多的比較;他們會更傾向迅速做出決策,或者迅速離開。
在年初曾有媒體報道6800多家天貓店鋪關門,盡管阿里巴巴官方予以否認,但又有一組數據調研數據顯示,由于成本、規則和平臺競爭的壓力,居然9成的淘寶商家希望“出淘”。剛剛結束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騰訊COO任宇昕提出,無論是巨頭,還是新創公司,連接型的公司將能更好地享受移動互聯網紅利。而且, “連接”越智能,價值也越大。當傳統的平臺規則開始失靈,wish這樣的企業的機會才會出現。
這些“更智能的連接者”已經不僅僅是個平臺,它們也不僅僅是要為買家與賣家之間創造可能的機會,而是要通過技術的手段,幫助上下游實現***的匹配,同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就是通過技術和服務能力,讓自己不僅成為平臺或者入口,而是作為系統的維護者和服務者,通過數據和技術提升粘性而不是噪音,增強信任度而不是反感,帶來更高的價值而不是僅僅綁定更多的應用。
這也正是微信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