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企業,都做好了迎接大模型的準備
▎“To B or not to B”,對于大模型來說,似乎不是一道復雜的選擇題。
最新曝光的信息顯示,由零一萬物、MiniMax、百川智能、智譜AI、階躍星辰、月之暗面組成的AI“六小龍”,已經攜手走向了20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
但是,融資熱潮的另一面,是尚不清晰的商業模式,一方面,大模型廠商們口口聲聲篤定C端的巨大前景,另一方面則積極盤算B端生意。
2024年已過大半,市面上還沒出現所謂的大模型“殺手級”應用。盡管技術迭代的周期大幅縮短,但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經驗同樣可以作為參考:殺手級應用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技術突破、市場需求變化、商業模式創新等多重因素的交織。
IT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殺手級應用如電子郵件、互聯網瀏覽器、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等,都是在特定時期由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國內市場,2001年的百度搜索、2003年的淘寶、2011年的微信、2016年的抖音,都是在基礎設施搭建,平臺級的創新完成之后,才有大量市場機會出現。
這些面向C端市場的應用,尤其依賴大規模的B端數字基礎設施,而B端應用往往自成閉環,在一個可收斂的創新場景內端到端的驗證可行性,故此B端的技術創新要更早。
除此之外,企業級市場往往面臨著復雜的業務需求,更愿意接受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也擁有更多的資源來投資于新技術,包括資金、人才和硬件資源。典型如金融行業,總是大概率先于其他行業擁抱新技術,且有較高的買單意愿和試驗空間。
鈦媒體App也注意到,當大模型這種劃時代的技術革命出現時,一部分企業躍躍欲試,另一部分卻倍感焦慮,他們不確定是否能接得住大模型。
最近一家大型企業CIO就提到,集團很重視大模型,也早早花了大手筆采購某家大模型,卻遲遲沒能有業務價值,只能按照市場上的熱門應用,把知識庫、智能客服、商業智能等都做一遍,不同的大模型在不同的場景效果差別明顯,但為了把自己花了大價錢買的大模型用起來,也只能強行使用這家大模型。
這家企業反映出一種共性焦慮——我們還沒有做好迎接大模型的準備,無論是認知還是技術層面。
大模型本身就不是單一技術,更像是由多種技術、組件和方法組成的復雜系統,圍繞基本的三要素、算力、算法和數據,大模型仍然在持續進化,十萬卡集群的建設如火如荼,大模型卷參數還未停歇,高質量的數據集始終稀缺,只要大模型還沒有停止高速進化,其能力邊界就難以確定,企業也大多是在觀望。
回過頭看,數字化做得好的企業,往往在迎接新技術時游刃有余,這是因為其戰略、技術、人才、流程和組織等各方面,都適應了新的生產力模式,由鈦媒體集團、ITValue聯合主辦的ITValue數字價值年會一直是全球數字經濟決策者和推動者的頂級交流平臺,也集合了最先準備好迎接大模型的領導者。
從2009年開始,ITValue數字價值年會歷年討論的話題,總是會成為接下來的行業焦點,當敏銳的洞察多次碰撞,很容易道出行業所急、產業所需。
2024年,千行百業的數字化體系將迎來AI引領的全面升級。在這一年,算力競賽持續,數據重要性不斷升級,云服務進入for AI的新階段,AI終端嶄露頭角,大模型將打響場景爭奪戰,AI創新圖譜也將逐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