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自由集成,KubeSphere陪伴企業走好云原生的每一步?
原創人工智能時代,各類工作負載、業務調度以及硬件設備的承載都依賴于云原生技術,云原生架構已成為硬件能力轉化為軟件化服務的核心支撐。
多方公開報告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無論是IDC、Gartner,還是Linux基金會等第三方機構的研究,都指出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的底層承載以K8s和云原生方式為主。以OpenAI為例,其底層計算和調度平臺依托于K8s架構。另據Meta近期發布的兩篇關于GPU訓練和運維最佳實踐的內部博客,其核心技術同樣依托于K8s。
盡管人工智能技術正快速發展,推動表層應用和服務不斷創新,但其底層技術棧始終由云原生構成。這如同一個不變的發動機,無論技術如何演進,最終的承載仍然回歸于云原生體系。
近日,青云科技舉辦了媒體溝通會,青云科技云原生產品負責人于爽在會上分享了青云科技的開源之路、2024年在云原生方面的商業進展成果以及KubeSphere最新的變化和進展。
以開源實現“彎道超車” ,打造良好開源生態
青云科技選擇在2017年投入Kubernetes(K8s)領域。當時的青云科技并不算K8s領域的先行者。那么青云科技是如何尋求獨特的路徑,通過“彎道超車”實現競爭力的提升呢?
“開源”是青云科技選擇“彎道超車”的方式。青云科技認為,開源不僅是一種高效構建客戶群體的方式,也是推動產品能力和需求轉化的有力工具。在開源過程中,青云科技經歷了諸多挑戰,同時吸收了業界優秀經驗,最終塑造了KubeSphere的開源形態和現有運營模式。實踐證明,產品的品質、功能的豐富性以及客戶的滿意度,始終是開源社區穩固發展的核心因素,產品本身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開源并非簡單地將代碼托管到GitHub上,它涉及研發、運營和維護開發者關系等多個方面的高額隱性成本。
在產品形態方面,青云科技推出了KubeSphere新版本的重要功能LuBan。
在社區建設運營方面,青云科技積極聯合云原生社區開發者、從事云原生業務的企業以及各類開源項目,通過共同推進相關活動、項目和社區運營,實現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青云科技還通過線下Meetup活動和在線渠道,積極運營KubeSphere社區,并吸引了大量外部貢獻者參與進來。通過這些合作和運營方式,各方在相互貢獻的過程中提升了彼此的關注度,也間接促進了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另一方面,青云科技致力于將KubeSphere進一步開放,通過更加合理的方式推進開源工作。在開源實踐中,青云科技逐步認識到,只有開發適合KubeSphere特點的開源模式,才能實現長遠發展。因為每一個開源項目、團隊和代碼庫都有其獨特性,簡單照搬他人的模式并不能確保成功。
目前,KubeSphere憑借良好的用戶反饋和卓越的產品體驗,已在業界和社區中樹立了良好聲譽。無論是部署安裝的簡易性,還是針對國內用戶提供的技術支持,KubeSphere都展現出強大的適應性與貼近用戶需求的能力。面對當前市場環境,青云科技對開源的投入依然堅定,并計劃在未來持續深化開源工作,同時以更加科學的方法推進這一戰略,為KubeSphere與社區的共同發展提供支持。
截至目前,KubeSphere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多個開源項目的生態體系,不再局限于單一的開源產品,累計安裝量500萬+。這些衍生項目圍繞KubeSphere品牌和生態而生,始終以客戶需求為核心導向,針對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場景進行了細分,比如涉及網絡優化的項目、聚焦基礎設施環境的項目,以及面向宏觀運維管理的解決方案等。
LuBan賦能,陪伴企業走好云原生的每一步
前文提到,青云科技推出了KubeSphere新版本的重要內核——LuBan。
LuBan可以被看作一個功能、一個工具,甚至是一個平臺。通過LuBan,KubeSphere真正成為了云原生操作系統,能夠無縫動態接入任何合作伙伴的技術能力。眾所周知,云原生需求多變,每一個新需求都對應不同業務場景,而團隊規模與知識范圍的局限性使得產品功能無法無限擴展。
