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師七大能力:梳理標簽體系
大家好,我是愛學習的小xiong熊妹。
這次分享一個更高級能力:構造標簽體系。在提升能力的順序上,當然是先會打一個標簽,再會搞整個體系了。
一、什么是標簽“體系”?
圍繞一個業務場景,實現業務閉環操作的若干個標簽組合,稱為標簽體系。之所以需要標簽體系,是因為單一的標簽沒辦法滿足閉環操作的需求。
想要促使用戶消費,至少得:
- 分析用戶
- 選擇渠道
- 創作廣告
- 選擇商品
- 給予優惠
這樣至少得五個標簽,才能把“發一條信息提醒用戶來消費”這件事給辦成了!這就是圍繞:發信息促成用戶消費場景下的,一個簡單的標簽體系(如下圖)。
二、為什么需要“體系”?
一來,單獨的標簽很難發揮作用,發揮作用需要考慮多個標簽。這就需要體系化設計。
二來,業務部門經常各自為政。比如:
- 同樣是“潛力用戶”,運營、產品、內容各自搞一套定義。
- 一個叫“高價值”,一個叫“高成長”,看似不同標簽,實則一個算法。
而實際做項目的時候,又需要幾個部門坐下來一起談。沒個統一的說法,那場面真是雞同鴨講,亂七八糟。最怕的是,他們會自說自話講半天,最后全部甩給我!說“做數據的來分析分析……”分析啥呀,連對象都沒統一呢!
所以,為了保住飯碗為了有效推動業務工作,更得體系化設計了。
三、如何梳理標簽體系
有了梳理指標體系的經驗,再來梳理標簽會很容易,它分為五步:
- 第一步:明確業務場景(有明確的對象、目標、流程)。
- 第二步:把相關業務方都拉進來,一起討論。
- 第三步:把有關對象、流程的,和分類有關的問題,集中討論。
- 第四步:篩選出重要的分類維度,固定成標簽。
- 第五步:給這些標簽起名字,定好使用環節。
這里的第一步,第二步和梳理指標體系是相同的,重大區別是第三步。打標簽,就是為了突出重點,找出重要的分類情況,因此最看重的是:有多少種分類?and 哪種分類對你最有意義?
還拿開頭的“發信息促成用戶消費場景”舉例。這個場景一共有5個重要環節,梳理標簽體系,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來看。
比如第一個環節:分析用戶。可以問各個業務方:
- 哪一類用戶大家最關心?
- 這一類用戶有何意義?
- 大家想如何定義?
注意!即使同一批用戶,有可能關注點不同,打的標簽就不一樣。比如:
- 運營部門可能重點關注誰會流失,覺得不流失的也不用管。
- 商品部門可能重點關注新品偏好,為今年新品找潛在用戶。
- 產品經理可能重點關注會不會買,做高購買路徑是剛需。
這時候應該分三個方向,先單獨討論清楚,打好標簽。然后再三個部門坐下來共識:是否可以接受對方標簽,是否有修改意見。
如果真的像上邊假設的情況,大家各掃門前雪,那反而輕松了。最怕的是,大老板想“減少用戶流失”,然后各個部門關于“流失”的定義,吵得一塌糊涂,誰都不肯讓步。
這時候有個和稀泥的辦法, 就是把他們提的各種邏輯,按MECE法梳理出來,然后全!部!做!出!來!用的時候大家各取所需。或者更好的方案是,讓他們各發神通,打出個主仆尊卑來,然后咱再聽令行事。
最怕的,就是不!吭!聲!然后任由他們自說自話,最后:請數據分析給一個公平公正公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完美方案……這么搞,最后就是做數據的小可憐兒改了幾十版,還是被某些人吐槽:不完美呀。天啊,我要打住了,再吐槽下去要歪樓了。
總之,當五個部分標簽都打好以后,業務就能在每個環節選擇標簽組合方案了。
四、標簽體系的價值
可能有的小伙伴會問:我不打標簽行不行。反正標簽也是一系列規則/算法的計算結果,我每次都寫sql撈數,不也一樣。
只做一次的話,確實可以這樣,但是這樣并不好:
- 效率低下。很多標簽是可以重復使用的,每次都寫規則太麻煩。
- 缺少積累。“高潛力”“高頻互動”“促銷敏感”等問題,無從對比驗證,積累不了經驗
- 無法迭代。一堆散亂的規則咋迭代。有一個明確目標,就能想各種辦法迭代升級,推動標簽從簡單的規則計算,向建模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