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域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藏在“四化”新引擎背后
1915年出版的《進化中的城市》當中寫道:“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意思是說,城市的發展應該是有序、和諧的,而不是無序地蔓延。
盡管一百多年過去了,讓城市的發展從無序到有序,仍然是城市管理者們所要面對的難題,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人口持續向城市集中,由此引發的道路堵塞,房價高漲,工業和水污染,不穩定的安全等問題不斷滋生。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為了解決上述難題而誕生的,但從信息化時代走來,幾乎每一個智慧城市的模板,都僅能做到局部的智能,很難實現對整個城市做到全域的智能化升級。
我們知道,“新質生產力”和AI大模型是今年的兩大關鍵熱詞,這兩者結合是否能夠幫助城市邁向全域智能化?
AI和數據讓城市生產力重塑
如今,城市已成為社會經濟最重要的載體,價值創造的來源和樞紐,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趨勢也愈發明顯。城市巨大化的速度和規模更加驚人,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的人口在過去35年里增加了4倍。
無疑,新型城鎮化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城市治理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從管理者的角度,大城市由原來靜態的復雜系統,變成活躍的復雜系統,這就需要比過往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模式。
這絕不是簡單的系統升級,而是一次城市生產力的重塑,同時這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做到“以新提質”。一座城市要在高質量發展上發揮產業轉型的領軍作用,同樣需要擁抱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創新技術。
與此同時,數據的生產要素化,不僅可以提升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還可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服務效能,連接民生保障服務場景,催生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加快城市智能化升級的速度。
這兩者的結合,顯然帶來了城市產業升級的新機遇。華為政務一網通軍團研發總裁陳金助提到了一個“智能經濟”的新概念,他表示,“未來的智能經濟的增長率,會遠高于非數字經濟,這將會成為今后產業升級的一個關鍵要素。”
“而隨著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城市智能體也迎來了新升級。華為將鴻蒙生態、數據要素和AI大模型都融入城市智能體,通過這些新技術的加持,城市智能體擁有了四個新引擎。”陳金助說。
“四化”新引擎
隨著城市化率的提升,城市治理對象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治理效率低的問題逐漸顯現,市民辦事依然不夠便捷,城市服務體驗比較差,燃氣泄漏、爆炸等城市安全隱患隨時可能出現。
要解決這些瑣碎、零散的問題,就勢必要做到整個城市“一盤棋”,以全域的視角來管理城市,這就需要一個智能化的中樞,這將是一個根據城市體量、企業、產業等等多維度情況,綜合部署的算力+AI底座。
這就是構建底座智能化的意義,通過構建城市孿生底板、打造城市智能底座,支撐城市全域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AI大模型技術的出現,給城市的智能升級帶來了很多新的期待。城市每天都在變化,傳統的ICT技術,沒有辦法對于需求的演進進行預處理,這是很多過去智慧城市項目無法成功的癥結。而大模型技術源自對數據和知識的學習,持續迭代,可以時刻與城市的智能化發展節奏同步。
陳金助說,“我們可以把行業知識,專家經驗融入到知識大模型里面去,通過大模型的加持,可以實現自主化的模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訓練,越學越聰明,實現對業務的快速支撐,以AI為支點構建原生業務智能。”
這就是業務模型化,它在算法和算力上更有可塑性和可擴展性,同時因為業務知識已經沉淀到大模型里面,所以不需要很多定制,帶來了業務開發的敏捷性。當然還有AI技術與場景結合帶來的極致體驗。
而數據價值化顯然是隨著數據要素化趨勢而出現的,陳金助說,“中國的數據量占全球數據量的近1/4,但是中國的數據收益只占全球的5.5%,這說明中國的數據潛能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對此,華為已經發布了“1234N”數據要素流通解決方案,通過可信、可控、可證的數據要素流通基礎設施,加速釋放數據的價值,賦能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設中,以人為本是最根本的思路,卻也是最難以實現的方向。人作為城市當中的最小因子,遍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人”這個因素本身就代表了城市中一切復雜的場景。
城市智能體的理念之一,就是從人的價值角度,重新思考、構建、實現城市與人的良好關系。如陳金助所說,“城市里的應用,關系到老百姓的滿意度和體驗感,為此我們要把創新技術和應用進行深度融合,并攜手伙伴打造各層的智慧應用。”這其實也是華為創新技術與應用深度融合,攜手伙伴為客戶提供智慧高效的業務體驗,去實現應用智慧化的意義。
底座智能化、業務規模化、數據價值化和應用智慧化,這四個新的引擎,也是華為城市智能體的四個“抓手”,為城市打造能夠滿足全域智能化的“新質生產力”。
照見城市全域智能化升級的未來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和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要實現全域數字化轉型,就要全面提升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以數據融通、開發利用,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運行全過程。
“全域”意味著城市要走向整體協調發展,要以全局視角對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保持洞察,唯有通過AI的輔助才能做得到,所以底座智能化是“全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而有了AI作為支撐點,以算法和算力升級為代表的業務模型化自然是順理成章。
建立在數據要素化基礎之上的數據價值化實現,讓整個城市數據得以拉通,數據鏈條的完整性,才能讓應用更智慧。
不難理解,“四化”新引擎本身也是環環相扣,相互補益,在四個新引擎支撐下的城市智能體,無疑已經照見了城市全域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