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伊風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科技巨頭圍繞 AI 平臺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近期,OpenAI 發布了強大的 o3 和 o4-mini 推理模型以及 GPT-4.1 系列,谷歌則迅速推出了 Gemini 2.5 Flash主打“性價比”路線,作為對稍早發布的旗艦版 Gemini 2.5 Pro 的迭代更新。
雖然模型對比測試經常成為頭條新聞,但對于技術決策者而言,選擇 AI 平臺所涉及的內容要深遠得多。這不僅僅是選擇一個模型,而是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承諾,影響到從基礎算力成本、智能體開發策略,到模型可靠性、企業集成的方方面面。
其中,隱藏在水面之下、卻具有深遠長期影響的最關鍵差異,是支撐這些 AI 巨頭的硬件經濟學。憑借自研芯片,谷歌在成本上擁有巨大的優勢,使其 AI 工作負載的運行成本可能只是依賴英偉達(Nvidia)高利潤率 GPU 的 OpenAI 的一小部分。
本文將從算力成本、智能體框架策略、模型能力對比,以及企業適配與分發四個關鍵維度,深入對比谷歌與 OpenAI/Microsoft 的平臺優勢與局限,剖析這場生成式 AI 平臺之戰背后更深層次的力量對比。
算力:硬件層面上,OpenAI的算力成本達谷歌4-6 倍
谷歌最重要、但往往被低估的優勢,是它的“秘密武器”:十年來持續投入開發的TPU。TPU是谷歌為自身的核心 AI 工作負載量身定做并部署自有的,比如最近亮相的 Ironwood 系列,就用在了 Gemini 模型的訓練與推理。
而 OpenAI 以及更廣泛的AI玩家,仍高度依賴英偉達昂貴而強大的 GPU(如 H100 和 A100)。
這為什么重要?因為它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差異。
英偉達的 GPU(尤其是面向數據中心的 H100 和即將推出的 B100)擁有驚人的毛利率,據分析師估計可高達 80%。這意味著 OpenAI(通過微軟 Azure)需要為算力支付一筆高昂的溢價——也就是所謂的“英偉達稅”。而谷歌憑借自有 TPU,自然跳過了這層加價。
據報道,雖然制造一塊 GPU 的成本可能僅為 3,000-5,000 美元,但像微軟這樣的超大規模客戶(為 OpenAI 提供服務)卻需以 20,000-35,000 美元以上的單價批量購買。行業內部討論和分析表明,谷歌獲得 AI 算力的單位成本,可能僅為依賴高端英偉達 GPU 客戶的約 20%。
雖然具體數字屬于內部機密,但這意味著在硬件層面上,谷歌的單位算力成本優勢大約是 4-6 倍。
這種結構性優勢已經反映在 API 定價上。如果對比旗艦模型,OpenAI 的 o3 在標準上下文長度下,輸入 token 的價格大約是谷歌 Gemini 2.5 Pro 的 8 倍,輸出 token 的價格是 4 倍左右。
而這種成本差異并不僅僅是理論問題,它帶來了深遠的戰略影響。谷歌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維持競爭,并且實現更高的“每美元智能密度”,為企業提供更可預測的長期總擁有成本(TCO)——而這正是它現在實際在做的事情。
與此同時,OpenAI 的成本結構則被緊緊綁定在英偉達的定價權和其 Azure 合作協議上。根據一些報告,算力成本預計占 OpenAI 2024 年 90 億美元總運營費用的 55%-60%,到 2025 年隨著規模擴大,這一比例可能超過 80%。雖然 OpenAI 的收入增長預期非常驚人——根據內部預測,到 2029 年有望達到 1250 億美元——但如何控制算力開銷,仍然是其必須解決的核心挑戰,也促使他們加速自研芯片的布局。
智能體框架:谷歌的開放生態系統 vs. OpenAI 的一體化策略
除了硬件之外,這兩大巨頭在構建和部署企業自動化智能體方面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谷歌正在積極推進互操作性和更開放的生態體系。在兩周前的 Cloud Next 大會上,谷歌發布了 Agent-to-Agent(A2A)協議,旨在讓不同平臺上構建的智能體能夠互相通信,同時推出了 Agent Development Kit(ADK)和用于發現與管理智能體的 Agentspace 中樞。
雖然 A2A 的推廣仍面臨挑戰——例如 Anthropic 尚未加入,而且部分開發者質疑 A2A 是否有必要,因為已有類似的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但谷歌的意圖非常明確:希望打造一個多供應商共存的智能體市場,可能依托 Agent Garden 平臺,或未來推出傳聞中的 Agent App Store。
相比之下,OpenAI 則似乎專注于打造強大、緊密集成在自身技術棧內的工具型智能體。新的 o3 模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能在一次推理鏈中發起數百次工具調用。開發者可以利用 Responses API、Agents SDK,以及新推出的 Codex CLI 等工具,構建運行于 OpenAI/Azure 信任邊界內的復雜智能體。雖然微軟的 Autogen 框架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但 OpenAI 的核心策略顯然不是為了促進跨平臺通信,而是為了在自己可控的環境中,垂直深化智能體能力。
