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發布
11日,一份被稱為“中國到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在北京舉行了隆重而簡單的發布儀式。
路線圖的繪制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杰院士形象地解釋了“路線圖”的含義:這份“路線圖”不像航海員拿著的精確航海地圖,它只是對大方向的判斷。路線圖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來科學的星空。
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會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從兩年前開始,李國杰院士帶領30多名專家開始繪制這份信息科學領域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未來的信息科學領域應該是什么樣子呢?在最開始繪圖的階段,這30多位專家也在問自己這個問題。他們被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研究不同的方向。大家有些失望地發現:沒有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分享。
但是,當大家都把各自的研究材料匯總到一起的時候,結論卻驚人地一致!“不管什么技術到2020年都走不動了!”李國杰院士解釋:我們現在的網絡發展很快,但是當網速大到一定程度后,無論是可靠性、安全性還是可擴展性的問題,人們都解決不了。計算機也面臨著同樣的瓶頸。
“信息科學領域必然面臨著革命性的突破!”李國杰院士說。盡管上個世紀后半葉信息科學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基本上是信息技術在發展。50年過去了,信息理論并沒有大的突破。
這不僅僅是信息科學領域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認為,從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態勢看,奠定現代科技基礎的重大科學發現基本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科學的沉寂”已達60余年,而技術革命的周期也日漸縮短,同時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積累的內在矛盾凸顯。在物質能量的調控與轉換、量子信息調控與傳輸、生命基因的遺傳變異進化與人工合成、腦與認知、地球系統的演化等科學領域,在能源、資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人口健康等關系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顯現。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規律是,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后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現在這次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度依靠金融投機,過度依靠超前消費,過度依賴監管缺失的虛擬操作,金融與經濟泡沫破裂。因此,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創新經濟增長的根本出路。這將強烈地激勵和加快科技創新突破與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報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總體判斷,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在21世紀上半葉出現新的科技革命的可能性極大,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調整,這將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中國不能再錯失這次機會了
像油漆一樣便宜的太陽能電池,自身產生的能量就足夠本身使用的綠色建筑物,像私人教師一樣有效的學習軟件,發達的修復醫學使遭受不幸的鋼琴愛好者們可以繼續彈鋼琴……今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科學院的演講中如是描繪科技革命將帶來的新成就。在他看來,科學對于經濟繁榮、國家安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奧巴馬明確提出:過去25年美國的科技創新落伍了,新政府將致力于重振美國的科技輝煌。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后在美國所引發的科技創新浪潮一樣,今天的現狀也將激勵成千上萬的青年人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為此,奧巴馬許諾將把美國研發投入提高到超過GDP的 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
這份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認為,縱觀現代化歷史進程,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實現騰飛的國家,都率先進入現代化行列。比如,18世紀中葉,英國作為當時的科學中心,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契機,從一個人口僅占世界2%的較落后小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崛起為世界頭號強國。
報告中也反思,近代中國之所以從一個世界經濟強國淪為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飽受列強欺凌,就在于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
多位參與報告的專家發出一致的呼聲:這次,中國不能再錯失機會了!
以公眾熟知的礦產資源為例。中國是礦產資源大國,但是現有的礦產資源儲備量到了危險邊緣,需要大量進口。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在內,科技因素也不能忽視。
中國已有礦床的勘探開采深度大都小于500米。而一些礦業大國礦床的勘探開采深度已經達到2500~4000米,澳大利亞在21世紀初就提出了“玻璃地球”計劃,以使地下1000米以內變得透明。加拿大近期也提出了類似“玻璃地球”的重大計劃,力爭使地下3000米以內變得透明。
報告中建議實施“中國地下4000米透明計劃”,系統開展覆蓋區和深部礦產資源探測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研究,立足國內新增一大批礦產資源儲量。
美國前任總統肯尼迪45年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講話時說過:“我們面臨的挑戰或許可以拯救我們”。在很多中國科學工作者看來,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中國。參與報告的專家們一致呼吁,中國必須為新科技革命的到來做好準備!
許多科技創新的突破是青年人做出來的
原始性的科技創新不足一直是困擾我國科技進步的難題。中科院報告中也有這樣的結論:我國科技創新總體上還在跟蹤模仿,特色不明顯,離創新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報告說,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源頭,重大戰略技術是引不進、買不來的”。
報告同時認為,制約我國科技生產力發展的諸多問題的根源在于科技宏觀管理體制,必須對現行科技體制進行更大力度改革,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體系;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體系,形成定位準確、分工明晰、競爭合作、運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人是所有科技活動中最關鍵的因素。此前,路甬祥院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發表過這樣的觀點:近幾年我們在科學投入上雖有很大增加,但從科學投入占GDP的比例來看,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不夠的。科學人才、科學思想比錢更重要。如果人才沒有培養起來,沒有卓越的科學思想、科學目標,錢投下去就是浪費。
報告的調查顯示,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三大因素將成為應對新科技革命挑戰的掣肘:人才結構不盡合理,戰略科技專家和尖子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不足,企業工程技術人才質量有待提高;人才流動存在體制性壁障,各類人才有序流動和動態優化的機制尚未建立,相應的制度法規和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教育結構與社會需求不適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應試教育現象依然嚴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能力培養尚未得到應有重視和真正落實,不利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面對這樣的態勢,報告認為必須采取有利措施,用創新事業吸引和凝聚人才,在創新實踐中識別和造就人才。報告建議:不斷造就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加強企業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并切實加強青年人才的培養,大力發展和革新教育,構建人才競爭發展的環境。
“青年始終是創新的生力軍和希望。從科技發展的歷史看,許多創新的突破都是青年人做出來的。”路甬祥院長說:“我們描繪的2050年的目標,就是要經歷兩三代人的努力。很多工作是當代科學家作出探索和前瞻,要靠更年輕的科學家接力、奮斗。”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