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來了:是海水,還是火焰?
Web3火了。
幾乎在任何一篇闡述Web3定義的文章里,你都會看到:
- Web1 是只讀,用戶接受信息。
- Web2 是可寫,用戶創造信息。
- Web3 是擁有,用戶擁有信息。
或許仍有不少人在費解,Web3同時擁有讀、寫、擁有三個特征,可對于用戶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別急,舉一個貓都能看懂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打開你的腦洞:這里有一個Web3網站
請設想這樣一種模式:
假設現在有一個Web3概念的微博,任何用戶都可以在上面開戶使用。
但當這個用戶沒新鮮感了,他可以直接下架自己的賬號與內容。
當他在后臺點擊一個「下架」按鈕,他的所有數據就會被打包下線,仿佛在這個平臺上沒出現過一樣。
但他從這個平臺獲得的數據包,可以幫助他快速的去到別的類似網站,或者在自己官網上架自己頁面。這個動作不需要他自己再去制作頁面,只要安裝或接入數據包即可自動完成上架。
等過了一段時間,他在其他平臺呆膩了,想要回去原來平臺,只需要同樣下架數據,在上架即可。
他在所有時間段里的全網數據,都會被集合起來,供他選擇性的展示。
平臺想要用他的數據收廣告費,不好意思,必須切實的給他分發利潤。他也可以根據平臺的服務,選擇自己心儀的平臺留下。
這大致就是Web3概念的社交平臺的樣子。
如果今天有這樣一個全新模式的微博,你會不會搬進去?
站在當下:我們為什么需要Web3?
任何一項新技術到來之時,爭議都是不可避免的。
Web3概念的提出,質疑更為明顯,激烈的戰況猶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熱捧「火焰派」認為,Web3,下一個互聯網形態。
冷漠「海水派」認為,Web3,又一個被資本炒作的概念。
每個人的立場或許不同,但追本溯源,必須以更客觀的角度去審視,Web3究竟解決了什么問題,它存在的意義。
回顧Web發展史也許會對Web3發展帶來啟發:
- Web1 時代,主要客戶端是PC,基本由網站發布內容,用戶被動接受;
- Web2 時代,使用更多的是手機,這里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制造者。
然而,Web2帶來的主要價值,是在1.0基礎之上,通過改變內容產出的途徑,平臺通過「畫餅」,把用戶變成自己的「員工」。
這個餅是什么,就是流量變現,諸如:
- 你不是朋友多嗎?來我這里點轉發,到時幫忙砍一刀,能砍成功算我輸。
- 你不是有才藝嗎?來我這邊當主播,到時榜一大哥來,月入十萬不是夢。
- 你不是自己做內容嗎?來當優質創作者,到時粉絲流量大,能接代言廣告。
- ……
這些都是基于Web2時代的產物,但Web3的出現,有望終結這種局面。
事實上,在Web2,大廠靠算法也好,大數據也好,真正賣的無非是用戶的行為習慣,這些都是原本屬于用戶自己的東西。
長久以來,平臺巨頭幾乎都通過壟斷用戶數據,以保證自己是唯一有權使用這些數據的人。
Web3,正是用去中心化技術,消滅這幫「中間商」的生存空間。或許從這個角度,很好詮釋了為什么我們需要Web3。
認清現實:Web3,面臨諸多挑戰
Web3的初衷固然美好,但它遠的像一幢「海市蜃樓」。
因為要搭建這樣一個高樓,它的底層「地基」必須是包含區塊鏈和加密資產系統的。
這也將允許用戶真正的「擁有」下一代聯網游戲、應用程序和服務,而不是將所有權力和利潤拱手讓給Web2巨頭:谷歌、Meta和亞馬遜。
Web3成功與否,區塊鏈技術或是關鍵。
這里依然用Web3概念的微博舉例:
1)如果不上鏈
當用戶要把其他網站數據帶回來時,可以依靠“抓取”或“手動上傳”。
但抓取的話,對方網站有可能不允許你抓取。即便可以抓取,如果對方IP地址改變,就有可能變成攻擊。
如果手動上傳,一方面工具量巨大,另一方面大家的數據規格、數據參數不一定一致。比如在你這有「點贊」,對方有可能沒有點贊,但有「在看」。
2)如果上了鏈
第一個問題就是“上什么鏈?”
目前國內很多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有鏈,用于滿足「溯源」或者「憑證」之類需求。
但他們都需要行業鏈,大家都是小范圍在嘗試,彼此還沒有真正攜手。
如果要實現Web3,那勢必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把這些鏈都統一起來,這就意味著先要集中,最大限度中心化。
當然,專業人士也發表了相關見解。
目前區塊鏈自身技術的瓶頸還比較多,主要體現兩個方面:
性能瓶頸:目前區塊鏈(尤其是公鏈)的性能瓶頸讓用戶的體驗大打折扣,比如Solana號稱TPS多少萬,但實際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交易延遲,甚至還出現多次整體宕機。
應用缺陷:包括經濟模式,解決用戶痛點方面,目前的web3產品更像是一個過渡產品(去中化金融的安全性, 密鑰的安全與可恢復性, 隱私保護等方面都有缺陷)。
一方面,要解決這些難題,仍要經歷一段「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另一方面也說明,Web3不會很快到來。
因為除了技術支撐之外,Web3存在的挑戰,至少還有3個方面,包括數據資產、安全監管、經濟形態。
事實上,關于Web3一系列探討,早在2018年,凱文·凱利(KK)就對未來25年的產業發展給出了預測,他認為:
- 1.0版本的操作系統是文件之網(Network of documents);2.0版本的操作系統是人類之網(Network of people);3.0版本的操作系統是世界之網(Network of the real world)
某種程度上,3.0版本有些類似Web3。
不可否認,站在當下,距離Web3世界越來越近,不管未來是「火焰」還是「海水」,可以確定的一點,Web3遲早會來,只是早與晚,而非是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