在這一部分,企業決策的tips是:如果公司優先考慮靈活性,希望能自由組合來自不同供應商的智能體(例如將 Salesforce 智能體接入 Vertex AI),那么谷歌的開放策略更具吸引力。而如果企業已經深度綁定 Azure/Microsoft 體系,或更偏好高度集成、性能卓越的智能體棧,則可能更傾向選擇 OpenAI。
模型能力:水平、性能與痛點
快速迭代的發布周期意味著模型領先地位轉瞬即逝。雖然在部分編碼基準測試(如 SWE-Bench Verified 和 Aider)上,OpenAI 的 o3 模型略勝于 Gemini 2.5 Pro,但在其他測試(如 GPQA 和 AIME)中,Gemini 2.5 Pro 又能追平或領先。值得注意的是,Gemini 2.5 Pro 目前在大型語言模型(LLM)競技場排行榜(Arena Leaderboard)上總體排名第一。
不過,對于很多企業應用場景來說,兩者在核心能力上已大致持平。
真正的區別在于各自的取舍側重點:
- 上下文長度 vs. 推理深度:Gemini 2.5 Pro 擁有高達 100 萬 token 的上下文窗口(未來計劃擴展到 200 萬),非常適合處理大型代碼庫或文檔集。OpenAI 的 o3 上下文窗口為 20 萬,但更強調單輪推理中的深度、多工具協作推理,得益于其強化學習訓練方法。
- 可靠性 vs. 風險:這一點正成為關鍵差異。雖然 o3 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推理能力,但 OpenAI 自己的模型卡披露,o3 在 PersonQA 測試上的幻覺(hallucination)率是 o1 的兩倍。有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其復雜的推理鏈與工具調用機制有關。而 Gemini 2.5 Pro 雖然在輸出結構上有時被認為不如 o3 那樣“創新”,但用戶普遍反映它在企業任務中更加可靠、可預測。因此,企業必須在追求最前沿推理能力與接受更高幻覺風險之間做出權衡。
考慮到這個維度,企業必須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決策,因為不同模型在具體任務的表現有高低。若需要處理超大上下文或更注重輸出可預測性,Gemini 2.5 Pro 更具優勢;若任務對多工具深度推理要求極高,且能嚴格管理幻覺風險,那么 o3 是一個非常有力的選項。正如 Sam Witteveen 在我們播客中指出的:在具體企業場景中進行嚴格測試是不可或缺的。
谷歌的強項在于為現有 Google Cloud 和 Workspace 客戶提供深度集成。Gemini 模型、Vertex AI、Agentspace 以及 BigQuery 等工具高度協同,統一的控制平臺和數據治理機制,使得已投資谷歌生態的公司可以更快實現價值落地。谷歌正積極吸引大型企業客戶,如 Wendy’s、Wayfair 和富國銀行等部署案例。
OpenAI 則依托微軟,擁有無可比擬的市場覆蓋與可達性。ChatGPT 龐大的用戶基礎(大約 8 億月活用戶)帶來了極高的普及度。更重要的是,微軟正將 OpenAI 模型(包括最新的 o 系列)積極融入 Microsoft 365 Copilot 和 Azure 服務,使強大的 AI 能力快速滲透到數億企業用戶每天使用的工具中。對于已經標準化使用 Azure 和 Microsoft 365 的企業來說,采納 OpenAI 解決方案是一種自然的延伸。此外,開發者普遍使用 OpenAI API,也意味著很多企業已有的提示詞(prompt)和工作流已天然適配 OpenAI 模型。
因此, 最終的選擇往往取決于現有的供應商體系:
- 如果已經是谷歌生態的重度用戶,谷歌提供了高度整合且連貫的解決方案。
- 如果企業更偏向微軟體系,OpenAI 則憑借微軟的強大分發網絡,帶來了廣泛的可訪問性與潛在的低門檻部署體驗。
寫在最后:AI巨頭不可忽視的算力之戰
2024年,當谷歌發布屢屢遭到“群嘲”時,谷歌CEOPichai回應說,“當我們正處于AI的拐點上時,我看到的是機會,所以如果把這個時間線拉長,那么某一天發生的某一件事就都無關緊要了。”而現在谷歌正以迅猛的勢頭,和OpenAI并駕齊驅。
而在這場拉鋸戰中,算力成本或許是未來最關鍵、最具決定性影響的差異——尤其是在 OpenAI 尚未能快速解決這一問題的情況下。
這不僅僅是價格差異的小問題,而是直接影響到諸如 API 成本可承受性、長期總擁有成本(TCO)可預測性,以及 AI 部署的可擴展性等各個層面。隨著 AI 工作負載呈指數級增長,擁有更可持續經濟引擎(即更高硬件成本效率)的平臺,將在戰略上占據強有力的領先地位。谷歌正在利用這一優勢,同時積極推進智能體互操作性的開放愿景。
OpenAI 則依托微軟的規模優勢,通過深度集成的工具型模型和無與倫比的市場觸達能力展開反擊,盡管其成本結構和模型可靠性仍然存在一定疑問。
要做出正確選擇,企業技術負責人需要超越表面基準測試,從以下幾個維度綜合評估各大生態系統:
- 長期總擁有成本(TCO)的影響;
- 偏好的智能體策略與開放性程度;
- 對模型可靠性風險與推理能力原始性能的容忍度;
- 現有技術棧的適配情況;
- 以及自身的具體應用需求。
原文鏈接:https://venturebeat.com/ai/the-new-ai-calculus-googles-80-cost-edge-vs-openais-ec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