為解決這一挑戰,LuBan提供了一種插件式的開放架構,無論是第三方界面、按鈕,還是后臺API,都可以通過熱插拔的形式動態嵌入KubeSphere。這種方式使得客戶需求能夠快速實現,而無需為單一功能開發特定版本,也避免頻繁發布產品版本。這種架構在內部研發、產業協作以及外部合作中,都極大提升了效率,同時降低了開發與運營成本,實現與客戶和合作伙伴的輕量化協作。
同時,合作伙伴和客戶也可以利用LuBan進行分發。KubeSphere擁有自己的擴展組件市場,這就意味著既可以由青云科技自主開發,也可以由合作伙伴提供,并能夠在任何云原生基礎設施上無縫運行。這種模式不僅推動了KubeSphere生態的發展,還為合作伙伴和客戶提供了中立、非綁定的合作方式。這種“多贏”模式在新時代云原生領域展現了最高效、最經濟的合作理念。
在KubeSphere 4.0之前,每個大版本的功能擴展都直接取決于青云科技自身的研發能力。盡管外部貢獻者提供了代碼支持,但代碼是否能夠融入仍需通過青云科技審核。而LuBan的可插拔架構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限,LuBan使KubeSphere的能力不再僅依賴于青云科技研發團隊,而是能夠隨著擴展組件生態的拓展而無限延伸,為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廣闊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0款擴展組件由第三方合作伙伴甚至個人開發者成功上架至KubeSphere。
此外,青云科技也陸續推出自有的擴展組件,例如邊緣擴展組件EdgeWize、可觀測性擴展組件,以及中間件數據庫管理平臺DMP,這些更新均基于 LuBan 平臺發布。青云科技始終秉持“陪伴企業走好云原生每一步”的理念,為企業提供持續創新和高效支持。
聚焦LuBan,持續布局云原生未來
青云科技將LuBan定位為兼具內外服務功能的工具型平臺,并能夠提供豐富的基礎能力與可插拔能力。因此展望2025年,青云科技將致力于提升LuBan的易用性和用戶體驗,讓開發者能夠輕松上手,使內部產品團隊、合作伙伴以及外部開發者能夠更加高效、便捷地使用LuBan;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LuBan 的基礎功能,力求實現“一鍵啟用”的理想狀態,從而更好地賦能產品生態和開發者社區。
此外,青云科技各產品線正逐步向LuBan靠攏,通過標準化與平臺化實現提效降本,為內部溝通和協作建立統一的“LuBan語言”和“LuBan標準”。
作為一個關鍵抓手,LuBan不僅能夠幫助青云聯合合作伙伴,還能直接為客戶提供價值。客戶在部署 KubeSphere 平臺后,往往希望能夠將其之前開發的內容無縫嵌入平臺。過去,這類需求只能通過向青云科技提出定制開發請求來解決,而現在通過 LuBan 的可插拔架構,客戶可以靈活地將自己的開發成果集成到 KubeSphere。這種模式為客戶提供了極大的自主性與便利性,也為技術整合開辟了更加高效的路徑。
從大方向來說,在2025年,青云科技的產品戰略將聚焦于三個關鍵方向:
一是可觀測性。可觀測性是幫助客戶在數據中心層降低運維成本的核心手段。隨著云原生計算資源的不斷增加,如何確保K8s運行得更穩定、更安全,已成為企業運維的關鍵挑戰。盡管當下的技術熱點和重點并不在云原生領域,但實際上大量企業的底層技術架構都在依賴 K8s。為此,青云科技將在可觀測性領域加大投入,助力客戶提升運維效率與系統穩定性。
二是跨基礎設施的集群管理。面對多樣化的基礎設施形態——包括硬件、軟件、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跨基礎設施的集群管理始終是企業的核心需求。為應對這一長期存在的挑戰,青云科技將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致力于推動統一管理方案的發展。
三是邊緣 AI。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邊緣場景正展現出無限的拓展性。從具身智能到自動駕駛,邊緣計算的需求遠超數據中心的可規劃性,呈現出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青云科技將加大在邊緣 AI 領域的關注與投入,以應對快速增長的邊緣計算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
通過這三大方向的深入布局,青云科技致力于為客戶在云原生時代的技術創新與應用拓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