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的IT“脊梁”
2003年“非典”帶來的痛苦回憶還未消失,2009年的“甲流”又對中國的傳染病預防與控制事業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一輪又一輪的傳染病不斷考驗著中國的疾控事業。2003年SARS肆虐時,北京構建了全市SARS信息報送系統、疫情分析決策支持系統及流行病調查信息系統。可以說,經過SARS的挑戰,中國的醫療信息化向前邁進了一步。2009年“甲流”期間,醫療信息化已經初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衛星定位系統、可視化MIS(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等手段已經成熟運用在了抗擊疫情的過程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疾病控制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依然還很低。回憶一下非典疫情暴發時,信息流通的滯后性是疾控事業的一大阻礙,中國疾控事業迫切需要一套遍布全國各地的高度精密的疫情實時監控系統。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邁進。在記者參觀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新址后,對于中國的疾病預防控制行業的未來,多了一份信心和憧憬。
機房建設分階段進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總面積大約一平方公里,周邊綠蔭環抱,空氣很是清新。但這里并不是中國疾控中心的原址,是剛剛建成的新址。2003年的非典,一夜之間將疾病預防控制推到了風口浪尖,而經過了這一次抗擊非典的戰役,也使得人們認識到了疾病預防控制的重要性。中國疾控中心原有的基礎設施已經開始老化,建設一流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迫在眉睫。
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中國疾控中心新址的建設工程。新址的建設將會分為四步走,目前已經完成了前兩期的工程,正在進行第三期的建設。新址建設中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國疾控中心信息中心的建設,信息中心副主任傅罡為記者詳細介紹了信息中心的建設歷程。#p#
與疾控中心整個園區的建設規劃同步,信息中心的建設也分成了四期。第一階段屬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包括網絡、主機、存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二階段主要是應用系統的建設,包括原有系統的應用遷移改造和新系統的建立。傅罡介紹說,整個昌平新址的建設是采用了IBM提供的設計規劃,基礎架構也采用了目前流行的模塊化設計。而SOA架構也是他們比較認同的方式。傅罡介紹,基于SOA架構,可以把每種不同的業務做成服務,未來在建立業務系統的時候可以直接去調用相關的服務。因為公共衛生包含許多種業務,例如傳染病、計劃免疫等業務,將復雜的業務做成服務,會極大的方便今后的調用。
目前,第三階段剛剛招標完畢,包含了兩項重要內容。第一是容災改造,將把信息中心原址改造成新址的同城災備。這就涉及到舊址與新址之間的通信問題,兩個地址之間相距68公里,需要用光纖打通將原址改造成新址的災備中心,目前這部分工作正在規劃之中。另一部分內容即是采集數據并建立分析系統。第四階段則是數據倉庫的建立,這涉及到后期具體的業務類別,根據不同的業務建立業務模型再建立數據倉庫。四個階段完成之后,中國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將會承擔起覆蓋全國的計劃免疫、傳染病等業務的直報系統,還會承擔起園區兩大實驗室的計算業務。
業務驅動信息化建設
據傅罡介紹,中國疾控中心的信息化建設即是圍繞衛生部的一些規劃及“3521工程”展開。目前,中國疾控中心信息中心的地板面積為1400平米。出于安全的考慮,機房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別針對不同的業務,包含全國業務機房、疾控中心業務機房、托管業務機房及其他類別業務機房,四個機房分別負責不同的業務運行。
信息中心經過前期的建設,已經能夠支持除實驗室以外的所有公共衛生業務。這些業務毫無例外都是單獨運行,例如結核病、艾滋病、鼠疫等都是單獨的業務模塊。傅罡特意向記者介紹了兒童計劃免疫業務的重要性,他表示這在全國業務里面也屬于非常大的一個項目。
計劃免疫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就是疫苗管理和兒童的免疫接種。疫苗的保存條件非常嚴格,需要低溫保存,這就要求疫苗的運輸、安全等各個方面都需要百分之百的保障。疫苗從生產、庫存到運輸,再到由大包裝拆分成小包裝,都需要溫度和濕度的控制,這件做冷鏈管理。而在兒童接種疫苗之后,出現的癥狀(免疫副反應)也都需要全面覆蓋,做到數據的可追溯、可追蹤。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是由電子監管碼實現的。目前,這種管理方式還在建設中,所有數據的保存是中國疾控中心信息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是對數據保存還不是最終的目的,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也是未來的挑戰之一。
