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價值將進一步釋放,迎接“深度用云”時代
根據預測,未來幾年,我國云計算市場仍將保持年均30%~40%的增速,2025年的市場規模有望首次突破萬億元。
作為數字經濟的骨架與脈絡,云計算支撐著數字經濟未來的發展。
在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的趨勢下,云計算價值的體現將更加廣泛而深入。
1.百“云”齊放產業發展漸入佳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云計算、數據中心、區塊鏈、大數據等熱門詞匯頻繁出現在兩會建議和提案中。
而在此前的地方兩會上,全國多個省份均在數據基礎設施、云化、智能化等領域提出重點規劃部署,這將為整個云計算行業的發展開啟新征程。
一項新技術從開始到大規模應用,再到給產業帶來價值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從2007年進入中國以來,云計算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2009年之后,在國家大力推動下,云計算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目前,早期以IaaS為主的云計算服務正在向PaaS、SaaS拓展,這將為整個數字經濟產業帶來更大價值。
在上海,12345熱線平均每天會接到幾千個來電,如果全靠人工處理效率低下。
上海黃浦區與徐匯區利用云計算技術,對政府熱線系統進行了智能化升級,實現了統一調度、統一分撥、協同處置、統一考核、統一研判,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
在長沙,當地構建了“政務一朵云”,把政務資源云化,整合到一個客戶端或一個PC端中,百姓去政府辦事由“少跑腿”變為“0跑腿”,一端操作還能減輕手指負擔。
在江蘇,財政部門打造了基于云原生技術的財政一體化系統,實現了全省一體化和數據大集中。
增強財政資金動態監控,健全了“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機制,科學、精準配置預算,增強了預算資金使用效益。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鼓勵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的融合。
地方政府及監管機構也紛紛發布云計算平臺相關技術規范和應用標準,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社會發展各領域全方位深度融合。
這代表云計算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價值,正從數字技術本身的產業化向推動其他產業數字化的方向發展,云計算產業進入廣泛應用的成熟期。
2.敲開B端市場大門進步要肯定不足更須正視
目前,中國云計算已經走到了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新基建、“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級定位的重點項目敲開了B端市場的大門,為云計算發展帶來了大片市場藍海。
另一方面,技術融合成為數字經濟重要發展趨勢,云計算與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的融合碰撞將摩擦出新的火花。
另外,疫情也讓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愈發迫切,加快了云計算應用落地進程。
越來越多的機構認識到,在數字化大潮中,上云并非是一種時尚,而是一種剛需,而云原生則是達成高質高效上云的選擇。
隨著云計算走向深水區,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分界線也已不再明顯,用戶需要的不再是單一的云產品,而是能夠解決實際業務痛點的整體解決方案。
早期的云計算技術發展更關注自身產業鏈的完整,補足從基礎設施、平臺到應用的各個層次。
如今,以云原生為代表的新一代云計算技術,重在提升效率,賦能業務生產,這是技術逐步發展成熟的一個標志。
云原生是深耕數字化的必由之路,沒有云原生,就沒有真正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在云原生2.0時代,要實現“生于云,長于云”,重要的是以云原生的思維踐行云原生。
盡管近年來云計算發展速度較快,但我國云計算滲透率相比全球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有機構統計顯示,2020年全球的云計算滲透率為7%,而中國云計算滲透率僅為4%。
此外,根據中國信通院的不完全統計,我國企業的上云率僅有30%,工業、交通、能源等傳統行業上云率更低,僅為20%左右。
與之對比,美國和歐盟企業的上云率分別高達85%和70%。 云計算產業要更好把握住數字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還需要從多方面盡快實現突破。
根據《2021年全球云計算行業技術全景圖譜》,目前全球云計算第一大技術來源國為美國,其云計算專利申請量占全球云計算專利總申請量的47.85%。
中國在此領域雖然近年來進步顯著,但30.32%的占比相比美國仍有不小差距。
其次,我國雖然建立了通用的云計算標準體系,但是云計算行業標準還不夠健全,在技術、管理、服務、應用等方面還缺乏規范依據。
此外,云計算測評認證體系尚不健全,需要建立完善的測評指標體系和工作流程,以更好地開展云計算服務能力,引導云計算企業提升服務水平。
作為云計算技術發展的基礎,專業人才的數量目前仍遲遲沒有跟上。尤其是,除了IT/互聯網企業以外,金融、醫療、教育等傳統企業也逐漸進入“云時代”。
不少大型企業會構建相應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等等,也迫切需要大量開發者加入。
如果說過去的云計算是與泛互聯網場景的耦合,那么未來的云計算將會是傳統實體經濟與全場景智慧的深度耦合。
數字經濟大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云消費模式,在傳統的公有云、私有云基礎上,演化出一系列新的模式如專屬云、托管云、邊緣云等。因此,各行各業全面上云已經為期不遠。
然而,任何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背后強大的生態體系支撐,云計算同樣如此。
在當前新形勢下,沒有一家云計算企業能夠獨善其身,只有更多企業聯合起來,形成真正能夠為用戶提供核心價值、解決核心痛點的產品與服務,才能推動整個云計算產業鏈的協同創新發展。