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化到數智化,我們到底還差什么?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了“數智化”的概念。智能化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實踐中的關鍵業務能力要求。
盡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很快,形式逐漸成熟和多樣,近些年做AI的科技驅動型廠商也越來越多,但大多數企業客戶對于AI的理解仍處于懵懂的階段 ...
很多企業主認為AI技術離自己很遙遠,似乎是觸不可及的;再或者,認為AI只是噱頭,在業務中可有可無。
因此,企業主對于智能化的基本認知決定了業務中能否很好地融入技術。AI技術和傳統業務的隔閡與一般的IT開發技術和傳統企業的業務隔閡相比較更加明顯。
即便對于本來就從事IT工作的群體來說,也只有少部分的人懂得AI以及如何利用AI解決問題。甚至我們看到,在傳統的軟件系統交付周期中,幾乎都沒有考慮到如何將AI屬性融合到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的環節。
科技是科技,業務是業務 ...
人們總是這樣習慣性認為,想把AI技術引入傳統行業,通常難以獲得比較愉快的交談。
智能化技術比傳統信息化技術成本更高,同時,帶來的收益又更抽象。這些特征無形當中大大地提高了業務方的決策門檻。
當我們關注傳統的數字化項目時,一切都要從流程出發。
畢竟,業務流程是需求落地時唯一看得到的核心抓手。也只有通過流程,業務方才能更好地把握數字化的實施路徑。
從流程看數字化和智能化,很清楚就看明白了彼此的距離和差異。
數字化關注的是流程的線。聚焦于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如何連接,以及連接的效率(主要以線上化的手段)。
而智能化關注的是流程上的點。需要實現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通過數據分析、推理等技術策略實現對原有環節的自動化替代。
當關注具有智能化特征的數字化項目時,數字技術的價值不是體現在數據的流程驅動能力,而是體現在數據的知識驅動能力。
因此,如何高質量地從數據中提煉業務知識,并將業務知識融入到系統和場景中,是業務走向智能化的關鍵。
對于任何想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的企業來說,都需要完成從數據到知識的信息價值鏈基礎模型搭建。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 搭建知識體系。從業務架構中提煉知識模型,識別主要的知識類型、知識主題、知識主題關系,以及各主題下的知識子類、知識屬性,和知識實體關系。
2. 結合業務目標和業務邏輯。研究知識應用的數字化場景,設計各場景涉及的智能化數據處理邏輯,如算法、規則,機器學習的模型原型等。
3. 完成基礎算力和環境搭建。為支撐智能化應用實現基礎算力升級;構建AI中臺,外掛數據中臺或業務系統,以服務化的方式靈活實現AI賦能。
4. 逐漸關注多模態大數據的感知體系建設。分步驟納管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源進入公司的數據底座建設范圍,豐富數據表的上下文業務內涵。
5. 將“模型化”作為數字化的重點工作。完成從數據、信息、知識,到模型“全鏈路”數據價值鏈的自動化大數據運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