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企業向醫療服務進軍 為公立醫院改革增加動力
獨一味并購三家醫院,醫藥企業布局醫療服務領域
6月27日,甘肅獨一味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其旗下全資子公司四川永道醫療擬8000萬元收購蓬溪健順王中醫(骨科)醫院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這是獨一味今年并購的第三家醫院(不算年初收購一家腫瘤醫院的收益權),6月6日,以2500萬元受讓資陽健順王體檢醫院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以1500萬元受讓德陽美好明天醫院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交易總額達4000萬元。另外,我們注意到三筆交易均采用“鎖定收益保證”,這給獨一味并購后盈利作了一定保障。
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去年金陵藥業并購儀征醫院。2012年7月25日,金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儀征醫院有限公司簽署了《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儀征醫院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金陵藥業出資1.23億元受讓儀征醫院68.33%股權。去年至今,這四起并購案例可以看到醫藥企業向醫療服務進軍的決心和力度。
對于醫藥企業向醫療服務領域進軍,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
從醫藥企業自身看,完善產業布局并加強渠道優勢
從醫藥企業自身發展來看,橫向并購能夠提升企業市場份額、擴大規模、提升同業競爭中抗風險能力,而縱向并購則能夠完善產業布局、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盈利水平。醫藥企業借助并購醫療服務機構向產業下游延伸,一方面完善自身在醫療產業的布局,擴充產品及服務模塊,另一方面則可以利用所并購醫療機構降低一部分產品營銷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據相關數據,國內醫院渠道占醫藥市場總銷量近70%。雖然新醫改以來對“以藥養醫”改革力度逐年加大,但在目前非營利性的公立醫院占據醫療服務絕對主導地位的行業環境下,如何讓醫療服務主體也是核心資產的醫生們獲得應有的貨幣收入直接影響著中國醫療行業健康發展,改掉“以藥養醫”談何容易。從這個角度看,醫院渠道仍然對醫藥行業的影響仍然非常大,通過并購醫院來占據一定渠道資源對醫藥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從醫療服務行業看,發展空間大,市場潛力有望逐步釋放
“看病貴”和“看病難”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究其根源,是中國醫療產業仍然保留著較為嚴重的計劃經濟體制。從2012年衛生部公布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可見,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僅占有5.20%的床位數;11.84%的國有醫療衛生機構,占有82.20%的床位,67.45%的衛生人員,74.41%的執業醫生;而38.40%的私營醫療衛生機構,僅占有6.16%的床位,12.34%的衛生人員和13.05%的執業醫生。2009年中國政府提出的新醫改以來,政府推出多項政策來促進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以及市場供給嚴重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醫療服務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受到市場普遍看好。新醫改已經過去四年多,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服務目前主要集中在專科醫院領域,公立醫院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相比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清科研究中心認為,在目前醫療體制下,借助并購醫療服務機構向產業下游延伸,是醫藥企業尋求長遠發展、完善產業布局、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可選路徑;從另一面看,醫藥類企業通過并購來推動非營利醫療服務機構轉制,也可能成為中國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