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老大”愛立信的距離
華為晉級老二了!
據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剛剛公布的季度報告稱,華為在第三季度超越諾基亞西門子,成為全球第二大移動網絡設備廠商,其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將近一倍。截止今年第三季度,華為所占份額從去年同期的11%上升至20%,躍居第二;而愛立信繼續占據頭名位置,所占份額為32%;諾基亞西門子排名第三。
這不僅僅是對華為,對整個中國企業而言,都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標桿案例。除了世界老二的規模,其典型戰略意義更在于:
首先,華為是典型的高科技公司。不同于紡織、家電等傳統意義上的低附加值的“中國制造”,華為是一家以通訊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企業,連名字都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目前華為已成為全球領先的下一代電信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國際技術專利在同行業位居世界首位,在面向未來的全球4G之爭中也先行一步,占據一席之地。
其次,華為是典型的國際化公司。華為75%的市場在國外,不但在亞非和中東、南美贏得市場,而且在歐洲和日本等主流高端市場也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就在11月份,華為贏得了在挪威建設第四代移動網絡的合同,以取代愛立信和諾基亞西門子所建設的舊網絡,這樁交易也是截至目前在歐洲市場上規模最大的LTE(長期演進技術)交易;在日本,華為已連續兩年占據日本上網卡市場的半壁江山。2009年3月底,華為成功中標美國電信運營商Cox Communications,標志著中國企業第一次成功打入北美電信運營設備供應市場。
其三,華為是標準的民營企業。與中石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移動等規模龐大而又備受指責的國企不同,成立于1988年第一次企業潮的華為,是標準的民營企業,且員工持股。這絕非只是企業注冊性質的不同,放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及未來30年“中國制造”升級的大背景下來看,其代表了中國企業的真正未來之力量和價值。
自豪之余,一個新的命題和心愿接踵而至:華為離真正的“全球老大”還有多遠?擺在華為和任正非面前的不只是鮮花和喝彩,還有更大的壓力和挑戰。華為要突破的邊界還有很多,它一直在路上。
從這幾年的表現看,華為在高成長的背后,暴露了應收賬款激增、庫存周轉慢于對手、盈利能力下降等內部運營能力滯后的問題。這些恰恰是制約華為在全球攻城略地、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傷。
而且,與老大愛立信的市場占有率相比,華為還有不少差距。更重要的是,諾基亞、西門子、思科、阿朗、摩托羅拉等對手都十分強悍,經濟危機一旦過去,他們隨時會殺回馬槍。行業間的兼并重組,也隨時會改變整個競爭格局。北電破產了,朗訊、阿拉卡特合并了,諾基亞西門子電信合并了,都是明證。換句話說,“老二”也不是那么好當。
在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上,華為一度是中國企業的標桿,但現在看來,也要與時俱進了。任正非非同一般的低調、著名的冬天哲學和強烈的危機意識,曾為其帶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聲譽。然而,這些似乎太“家事”級的文化還不足以支撐和驅動一個成功的全球化的中國高科技公司“從優秀到卓越”。除了出色的技術能力和市場能力,華為也許應該重新思考和塑造自己更具前瞻性和責任性的全球性公司文化和品牌形象。
不過,現在隨著國內3G的啟動,特別是三大運營商拋出了未來3年4000億元的資本開支計劃,在中國這樣一個全球少有的仍在快速發展的電信市場上,未來的華為還是大有可為。華為正在為中移動和上海世博會部署的全球首個TD-LTE網絡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這正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最好的全球性戰略機遇,也是“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的關鍵歷史階段。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