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來保存你,我的數據
21世紀什么最重要,偶認為不是“人才”!而是“數據”!為啥?這世界離了“人才”,你我該上班上班,出城、唱歌、吃火鍋。。。該干嘛干嘛;但離了數據,從個人身份信息到銀行里的存款,從柴米油鹽到國際貿易、金融往來,從日本地震災后救援到利比亞內戰聯軍的空中打擊,估計都玩不轉。各種各樣的數據已經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離了它,你可能寸步難行!
可悲催的是,如此重要的數據卻在很多情況下非常脆弱,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已經談不上了,能最終保存下來就謝天謝地了。
談一個在銀行(其他企業估計大致相同)經常碰到的問題。
前面的博文中我已經傾訴了銀行員工制作報表的痛苦,但沒有談到“最痛苦”是碰到涉及歷史數據對比的報表,而“最最痛苦”的則是歷經幾次系統升級,甚至系統更新,跨越N年歷史數據的對比!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只有三種方案加以應對:
方案A(***):依靠保存在電腦硬盤中的歷史報表進行拼接。
如遇到時間跨度較長,其間恰逢電腦更新而數據沒有及時備份,或一些老的數據備份手段無法為現有系統兼容(如2000年應用比較普遍的流帶,現在我都找不到機器讀它),這條路就走不通了。
方案B(次優):翻查紙質報表數據。
根據銀行對于報表的管理要求,即便全部實現電子化了,一些重要的報表、數據也需留存紙質留底備查。但這個必須基于銀行已經建立起規范的、專業的紙質報表管理體制,并且長此以往始終如一的加以實施,否則在昏暗、壓抑的憑證庫中,大海撈針般的找尋報表,絕對是職業生涯中的夢魘!
方案C(必殺!):依靠當事人的記憶或“估”!
這是最不靠譜,但往往是很多情況下的***解決方案!道理很簡單,報表總得做,數據有總比沒有強!但如果遇到當事人離職或頭腦不清,那就只剩下“估”一條路了,報表有多少水分,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數據如此,涉及業務系統改造后或跨系統同樣如此,日常業務中我們經常碰到“由于您所查詢的數據是系統升級前的,所以無法獲取”,以及不同業務系統提供的同口徑數據出入較大等情況,這不但給統計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而且直接影響到業務的連貫性和對客戶情況的準確判斷,甚至因此造成銀行經營風險和合規風險。
數據的重要性已毋容置疑,而今后數據只會更加深入的滲透到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如何保護好它們,任何需要的時候可以方便、準確、完整、及時的獲取到,實現不論是業務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還是辦公自動化系統,都使用統一的標準來采集、保存、查詢、傳遞,使用戶真正擺脫數據帶來的“痛苦”,享受數據帶來的“喜悅”,真是需要突破性的思路和長期、不懈的努力!
原文鏈接:http://www.cnblogs.com/leo232/archive/2011/03/31/2000548.html#2058958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