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阿里巴巴轉型大數據公司
《大數據時代》提出的相關關系代替因果關系,給現有商業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平臺、金融、數據”是去年馬云公布的阿里巴巴“三步走”發展戰略,而作為壓軸部分,“數據”顯然是阿里集團戰略棋盤中最有野心也最為謹慎的一步棋。昨日,在淘寶開放日數據分論壇上,阿里巴巴數據委員會會長車品覺就表示,阿里巴巴的未來會是一個數據公司,但“販賣數據并不是阿里巴巴未來要走的路”。此外,他還透露說國內一些商家、企業已在線下悄悄展開了“數據的收集”。
阿里設立數據委員會
安全與質量是“大數據”核心
車品覺在論壇上談到了阿里巴巴對“大數據”的應用,稱阿里已經設立了數據平臺事業部和橫跨其他事業部的數據委員會。“專設數據委員會,是希望把數據安全、數據質量以及數據化運營當作集團戰略重點來抓。”并進一步協助集團內各事業部數據基礎設施平臺的“底層互通”。
他對此做了進一步解釋。數據安全,主要是要考慮“在數據開放的同時如何做到對用戶隱私的保護”。數據規模越大才越有價值,價值的發揮基于數據的開放。而隨著數據開放而來的則是安全問題。
車品覺說,“阿里對于數據的挖掘處理有一套自律準則,包括后臺數據的查看,一些明細是看不到的,這樣封閉的目的在于維護用戶的隱私,同時也防止數據濫用。”
對于數據的應用,阿里一向謹慎,車品覺說:“阿里內部有個專門的小組,數據的公開與否主要由他們進行判斷。”然而評判小組卻沒有一個具體且統一的評判標準,“所有數據該不該公開,公開到什么程度,都以每個案例本身為具體考量。”
而數據質量則是在大數據多源頭的獲取方式上,從源頭上保證數據的準確度。“就好比我們去挖掘一個信用卡持有人的消費記錄,但我們必須搞清楚這些記錄的消費行為是不是都來自于持卡人,有沒有可能這當中的一部分是持卡人老婆拿卡去消費的?”要盡可能地保證數據的精確度,不然就會導致數據質量失準。
販賣不是阿里大數據未來之路
大數據無疑是個極佳的財富工具。
從資本角度看,什么樣的公司有價值,擁有多大的價值,這些都能通過它所擁有的數據規模、數據活性,以及該公司對數據的分析應用能力看出。
而通過大數據實現盈利的關鍵,就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從而實現數據“增值”。
關于阿里巴巴如何利用手中的數據為企業本身創造更大的價值,本報記者現場就此向車品覺會長提問,而他所代表的、坐擁30PB超大規模深度數據的阿里,卻表示對大數據這筆財富的運用并非“販賣”那么簡單。
“販賣不是阿里未來的大數據之路”,如何在安全前提下使大數據產生新的價值與財富,這是阿里巴巴仍在思索的問題。“因為阿里還在路上,而這條路還很新,可供我們參照的‘前車’并不多。”車品覺說,“未來的發展,恐怕要到未來才知道。”
車品覺眼中的“數據策略”
車品覺還提到部分企業、商家在線下的一些“數據策略”。而在國外,線下企業的大數據收集早已開始。
●周大福
周大福珠寶現在要求收銀員在收銀時做好顧客的“款式挑揀記錄”。
“假如一個顧客他這次一共試戴了5款戒指,雖然最終為其中1款買了單,但收銀員要將這位顧客試戴的其他4個款式記錄下來,以便做后續數據分析。”
●VISA
信用卡發行商VISA,其很早就站在了信息價值鏈的最佳位置上。
它的數據部門通過挖掘210個國家15億信用卡用戶的650億條交易記錄,來對客戶的消費趨勢進行預測,從而販售給其他公司,以此從中獲利。
VISA數據部門通過分析發現,若某人在下午4點為汽車加油,其很可能會在接下來的1小時內去吃飯或去超市購物,而這1小時的花費約在35~50美元。對應的這些商家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有用信息”,因為他們能據此在這一時段的加油小票背后附上加油站附近商店的優惠券,吸引加油者前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