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國制造商業創新 用友U9、SAP孰最優
整體發展戰略的銜接與管理變革的融合,對于企業在信息時代的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重要意義。“十年之癢”無疑是個沉重的話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化,盲目崇洋媚外和本土管理理念上的巨大差異已經充分地暴露出來。
敏捷管理和多組織形態的融合需求,正在促使企業原有的管理軟件部署面臨新的“管理升級”。如果無法選擇有效的方法通過這一“瓶頸”,系統運行與管理實務的“并行”問題,無疑將阻礙中國制造企業的創新發展和應變能力。
商業創新驅動管理升級
在中國改革開放步入深化階段的時候,全球金融危機來襲,讓中國的企業家們對企業管理和商業創新有了全新的思考:如何從價值鏈低端的產業地位向價值鏈中高端突圍?在經濟逆境中提升企業靈活性,進行跨區域、多樣化管理創新以應對全球市場競爭?如何抓住機遇,通過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管理水平和業務模式創新?而伴隨這些思考和討論,人們發現,企業“升級”正在像“危機”一樣,成為企業界討論的熱點話題。
“商業創新,是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與焦點,中國企業ERP升級,必須能夠有效支撐中國的商業創新”,計世資訊總經理曲曉東表示。在他看來,中國商業創新包含經營模式、業務模式、管理模式三個方面:
經營模式創新的***特點是以跨區域、跨國經營。利用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便利、低廉的交通和溝通方式,使得企業通過多地點經營方式,挖掘全新的市場空間,贏取企業利潤積聚、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成為可能;
業務模式創新的***特點則是協同。隨著企業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自身的發展,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多生產類型、多生產模式、多生產地點的企業業務模式已經非常普遍,而這又必然要求企業在業務模式上保證在實現企業內部,企業和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之間的良好商務協作;
而管理模式創新的特點則突出表現為敏捷商務。企業商務敏捷性,就是打破內部和外部的商業界限,對迅速改變的環境做出快速反應,力圖將最恰當的信息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使其能夠做出***的決策。迅速、敏捷、善于響應的素質正在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今天,當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革讓中國同眾多國際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對更直接的國際化競爭與市場挑戰,管理水平與發展速度的不匹配已經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市場競爭格局的轉軌,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及其運行模式的變更,多組織、多工廠、跨地域的組織結構所導致的資源利用率低下、管理乏力等問題,對離散型企業和流程型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和隨需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業創新拷問傳統IT架構
您的企業還是使用十年前的管理軟件架構嗎?
“結構決定應用,應用能否升級成功,企業IT平臺升級至關重要”。用友公司信息化專家楊寶剛教授認為,“從技術平臺上看,無論是管理升級還是應用升級,都需要以平臺升級作為基礎,因為商業創新和復雜應用,越來越需要系統平臺具有更加彈性的技術架構,組件化的模式以及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楊教授介紹,軟件領域里SOA思想流行的背后,其實就是平臺升級的要求和產物。
近十年來,在以用友為首的一批優秀國產管理軟件廠商的積極推動下,信息化在我國企業得到了不斷深入應用。一方面,ERP管理軟件在提高運作效率、實現利益***化、促進企業發展等方面讓經營管理者深切體會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政策指導下,高端ERP管理軟件和制造業的融合已經成為現代制造的重要特征。
面對現代企業戰略的不斷深化,經營管理者們的目光正在從“由內向外”向“由外向內”發生轉變,相對固化的傳統IT架構也正在面臨新的“考驗”。大型企業,尤其是裝備制造型企業對于強化多組織企業的管理模式,支持集中監控、集中管理的需求逐步增長,對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的精細化管理訴求日趨強烈。如何通過內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管控銜接,實現設計信息、生產信息、管理信息的有效整合,打通企業內部運營、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進而及時地為企業戰術、戰略、決策提供準確、有效的數據信息,對市場需求做出迅速反應,成為當前企業信息化深入應用的新課題。
對于中國企業ERP升級的目標,著名信息化專家、上海樂勤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黃驍儉從信息化和應用的角度總結一語中的:“無論是跨區域的經營模式創新,還是以協同為特點的業務模式創新,或者是以敏捷商務為特點的管理模式創新,在組織結構上,多組織企業已經成為主流的組織形式,這對傳統企業IT應用提出了巨大挑戰,企業ERP升級必須要能夠滿足和迎合企業快速擴張和深入管理的復雜應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