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X下一步是什么?
譯文UI設計存在于每款觸屏應用的界面。雖然不會每次看起來都不太一樣,但其實使用的技術都差不多,比如jQuery。我并不是說所有的應用界面使用的都是jQuery,事實上,大多數應用都不是。不過,我們仍然用不同的代碼實現了差不多的效果。
在這些制作過程中,創新在消失。如果使用了軟件,如果使用了jQuery庫,如果你為了使用某個工具而去學習這個工具,那么其局限性就已經存在于你的應用體驗中。創新只停留在表層,或說只停留在屏幕效果上。我使用腳本語言的不同之處在于程度,并非類別。因為程度的差異影響的是外觀或風格,以及感受,盡管運行的原理是一樣的。要想真正改變界面(即便界面是由預配置的庫搭建),語義學是優秀UI設計的后盾。
目前,UI和UX設計的挑戰在于如何借助語義學的知識優化設計。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公司已經收集了大量描述用戶如何在觸屏上與內容互動的數據。僅僅是了解我自己如何使用iPhone,我就可以告訴你人機之間的互動其實就是在屏幕上指點江山。在使用iPhone時候,幾乎99.9%的時間,我都在不停地點擊圖標。這跟內容倒沒多大關系,只不過是因為有圖標的地方就可以進行輸入操作。對我自己使用iPhone的案例一研究,就出現了幾個問題:
為什么按鈕要這么小?它們是唯一指示我進行點擊的東西。即便,它們的面積很小,但仍然有些浪費。
為什么要把它做成按鈕的形狀?不能是直接點擊的內容嗎?那么,為什么我要對其進行點擊呢?
這些手機都是智能的。它們生就是被觸摸的,所以為什么使用手機的時候,你的手指頭還有大量時間是懸停著呢?
問題是,什么樣的界面使用戶更樂于使用?怎樣的界面讓用戶玩得更開心呢?看看語義學和UX設計,思考一下如何將用戶帶入用戶體驗中。不是讓他們的手指頭懸停在手機上方,等著下一個按鈕的出現,而是讓他們真正使用界面。滑動,暫停,加載都是動態模式,多觸點輸入,扁平化的,半透明的UI。UI太透明,以至于很難把按鈕跟屏幕的其他部分區分開。我們可以把這些靜止的按鈕變為動態的。用心理預期(預測到下一步要點擊哪里及如何點擊)來替換物理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