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在農業中的幾大應用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跨越階段,急需提供多元化的現代農業和農村服務。 為此,農業標準園、農業科技示范園、采摘觀光園、農家樂、蔬菜工廠等規模化農業種植園區,將成為新農民致富、都市居民休閑旅游和農產品安全保障的最主要措施。 智慧農業是農業中的智慧經濟,或智慧經濟形態在農業中的具體表現。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實現后發優勢、經濟發展后來居上、實現趕超戰略的主要途徑。
農業物聯網系統功能
1、實時監測功能
在農業園區內實現自動信息檢測與控制,通過配備無線傳感節點,太陽能供電系統、信息采集和信息路由設備配備無線傳感傳輸系統,每個基點配置無線傳感節點,每個無線傳感節點可監測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植物養分含量等參數。根據種植作物的需求提供各種聲光報警信息和短信報警信息。
2、遠程控制功能
現場采集設備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有線、無線、4G無線網絡傳輸到中控數據平臺,用戶從終端可以查看溫室大棚現場的實時數據,并使用遠程控制功能通過繼電器控制設備或模擬輸出模塊對溫室大棚自動化設備進行控制操作,如自動噴灑系統、自動換氣系統、自動澆灌系統。
3、查詢功能
①溫室大棚內植物生長環境狀況全面顯示、查詢,包括各種參數、光照強度以及歷史數據等;
②向溫室大棚內監控系統發調度命令、調整設備運轉狀況,確保溫室內為植物生長最適宜環境。
4、警告功能
主要是由無線墑情監測站、苗情監控攝像頭、可視化自動蟲情測報燈、災情視頻監控攝像機、預警預報系統、專家咨詢系統、用戶管理平臺組成。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端和PC端隨時隨地登陸自己專屬的網絡客戶端,訪問田間的實時數據并進行系統管理,對每個監測點的環境、氣象、病蟲狀況、作物生長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
結合系統預警模型,對作物實時遠程監測與診斷,并獲得智能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實現作物生長動態監測和人工遠程精準管理,保證農作物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智慧農業應用領域
智慧農業效率高、方便、自動化等優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
1、采摘控制
機器人利用一系列傳感器和人工智能來分析作物的位置和成熟度,然后用專門的鉗子采摘。該機器使用智能運動傳感技術在3D環境中觀察周圍環境。數據可以讓機器確定最佳路線,繞過藤蔓、葉子以及其他未成熟的作物,去采摘它的目標。
2、加工控制
利用系統的精確識別來對農作物的進行清洗、消毒、除蟲等自動化的加工性能控制。
3、收購、流通控制及銷售控制
農業物聯網系統針對農產品產后商品化過程中所涉及的收購、流通、銷售等環節的需求以及市場信息獲取,構建出收購控制系統、流通控制系統以及銷售系統,以獲取各環節農產品價格變動以及市場供求等信息;同時實現對農產品各環節的跟蹤,確保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安全。
4、視頻監控
將視頻監控系統與種植養殖監管、病蟲害預警預報防治、加工控制等系統結合,實現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可視化跟蹤,方便技術人員觀察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生產、加工、流通的順利進行。
5、溯源
其信息采集覆蓋動植物種子采購、播種(養殖)、施肥用藥、收獲、加工、運輸、進入超市等各個環節;同時,還可適時引入與方便第三方監管,強化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管理,農業物聯網系統為實現農產品各個生產環節安全性的可查詢和從餐桌到產地的可追溯提供了便利。
以鄉村振興和新基建為契機,在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框架下,圍繞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強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數字技術對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治理(公共服務、公共事務、公共安全)等全面滲透,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