在參觀數據中心的過程中,傅罡介紹,數據中心的服務系統針對不同的業務采用了不同種類的服務器。一類是基于X86架構的服務器和一部分小型機。還采用了一些2U、4U和8U的機架服務器,被用于小的應用,并為將來的虛擬化做準備。除此之外,還有一百多臺的刀片服務器,主要用于Web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以及未來的定型計算。#p#
安全等級視業務而定
其實,中國疾控信息中心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已經基本滿足了一個數據中心所需的網絡安全需求。目前,信息中心采用了一級防火墻、二級異構防火墻、防DDoS攻擊設備等;在鏈路方面,采用了IPSec VPN和基于訪問的SSL VPN;另外還部署了IPS、IDS、防病毒網關、流量控制等安全設備。
但就像傅罡所說的那樣,如果業務應用沒有完善,部署安全的架構就失去了意義。因為信息安全必須針對業務應用,而日常所遇到的安全等級問題也都是業務本身所帶來的。所以,在疾控中心的業務應用完善之后,也就是在疾控中心的第四期建設中,將會發起一個比較大的信息安全項目——安全等保項目。到時,信息中心將會從安全的角度重新梳理所有的業務。
因為安全涉及到網絡結構的第一層到第七層,另外還涉及到人員和管理的問題,都是一個完整的安全系統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安全本身并不產生效益,是和效率成反比的。傅罡用這句話闡釋了他對于安全的需求。部署安全系統可以幫助信息中心規避一些風險,滿足國家對于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信息中心的安全部署將會圍繞業務展開,根據不同的業務性質來決定信息安全的等級。
統一的平臺是目標
中國疾控體系目前的結構呈現的是一個倒金字塔的形狀,國家層面上業務種類分的越細,真正到基層時對應的人也往往會更少,一般只有一到兩個人。從國家到省、市、縣,再到鄉鎮、農村,可以發現疾控的力量越來越薄弱。鄉鎮、農村本身的信息化手段就比較落后,如何將疾控信息化覆蓋到這些地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由于業務的復雜性,基層的一兩個人可能需要對每種疾病種類利用不同的帳號再去登錄不同的業務系統向上級報告。這種方式不僅浪費人力,也有可能造成信息上報的延遲。所以,統一的數據采集平臺是完善目前疾控事業的關鍵之一。#p#
傅罡介紹,未來他希望看到無論是哪里的疾控人員都可以通過一個統一的數據采集平臺進行登錄,并能夠在平臺里看到所有應該看到的業務種類。這是一個業務整合的過程。未來,或許用手機、傳真機或者目前流行的iPad都可以向這個統一數據采集平臺報告最新的疾病信息。結合GIS系統,國家層面可以通過數據報告地點的統計分析,直觀地看到疾病是否是地區性的發作。
至今為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部署了18個信息直報系統,承擔著全國網絡直報系統的數據收集、分析和存儲的任務。該系統目前主要是以Web直報方式實現統一的門戶,覆蓋范圍達到了10萬人。面對如此巨大的訪問量,必須要提供一個穩定、快速的平臺,實現冗余保障和智能的優化,實現直報系統的順利交付。因此疾控中心也選擇了諸如深信服的負載均衡等設備來進行鏈路優化及服務器資源優化。在服務器側,這些設備負責檢測服務器金康、多服務器性能分擔、冗余備份和快速切換。而在鏈路側,負責檢測鏈路健康,保證訪問的最快接入。相信經過四個階段的建設,疾控中心的信息中心會逐漸成長為一個統一的平臺,成為中國疾控事業的有力臂膀。
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原址即將改造成為新址的同城災備中心。異地災備在技術上實現已是完全可行,但是人員和設備資產管理問題還有待考慮。另外,追隨“3521”計劃,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已經有了建立省級數據中心的想法。中國的醫療信息化本身就面臨著復雜混亂的問題,如何將業務進行統一,制定相應的標準是未來的道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址的成功建設也顯示了國家對于醫療信息化的重視,希望中國疾控信息中心能夠在以后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編看編想:部署云計算仍需時日
云計算由于沒有標準化,每家廠商提出的概念也都不甚相同。傅罡表示,他一直在關注云計算的進展,但是對于公共衛生行業來說,實現云計算還有一定的距離。因為實現云計算需要兩個基本的要求,第一是虛擬化,第二就是業務邏輯必須要很清晰。在信息中心的機房中大量采用了刀片技術和虛擬化技術。虛擬化的實現已經很成熟了。但是,對于公共衛生行業來說,業務邏輯的清晰性是很大一個挑戰。
中國的公共衛生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標準的滯后。同樣一種業務類型放在不同地域有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名稱,這導致的數據管理非常混亂。地區之間的數據交換因為未標準化往往會帶來很大的工作量。對于云計算來說,一個統一的處理平臺和服務是必要條件。中國疾控行業目前的標準化遠遠滯后于信息系統發展的速度,因此距離云計算的部署還尚需時日。
“3521工程”:中國“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建設工程規劃已初步確定,即建設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3級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管理5項業務應用,建設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2個基礎數據庫,1個專用網絡,以及信息標準、安全2個體系,該計劃又被稱為“3521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